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8-10-2
威望151
金钱774
贡献531
高级会员

威望- 151 点
贡献- 531 次
金钱- 774 枚
|
本帖最后由 航标 于 2018-10-5 14:17 编辑
也说时下所谓平水韵的最大特点 有人说:″古韵(平水韵)的最大特点是保留了入声。今韵(普通话韵)取消了入声,使古诗词失去了古味,所以严格说来:今韵不适于写古诗词。″据悉,发此宏论者是个地道的北方人,曾长期在东北兴安岭地区学习、生活和工作。那么,笔者不禁要问问这位东北诗友,有入声就是古韵吗?现今东南各地方言基本上都有入声读法,那就是古韵吗?进而言之,古韵至少可以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君之所谓古韵,具体是指上古、中古还是近古呢?再进一步,不论上古、中古、近古,彼时方言等于通语吗?
完全可以想像,这位诗友若敢当众回答,不是支支吾吾就是瞎说八道。为什么呢?因为据我观察,此公概念不清,逻辑混乱,根本就读不出、听不懂中古平水韵。
事实上,时下所谓平水韵最大的特点不在入声,而是无声。大家知道,由于历史的原因,作为中古平水韵根本依托的唐宋正音早已寿终正寝,明朝洪武年间试图恢复中州雅音未果便是明证。当然,基于汉民士子的民族情节,加之封建科举制度强推,中古平水韵在形式上沿用至满清也是事实,但是,只能说这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畸形产物,而并不意味着那就是中古时候的平水韵。
作为诗韵根本依托的历代通语,上古雅言、中古正音、明清官话、民国国语、现代普通话有入声也好,没入声也罢,都是自成系统、内部一致的。内部一致的重要前提保证就是厘定标准音,《切韵》、《唐韵》、《广韵》、《集韵》、《洪武正韵》其实都是干这个用的,那是一套为在全国推行而阶段性地确定的正音系统。
在此必须第n+1次澄清:有标准音而存在各地个人之间的读音偏差与根本没有标准音,乃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历代通语的内部一致性及其标准音,确保了在官场和读书人阶层不必写出汉字文本,便可实现有效或基本有效沟通。时下呢?时下各个方言孤岛之间哪怕根本无法实现语音沟通——比如上海人就听不懂温州话,却都号称采用了中古平水韵,岂非咄咄怪事!
最后,我们不妨诚邀那位关东诗友,请他当众为其刚贴出的所谓平水宽韵大作注音,抑或干脆直接贴来采用中古平水韵诵读的音频链接一展关东平水风采,是螺子是马,一遛便知。同时恭请大眼怪、程溪钓叟、潭州雨梦、绝谷野樵诸位先生联袂示范,以飧列位看官。谢谢大家!
【附某关东诗友平水宽韵大作】秋思(宽韵)
又到满山红叶时,家乡处处惹相思。
对头砬子红花岭,万亩林区碧水溪。
观景双桥攀栈道,寻踪万鹿到沟西。
芬芳五彩神仙洞,胜似春光蜂蝶迷。
----平水韵宽押: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押(赵京战:宽韵说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