精华0
注册时间2018-10-2
威望151
金钱774
贡献531
高级会员

威望- 151 点
贡献- 531 次
金钱- 774 枚
|
资深平水韵诗友靠什么厘定平仄
方才收到一则系统提醒:″20 分钟前您发表的主题 资深平水韵诗友也靠死记硬背厘定平仄说明了什么? 未通过审核,现已被删除!″
这是几天前贴到诗词理论版块的一个新帖,审核了好几天,终被枪毙。或许审核人员认为文题有损平水韵诗者形象,或许认为文中点了折笔沉沙的名未必合适,或许出于其它某种考虑,才最终决定删除的。
反正主帖已被删除,笔者也无意深入追究。不过,这个现实得不能再现实的问题,毕竟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诗界上下谁都绕不过去,因此还是得正式提出来,供大家研讨。
众所周知,当今平水韵诗者主体并不在东南一带,而在广义北方地区——大东此、大华北、大西北、大中原以及大西南,广义北方地区的平水韵诗者人数比东南一带多得多,那才是时下平水韵诗阵营的主力军,各大诗词中央也并非以东南籍诗者为主导,这是不争的事实。
既然如此,问题便不请自来了,那就是:广义北方地区并非以中古正音为通语,也不具备东南一带的类平水韵语音环境,那么,这广大地区的平水韵诗者究竟是靠什么厘定入诗汉字的平仄归属呢?除了死记硬背,难道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回答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不仅广义北方地区平水韵诗友如此办理,即便在狭义东南一带,在现代读书音阳光普照的几乎所有语言孤岛上,众多平水韵诗友也不能完全自如地厘定入诗汉字的平仄归属,也需要不时地翻看韵书才能搞定。搞定了又能扣何呢?还不是照样读不出听不懂中古平水韵,依然用现今某地方言理不直气不壮地冒称吗?
唐宋时候是这样吗?当然不是。有人动辄继承长继承短的,那么笔者不禁要问,唐宋诗词读诵吟唱的优良传统,你究竟继承多少?唐宋诗词缘情得味出新炼字的优良传统你究竟缒承多少?唐宋诗人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你又继承多少呢?连入诗汉字平仄归属的厘定都得仰仗死记硬背,这就是一些平水韵诗友挂在嘴边的所谓继承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