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69|回复: 1

撞韵新论草稿

[复制链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8-10-1 21: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19-8-14 19:19 编辑

附件二:含头字尤韵诗摘
撞韵诗选
1.
寄曹明甫(宋·李正民)
忆昔宣城接俊游,回三十六清秋。少年志气青霄近,老境飘零白发羞。可叹飞光如电往,自怜外物等云浮。何时相对一樽酒,与子同消万斛愁。
2.
题张仲宗鸥盟轩(宋·李弥逊)
寄语沙不下鸥,诗翁新葺面江楼。早知世事翻覆,更觉人生起灭沤。念尽不应书咄咄,身闲何用榜休。径须来结忘机伴,春水天不系舟。
3.
寄舍弟二首 其二(宋·李新)
冷浆庭巷四时秋,巧拙时情不解谋。远客病容诗共,故乡野水泪通流。稍辜破镜刀约,尽失苍蝇骥尾游。他日江湖看生计,鸭春浪一扁舟。
4.
题义乌县绣川驿(宋·陈棣)
湖漾晴波万叠秋,山攒远翠两眉愁。一川暝色烟攲,千里寒光月满洲。直恐断堤横北固,定知绝景冠东州。尘缨欲濯沧浪水,愧见沙双白鸥。
5.
怀成父 其一(宋·赵蕃)
黄初作一夜秋,诗宁消万古愁。客子岂无衣褐念,飞鸿作稻粱谋。早须微禄非因,晚愿全生但丘。望尔不来来且去,江吾已具归舟。
6.
赴青任晓行沧州道中(明·王世贞)
喔喔荒鸡啼不休,城击鼓导鸣驺。自怜岐路几时尽,即厌衣簪何处投。举目风云还一哂,褰帷星忽群流。何人为致新丰,剩诗篇缓客愁。.
7.
江行(明·丘浚)
缓步沙散晚愁,行随水向东流。山吞落日红垂没,树接飞云白暂留。暝色入林天向夕,凉风飘叶景初秋。閒中却忆沧浪,高卧忘机对白鸥。
8.
寄雷震东读书塾湖并寄震场诸昆弟 其一(明·庄昶)
一瓢蔬食非难,万里毛锥亦易投。青眼今宜惟古是,黑命未与谋。小将一杖扶岐路,何许孤槎访牛。奈可逝波频洗眼,等閒不漫过桥头。
9.
寿林廷振(明·吴俨)
平市街东第一楼,主人虽老尚风流。六旬下寿明年是,十二同庚与宴不。歌吹忽惊梁上燕,起居无藉杖鸠。凤雏稛载来江,一笑能消万斛愁。
10.
寿陈椊白七十一(明·张萱)
转忆少年游,鼓箧珠冈太丘。甲子多君惟六岁,溪山我共千秋。閒日蜡旗峰屐,难老频添海屋筹。百尺楼头遥举,华封三祝思悠悠。
11.
夏日久雨简高介亭三首 其三(明·赵完璧)
雨暗钓纶收,蒻笠才归芦荻洲。逸兴唤来西舍,清风卧向北窗秋。梧阶滴破江湘梦,烟景题堪海岳楼。日夜潇潇浑不已,老怀佳趣亦无休。
12.
留邃谷子(明·韩邦奇)
忽报理行舟,急策征骖向子留。满眼黄花近佳节,数声白雁过高秋。越王台上可登眺,和靖祠前多倡酬。且尽渭城一杯,钱塘南去揔离愁
13.
次孙端人韵送别王次山钟仲恒(清·尹继善)
金汁江雨未收,行人欲别意还留。离觞共劝他乡,落叶初飞满路秋。一顾空群传冀北,万山何处忆蛮州。知心自是难分,况值天涯宦游。
14.
登承流山绝顶(清·王彬然)
遍访名山四十秋,归来格外爱承流。天门雾锁风初启,丹灶苔封药尚留。落日扶筇寻许,何时携约羊求。漫云老去登临怯,不到峰不肯收。
15.
丹诚 其二(清·孙原湘)
豆蔻月一钩,照人欢喜照人愁。三年已登墙爱,死终拚抱柱谋。敢望犀帷充面,空分鸾镜挂心头。赠卿一把珍珠泪,好作金钗钿合收。
16.
题松鹿图(清·林绍唐)
养成角几春秋,立脚尘寰自结俦。老柏丰标觇素抱,灵芝气味意相投。宋贤古洞曾陪,虞帝深山记与游。待到笙簧吹鼓,也从萍野鸣呦呦。


挤韵诗选(选每首含头字在内的三处及以上犯挤韵)
1. 
过耒江吊子美(唐·李节)
耒阳浦系扁舟,红蓼滩头宿白鸥。半夜青灯千里客,数声寒雁一天秋。蛩吟隔岸情如诉,柄横江势欲流。怅杜陵老诗伯,断碑古木绕荒丘。
2.
七夕雨中饮客(宋·马廷鸾)
羁怀病思不禁秋,报西风大火流。梧叶未凋高树翠,薇花不厌小山幽。燕鸿来往书生老,禾黍高低故国愁。志士悲宁复尔,楼头漫销忧。
3.
读赤壁赋前后二首 其一(宋·文天祥)
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汗漫游。今古兴亡真过影,乾坤俯仰一虚舟。人间患何曾少,天上风不。我亦洞箫吹一曲,不知身世是蜉蝣。
4.
戊寅腊月二十日空坑败被执于今二周年矣感怀八句(宋·文天祥)
横磨十万坐无谋,回蹉跎海上州。太傅只图和药了,将军便谓斫休。乾坤颠倒真千劫,身世连复一周。一死到今如送佛,空窗淡月夜悠悠。
5.
感怀 其十(宋·方岳)
曩昔行藏已熟筹,最为上策是无求。看人面孔何好,如此颅只么休。草草园庐山北住,匆匆岁月水东流。莫因一片梧桐叶,损能诗沈隐侯。
6.
山中 其四(宋·方岳)
古木苍藤自一丘,草庐吾亦爱深幽。断无俗物敢排闼,尽好山堪倚楼。已老始知书作祟,不才宁与命为仇。石床只在松阴底,拳百不忧。
7.
送郭照邻赴南雄签幕(宋·韦骧)
浅汴萦回减迅流,绿榆疏薄弄残秋。兰去指三千里,梅岭前第一州。幕府须贤者画,朝廷最重远民忧。近来选擢多超迈,伫听君才不次酬。
8.
寄题蒋学正三径庵 其一(宋·史浩)
名两角竞蜗牛,举世谁人肯罢休。鼻祖独能轻汉魏,耳孙宁不慕羊求。似闻竹外三家市,占溪十里秋。安得枯藤破烟暝,细寻佳处赋清幽。
9.
示子良异(宋·艾性夫)
霜雪林头又绿稠,乾坤生意几时休。人情葵扇炎凉态,世路瞿塘上下舟。鳖跛未输蚿百足,茅封不敌橘千头。细看不似吾儒业,一片书田或秋。
10.
朝阳洞(宋·朱晞颜)
湖上初惊八月秋,岭头又见桂香浮。巾车几忆陶彭泽,竹马多惭郭细侯。未遣灵泉还隐,且同岩壑访真游。一枰胜负人何在,试问樵柯已烂否。
11.
至青阳先寄韩子苍(宋·吴则礼)
秃发羁臣百不忧,树树底鸣栗留。方便具屈宋眼,出世真成陶谢流。著冠来籴太仓米,捩柁故转长淮舟。莫问铜钱恰三百,浇肠一与君谋。
12.
水月洞(宋·张自明)
癸水江石似浮,银河影里月如钩。无人弄杵看蟾兔,有客乘槎访牛。
自古鹊桥传七日,何年桂子落三秋。金轮待欲长无缺,玉斧仍须妙修。
13.
中秋前一夕雨中登双溪叠嶂已而月出二首 其一(宋·杨万里)
在三峰最上头,上高处更高楼。都将万壑千岩景,堆作双溪叠嶂秋。晚雨才山尽出,暮天似水月如流。敬亭堪喜还堪恨,领得风光揽得愁。
14.
春晴(宋·陆游)
未吹绵笋未抽,春郊风日正清柔。疏疏帘影供高卧,袅袅舆竿懒出游。无客共良夜醉,花空动故年愁。云生祇恐还成雨,自向园听鹁鸠。
重阳(宋·陈与义)
去岁重阳已百忧,今年依叹羁游。篱底菊花唯解笑,镜中发不禁秋。凉风落宫南木,老雁孤鸣汉北州。如许行年那可记,谩排诗句写新愁。
15.
送张谦父往潭州(宋·陈藻)
八卦重来梦一周,人生更得几年浮。看君矍铄堪展,似我龙钟只合休。淮广早供词峡兴,湖湘与鬓霜游。还乡试问同庚客,剩有头颅话否。
16.
吟社饮桂月边即席次韵(宋·周密)
强逐少年游,闲倚西风十二楼。共醉玉壶千古月,平分香国一天秋。祇应李白怜吾意,不信姮娥识此愁。夜高寒露饮,花阴传已三筹。
17.
题向司户芗林图(宋·周紫芝)
宸奎作麝烟浮,便舣归航结小楼。何处访三岛路,径须图画百花洲。黄金殿里鹓鸾梦,白鹭江草树秋。天上归来辋川住,世间那此风流。
18.
三月一日入襄州界先寄吴待制二首 其二(宋·项安世)
儿时梦到汉南州,四十颅未省游。此段风愧人物,今年行役藉君侯。仲山甫遗墟在,诸葛公存事不。欲借蹇驴驮醉帽,从公一一访前修。
19.
滕达道挽词 其一(宋·秦观)
早岁峨冠侍冕旒,白淹恤外诸侯。箧中尚东封草,塞下曾无北顾忧。心系汉廷长入梦,气吞胡虏不防秋。经纶未了埋黄土,精爽还应属牛。
20.
长沙呈赵东岩运使并简幕中杨唯叔通判诸丈(宋·戴复古)
日莫远涂行未休,白头又作长沙游。湘江一点不容俗,岳麓四时皆是秋。香草汀付骚客,红莲幕府聚名流。吟边万象写不得,上赵倚楼。
21.
扬子江(宋末元初·汪元量)
扬子津客子愁,孤欲渡意缪。蛟龙汹汹争新穴,鹭轻轻下故洲。水捲岸沙连地去,风掀江浪接天流。试披陆羽图经看,洗鼎煎茶更少留。
22.
送钦上人(元末明初·王冕)
城下五更秋,高挂云帆得顺流。铁瓮缘江即东府,璚花隔岸是扬州。作家相见本无语,在客别离殊愁。夜相思好明月,老夫乘兴独登楼。.
23.
秋日亭山周师招饮黄石山顶(明·于慎行)
岧峣片石枕双流,载酒登临欲暮秋。万古长留高士传,一编曾启帝师筹。川原回合浮佳气,烟树微茫结远愁。亦有受书年少客,白头今伴赤松游。.
24.
秋夜不寐 其一(明·孙传庭)
劳攘凭将一枕休,却惊长夜转多忧。微霜鬓里先到,大火心晓尚流。我楚臣非独醒,何人天姥与同游。谩言世事如蕉鹿,好梦怜今无处求
25.
丁丑生日二首 其一(明·何吾驺)
尘世悠悠叹聚沤,道人珍重此身留。尚存一息千劫,未论长生到十洲。晓沐篆烟随境寂,午趺禅诵爱林幽。只饶一著凭先手,急水滩渡小舟.
.
26.
题菊坡秋芳图(明·张宁)
岁序年芳似水流,栖迟风景老丹丘。斜阳疏影和人,夕露寒香伴鹤愁。笑逢今日醉,满狂忆少年游。柴桑隐知谁在,烂漫残花独自秋.
27.
得家信有感二首(戊戌) 其二(明·张煌言)
浪迹何如五岳游,尚平累在转生愁。佳儿天幸完卵,弱女人憎似宿瘤。敢望童乌能接武,祗令老蚌自含羞。故园尚归来候,最好沙趁野鸥。
28.
泛浪穹海子(明·杨慎)
才见一泓幽,沙尾惊看四岸浮。沅水罗文堪并色,嘉陵石黛迥添愁。秦源欲问桃花渡,楚望浑迷杜若州。亦沧浪歌曲,晚来乘兴更扁舟。
29.
同方鸿胪饮许奉常楼上并赋秋字(明·欧大任)
南朝名胜自风流,几度能随许掾游。舍下萧掺三径色,城睥睨一江秋。钟山蕙月频褰帐,曲松飙近满楼。别绪渐怜今夜,百年惟忆醉乡侯.
30.
过采石(明·夏原吉)
采石江夜舣舟,揽衣乘兴步江楼。一天灏气凝风露,万顷寒波浸牛。烧烛题诗陈往事,倒囊沽涤新愁。锦袍学士知何在,明月娟娟照古丘。.
31.
史甥以十柑饷(明·徐渭)
黄柑矣断衢州,甥也何来十颗投。照影中陪皱正,无盐腮畔落粗瘤。小儿塞上尝宁得,病老床渴正求。我欲为侬添一传,大苏先许拜穰侯。.
32.
武塘舟归阻风复就李氏饮(明末清初·彭孙贻)
春风不肯送归舟,短棹沿回去复留。马尾条青似发,鸭池水碧于油。人索笑徔欢伯,地主多情石尤。且坐灯前话昔,西塘桥下月沉钩。
33.
饭馀(近现代·庞俊)
饭馀乘兴一相求,褦襶还成寂寞游。急问村醪纾小极,只须凉雨作新秋。微风草径雌雄蝶,落日桤阴子母牛。濯足闸头君识,田头活水是清流。
34.
戏问(近现代·钱钟书)
斗酒蒲桃博一州,烂羊胃亦通侯。欲鱼何事临渊羡,食肉毋庸为国谋。且办作官拚笑骂,会看取相报恩仇。灞桥风雪驮诗物,戏问才堪令仆否。
35.
和黄君(当代·陈振家)
黄尘辗转岂吾求,落柘南荒亦不羞。雾里看花终懵懵,山中思子自悠悠。蜩蝉未识残夏,鹰隼何须畏肃秋。欲和君诗无俊句,举对月夷犹。
36.
屠鸡有感(当代·熊东遨)
大试刀为儆猴?片风搅动一天秋。人家尽说禽感,羽族都成鬼见愁。心上疑云真咄咄,树何日不啾啾?果狸已前科在,复恐株连到鹭鸥。
37.
贺刘侍郎三首 其三(宋·王之望)
万景楼头尽日留,乌岭上及春游。溪潭杳渺鱼乐,林木阴森倦鸟投。千尺梵身名不,半轮山月句难酬。争问,更江声撼一州。
。。。。。。。
排在145位的犹字(七律1282首),而犹字不宜入韵,用作韵脚的诗只有25首。而这25首中犯挤韵的有11首,
那么含有犹字诗犯挤韵病的有:1282-(25-11)=1268首。其犯挤韵病率竟高达1268/1282=99%.
1游鱼(唐·来鹏)  弄萍隈荇思夷犹,掉尾扬鬐逐慢流。应怕碧岩岩下水,藤如线月如钩。
2
题画卷 其二(宋·许及之)  
岩壑林坰景趣幽,等閒鹭亦夷犹。承平人物佳公子,戏丹青翰墨侯。
3   
寒江钓雪图(元·凌云翰)  
风满空江雪满舟,一竿波面自夷犹。丝更放长三尺,不信寒鱼不上钩。
4
忆秉之 其三(明·王鏊)
此去言是薄游,六朝佳丽且彝犹。垂鞭日过昭明宅,拉伴频登孙楚楼。
5
小山偶然作 其一(明·杨承鲲)
烦恼世情终不休,欲空谷转夷犹。寒苔古石深溪路,种树人归树已秋。
6
题市舶尚公册叶(明·林廷㭿)
木落江空万里秋,小亭诗共夷犹。玉人何处携琴至,目断沙汀几点鸥。
7
蒙山丈从武阳驿放舟见忆春日同游奉答二首 其二(明·胡直)
春日曾同听棹讴,青杨白舫共夷犹。来依峨眉月,独羡纶巾照白鸥。
8
雪(二月十九日) 其四(清·弘历)
剪水冰卒未休,山田过冷恐伤牟。三春竟望晴事,患失无厌我尚犹。
9
范蠡(清·杜璞)  
功成身退任夷犹,似水臣心何去留。识得扁五湖趣,纵然宦海亦轻鸥。
10
五一劳动节留疗养院(近现代·黄假我)  
橘花香里任夷犹,弃仗披襟笑沐猴。安得缘长驻此,马王堆上作菟裘。
11
金紫荆广场(当代·熊盛元)
隔海台一望收,紫荆花下自夷犹。威权岂必黄金铸,宇内归心是上谋。
。。。
“撞韵”之说可以休矣
      关于近体诗的用韵,台湾学者林正三先生在《诗学概要》中列举了出韵、湊韵、重韵、倒韵、戒啞、僻韵、复韵、別韵、犯韵等九戒(详见附录)。有人还嫌九戒不足,又增加所谓“撞韵”之戒。
      提出“撞韵”之戒者说:撞韵,就是不用韵的句子最后一个字(为了与“韵脚”相对应,我们叫它“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也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若诗中出现这种情况,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丰富的变化,容易造成读起来粘滞、涩口。
     但是,古代名家的名诗中亦有犯了“撞韵”之戒的。例如:韩愈的《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首七绝可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啊,而它们却犯了撞韵之戒,这又该作何解释?
      为了自圆其说,“撞韵”说提出者又提出“活韵”一说。他们说:“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死韵’;反过来,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活韵’。”他们依据所谓的“活韵”说,为上述两首句诗的“撞韵”问题作了如下辩解:
      韩愈的《初春小雨》为什么“让人感觉不到撞韵的弊病,整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呢?是“因为韩愈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把其做成了‘活韵’。作者在第二句用了‘近却无”。这样整句的句读重心落到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读起来就活了!”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白脚处的‘岸’与韵脚‘间、山、还’都为安(an)韵,撞了韵。但作者在第四句用‘照我还”,把诗句做成‘活韵’了,把‘撞韵’之伤消于无形。”
     “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一句的“句读重心”怎么会落到了“近”字上?怎么这一个“近”字就可以“把其做成了‘活韵’”?这“其”又是指什么?是指“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一句的韵还是指所谓“白脚”的韵?在《泊船瓜洲》中“做成‘活韵’”的诗句又是指哪一句?是用了“照我还”的这一句还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白脚”句?
      一首诗“撞”了韵,不是在“白脚”句中,而是在其前一句或在后一句中不同的位置上得到补救。这也说得未免太玄乎了。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要靠“照我还”三个字才“把诗句做成‘活韵’”,而韩愈的《初春小雨》用一个“近”字就能了。这又是为什么?
      另外,不是说“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活韵’”吗?怎么“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跑到了别的诗句中去了?如果说在韩愈《初春小雨》的“近”字可以算是在“韵字之前”,那么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照我还”还能说是在“韵字之前”吗?这“韵字之前”的“韵字”又究竟是指哪一个字?
      如此等等,言焉不详,令人费解。
      我以为所谓“撞韵”不应该成为近体诗用韵的禁忌。因为它其实并不必然造成整句诗或整首诗“读起来粘滞、涩口”。“撞韵”不过是一首诗中的韵脚字和“白脚”字出现同部平仄韵互押而已。其实这并不影响诗歌的音乐美。我们看到在词族中,有些词还特别规定所用的韵必须同部平仄互押。例如“西江月”词。它是前后阕各两平韵,一仄韵,且同部平仄互押。例如: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从清代戈载编著的《词林正韵》来看,这首词,其前阙三韵:“夫” 在第四部平声“七虞”, “书”在第四部平声“六鱼”,“处”在第四部去声“六御”;其后阕三韵:“如”在第四部平声“六鱼”,“扶”在第四部平声“七虞”,“去”在第四部去声“六御”。
      我们试读一读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哪里会感到有丝毫的粘滞、涩口?可见同部的平仄韵相押并不妨碍诗词的音乐美。如果同部的平仄韵互押会妨碍词的音乐美的话,那么谁会那么愚蠢地去要求“西江月”词所用的韵必须同部平仄互押呢?
      如果说“西江月”词的仄声韵是在平声韵之后,而不是仄声韵夹在与其同韵母的两个平声韵之间,那么我们再来读一读辛弃疾的另一首词——《南乡子 ·何处望神州》: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修。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词前后阕各四平韵,一韵到底。从《词林正韵》来看,这首词所押平声韵在第十二部的平声“十一尤”,而“手”字是在第十二部的上声“二十五有”。将“手”字放在与其同部(照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来说,也是“同韵母”)的三个平声韵之间,有没有造成这首词在吟诵上的粘滞、涩口呢?根本没有!
      可见“撞韵”并不妨碍诗歌的音乐美,那么,有什么必要把它作为近体诗押韵的禁忌呢?林正三《诗学概要》之所以不提此戒,应该是考虑到了这一点。
      下面再举有“撞韵”之嫌的两首名诗来看看: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在《平水韵》系统中,这一首的三个韵脚字,“山”属上平“十五删”,“船”和“天”属下平“一先”,而“白脚”字“散”属去声“十五翰”。这四个字同属“通韵”系统中的第十三部,即“真”部。(详见王力《汉语诗律学》增订本)
      2、《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是首句不入韵的诗。在《平水韵》系统中,这首诗的两个韵脚字“枝”和“时”均属上平“四支”,而“白脚”字“记”属去声“四寘”。它们在“通韵”系统中同属第四部(“支”部)
      这两首诗都出自宋代大诗人苏轼之手。苏轼写诗都不在乎什么“撞韵”,我们为什么非要弄一个“戒撞韵”出来呢?这不过是人为地设置不必要的写诗障碍而已,完全是作茧自缚,于创造诗的音乐美可谓“可怜无补费精神”。
       “撞韵”之说可以休矣!
2014.03.31
    林正三《诗学概要》中列举的押韵九戒:
        一:戒出韵──出韵即俗称之落韵,如押「一东」韵之诗,误押上「三江」韵或「八庚」韵中之字,即为出韵(前述之孤雁入群格等不论)。
        二:戒湊韵──所押之韵,与全句之意义不相连属,而勉强湊合者。
        三:戒重韵──重韵即同一韵脚,而重复押之之谓。此在近体诗悬为厉禁,而古体诗则不避。
        四:戒倒韵──连两字而成一词者,为迁就韵脚,有可颠倒而用之者。
        五:戒啞韵──啞韵者,为声调不响亮,或意义不明显之谓。
        六:戒僻韵──僻韵又称「險韵」或「难韵」,即生僻之字,如东韵之「蝀翀」等字。
        七:戒复韵──凡意义相同之字,如六麻韵中之「花、葩、华」,七阳韵中之「芳、香」,十一尤韵中之「忧、愁」等字,义皆相同,一诗之中双押即为复韵,亦宜善为避之。
       八:戒別韵──別韵者,同一字因音韵不同,而意义亦別者,误押之即为別韵。如「重」字于二冬韵作「复叠」解,于二宋韵则作「貴重」解……
   九:戒犯韵──犯韵又称冒韵,即不是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至如与韵脚叠字者,如「茸茸」等则不在此限。
《押韵八戒及破法》
     诗词是要押韵(压韵)的,即在诗词中,要求某些句子句尾的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由于从古至今汉字的声韵系统出现了一些变化,因而就有了古代、现代两个声韵系统,所以诗词的押韵也大体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按照古声韵系统来押韵,二是按照现代汉语的声韵系统来押韵。在诗词创作实践中,使用旧声韵和新声韵的诗人都不在少数,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前者略多于后者。遵循古声韵的,诗押《平水韵》就可以了,如果写古体诗,还可以邻韵通押。词一般按《词林正韵》来押韵。遵循现代声韵系统的,诗词都按《中华新韵》押韵就可以,没有必要区分今体诗韵、古体诗韵和词韵了,因为《中华新韵》只有十四个韵部,已经很宽泛了,如果再宽,就宽得没有边了。押韵其实就这么简单,但是还有一些细节是需要注意的。今天,我想就押韵过程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撞韵、挤韵和连韵及其办法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在谈撞韵、挤韵和连韵之前,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押韵八戒"。古人所谓的"押韵八戒",即一戒落韵、二戒凑韵、三戒重韵、四戒倒韵、五戒哑韵、六戒僻韵、七戒挤韵、八戒复韵。
     落韵也叫出韵。就是用一个别的韵部的字与一首诗中原来韵部的字放在一起押韵,这是不允许的。律诗的首句用临韵不算落韵,因为首句本来就是可押可不押的,所以允许从宽。这种情况叫"孤雁出群"。也有人在律诗的最后一句用临韵,名之曰"孤雁入群"。我个人认为,"孤雁出群"是一种从宽处理,有一定的合理性;而"孤雁入群"从宽是没有根据的。当然,诗的结句或结联最重要,能不能出意境往往就在结尾处。出于意境上的考虑,为了不至于因韵害意,有时候偶尔来一次"孤雁入群",也不是不能容忍。但最好不要滥用,毕竟它与"孤雁出群"不同。至于中间的一些句子出现落韵则是绝对不允许的。
凑韵俗称"挂韵脚"。就是为了押韵,勉强选用韵部中一个与全句的意思不符合、不连贯、不关联的字,凑成韵脚。这是不行的。
     重韵就是重复押一个字做韵脚,这也是不可以的。
倒韵就是为了押韵,把正常的词颠倒过来。比如"风雨、先后、新鲜、慷慨、凄惨、玲珑、参商、琴瑟"等等,把它们颠倒过来写,就觉的非常别扭。平时习惯怎么用就怎么用,不能为了押韵而有意颠倒词的习惯顺序。
     哑韵就是用一些声调读起来不清晰,意义也不明显的字押韵。并不是所有是平声字都适合做韵脚的。有的字看起来不喜欢,读起来也不响亮,就不要免强使用它了,否则会使整个诗句都感觉萎靡不振。"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这是袁枚老先生教我们的话,可参考。
     僻韵就是用不常见的生僻的字押韵。比如下平六麻里的"犌"字,有几个认识?又如上平一东里的"蝀"字,偏僻不?有的人专门喜欢找一些生僻的字来显摆。其实,他不知道他显摆出来的正是一种诗病。袁枚老先生说:"李杜大家,不用僻韵,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
     挤韵又叫"犯韵"、"冒韵"。就是诗句中使用了与韵脚同韵的字,造成句读拗口。但是,与韵脚连在一起的叠韵是一种修辞手法,不算挤韵。
      复韵就是一首诗中,意思一样或意思相近的字,反复地押。比如押了"忧"字,再押"愁"字;押了"花"字,再押"葩"字;押了"香"字,再押"芳"字。这类的押韵是要尽力避免的。它与重韵是一样的道理。
除了以上"押韵八戒"之外,实际上还有两种押韵的情况也会对诗词的韵律美造成一定的伤害。那就是"撞韵"和"连韵",其中尤以"撞韵"危害最大。
一、撞韵、挤韵和连韵对韵律的伤害。
(一)撞韵。就是不用韵的句子最后一个字(为了与"韵脚"相对应,我们叫它"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也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从一般角度上来讲,如果发生了"撞韵",整首诗中句脚的字韵就缺少了变化,读来粘滞、涩口,所以不宜出现这种情况。例如:山林乌啼月痕移,云卷风疏竹影低。清泪丝丝梦中洗,泉声夜落小楼西。这首诗写得生动活泼,基本上还是不错的。但我们读起来总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觉。这是因为这里第三句末尾的'洗'字出现了"撞韵"的"硬伤"。"洗"字一出来,后面的"西"字就完全被压住了。读到那里,就觉得别了一口气,"西"字的韵律感读不出来。再如,最近一位网友写的一首《题三门峡水电站》:寂寂苍生含泪怨,巍巍大禹几曾怜。何如炸却焚香案,治我黄河万里澜。从结构安排、遣词造句上来说,还是很好的,立意也是有一定高度的。但第一句的"怨"和第三句的"案"都出现了严重的撞韵现象,读起来象顺口溜,破坏了它的美感。
(二)挤韵:前面已经解释了什么是挤韵,现在举个例子加以说明。例如:相逢之处草茸茸,峭壁攒峰千万重。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这首诗情景描写很到位,意境也不俗。但是,它押的是上平声的二冬韵,而且起句和承句里又有"逢"和"峰"这两个字,也在二冬韵里,这就"挤韵"了。但是我们要注意,"茸茸"二字是叠字用法,不属于"挤韵"。
(三)连韵:就是相邻的两个押韵句的韵脚用了同音字作韵字。连韵也叫"合音"。连韵对诗句的韵律是有伤害的,在七绝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诗人在创作七绝的时候也是比较注意的。因而要在古人绝句中找出"连韵"的例诗是非常困难的。相对来说,律诗中连韵现象要多一些。例如: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杜甫《堂成》其中"巢"和"嘲"就是连韵。我把撞韵、挤韵和连韵以及"押韵八戒"中的其它毛病合起来称之为"押韵十戒"。严格说来,"押韵十戒"是对诗人提出的高层次要求,是一种押韵技巧。"十戒"所指出的问题,并没有违反诗词押韵的普遍规则,不是诗词创作的硬性规定。但是,它们又确实会对诗词优美和谐的韵律造成一定的伤害,有时甚至是很严重的"硬伤"。所以,要想写好诗词,这些问题基本上是要克服的。所谓克服就是避免。
二、撞韵、挤韵和连韵的办法。
     古代和现代一些对声韵问题有深入研究的诗人、词家和评论家对此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遗憾的是,他们只是提出了防止出现这些伤害的要求,换言之,他们只是告诉我们不能出现这种伤害,而并没有进一步总结出一旦出现"伤"的时候,如何对它们进行"医治",从而使之有"伤"而无"害"。因为诗词创作中的情况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伤"是避免不了的,硬要去避,就有可能会因文害意、因韵而害意。为此,必须有一种补救的办法,以尽可能地将它们的伤害消除。这个问题比较深奥,要这个问题,需要作者有相当的文字驾驭能力。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创作体会,结合古人在创作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谈谈个人初浅的看法。
(一)应该避免的"硬伤"。
     前面说了,"押韵八戒"中的问题基本上都是要避免的。具体说来,就是要力戒落韵、凑韵、重韵、倒韵、哑韵、僻韵、复韵。因为这些问题一般都对诗词韵律美的伤害程度很大,而且根本无法。因为它们的伤害不仅仅是声韵上的,还有意境、语法、视觉美感上的伤害。但其中的"挤韵"、"连韵"相对其它几种情况来说,对韵律的伤害要小一些,也不存在意境、语法、视觉美感的伤害。"撞韵"对韵律伤害虽然比较大,但它与"挤韵"、"连韵"一样,也没有意境、语法、视觉美感上的伤害。更重要的是,有时候这些问题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当它变得不可避免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呢?能不能有一种办法将它对诗词韵律的伤害降低甚至是消弭于无形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二)撞韵、挤韵、连韵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当诗词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撞韵"、"挤韵"和"连韵"的时候,应当如何将其对诗词韵律的伤害进行消除。
     诗中押韵的句子我们叫它"韵句"。对于韵句而言,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也即落在了韵字上,这样的韵我们称之为"死韵"。反过来,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韵我们称之为"活韵"。一般来说,韵脚为"死韵"时,撞韵、挤韵、连韵就会对诗词的韵律产生伤害,形成"硬伤";而韵脚为"活韵"时,撞韵、挤韵、连韵就不会对诗词的韵律产生太大的伤害,甚至完全有伤无害。比如上一例中,后三句的句读重心分别是"低"、"洗""西",这时"洗"字的撞韵必然会对全诗造成严重伤害。相反,如果我们想办法将韵脚的韵字做成"活韵",那么,不论是撞韵、挤韵、连韵都不会对韵律造成太大的伤害,甚至于完全不构成伤害。例如: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七绝·初春小雨》
    在这首诗中,"处"字撞韵了,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关键就在第二句的"近却无"的句读重心落在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而结句的重心落在"满"字上,这样这两句诗的韵就成了"活韵"。全诗就成功的避免了撞韵所造成的伤害。我们不难看出,解决诗韵好坏的根本,是要明白什么是"活韵"、什么是"死韵"。如果你的作品多一些"活韵"句,即便有一些伤,也可能伤而无害,决不会构成诗词的"硬伤"。但如果你的作品中都是"死韵"句,就会造成诗词的"硬伤",有伤必害。做成"活韵"有那些方法呢?
有两种办法:
1、转移句读重心,让整个句子的句读重心落在韵脚之外的其它字上。这是最重要、最常用的办法。上面已经讲过,我就不再讲了。
2、在韵脚尽量选用开口韵字,少用收口韵字。如"晚烟残"读起来感觉拗口,虽然"烟"、"残"这两个字不属同一个韵部,只是邻韵字,却也类似于"挤韵"造成的伤害。但"晚烟寒"劫很爽口,而"寒"与"残"属于同一韵部,同样的韵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音韵效果呢?这里的关键是:"残"表示出一个过程,但它自身又是一个收口音字,以至句意在脑海中还没有充分展开时,发音就结束了。这样"挤韵"对句读的伤害就凸现出来了。而"寒"只是一种感觉,又是开口音字,脑海中的意和音是同步发展的,所以"挤韵"的伤害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以收口音字为韵脚时容易成为"死韵",而以开口音字为韵脚时容易做成"活韵",这使全诗的后续发展带来了截然不同的音韵变化。例如: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七绝·泊船瓜洲》
     先看"钟山只隔数重山"的两个"山"字,由于在韵脚"山"字之前还用了一个"山"字,而又不属于修辞意义上的反复,较之使用一个与韵脚同韵的字危害更甚,所以是比一般的挤韵现象更为严重的挤韵,可是因为它用"数重山"将韵字做成了活韵,于是挤韵造成的伤害就不明显了。再看转句末尾的"岸"字,本是严重的撞韵,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一是因为最后的"岸"是个开口音字。二是诗人不但将上句韵脚的"山"做成了活韵,还在紧接着的第四句用"照我还",把结句的句读重心从韵脚的"还"字上转移开了,韵脚也变成了"活韵"。这样,就把撞韵的伤害消于无形。前面说过,连韵对绝句韵律的伤害表现尤为突出,所以古人在创作绝句的时候是特别注意的,要在古人绝句中找出"连韵"的例子十分困难。下面就以一首连韵的七律来说明之法: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
暮雨不知溳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刘长卿《七律·使次安陆寄友人》
     在这首诗的前两句,"萋"、"蹊"两个同音字组成了"连韵"。但作者第一句用"远"字吊口,把"远萋萋"一句做成了"活韵"。从而也就避免了连韵的伤害。同样,末句"几枝低"的"枝"字与"低"字虽不是同一韵部,但属于邻韵,对声韵的妨害也近似于挤韵。而且,越是靠近韵脚的地方,发生挤韵时的伤害也就越明显。这里,虽然"几"字是本句的句读重心,看似将韵脚的"低"做成了活韵,但由于"几"字也与"枝"韵母相同,只是声调不同而已,而"枝"与"低"属于邻韵,所以读到结尾的"几枝低"的时候感觉仍很粘滞,不爽口。以上讲了关于撞韵、挤韵和连韵的一般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需要指出的是,具体情况有时是很复杂的,不能胶柱鼓瑟,不知灵便之术。比如挤韵,是指在句中用了与韵脚同韵的字。如果用了同一个字算不算挤韵呢?当然。我认为,如果这个字不是有规则的重复使用,不能构成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它就是挤韵,而且是挤韵中的一种最严重、最极端的情况。另外,一般来说挤韵的字距离韵脚越近,伤害就越大。但如果它们连在一起的话,却又不是挤韵,而是修辞手法中的叠字入韵。有时看起来没有连在一起,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手法相连,如"瞧一瞧"等,它是一种特殊的构词法,其实与"瞧瞧"是一样的,只不过为了调节音节而加上了一个没有意义的、充当中辍的字,我们也不妨将其作为叠韵看待,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挤韵现象。再有,我们说过,撞韵的伤害是比较大的,一般应设法避免,如果不可避免,就必须要将韵脚上的韵字尽量做成活韵。若是活韵也做不成,是不是可以采取类似于做活韵的办法,转移发生撞韵的这个句子的句读中心,冲淡发生撞韵之字的声韵效果,使它听起来不那么刺耳呢?这是当然的,也可以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比如上面讲到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就很抢眼、很入耳,在句中分量很重,是句读重心,重中之重,它也有效地冲淡了"岸"字的声韵效果,从而进一步消弭了撞韵的伤害。正因为这样,诗人才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摘自《逍遥楼诗词论稿》)诗歌的押韵有哪些现象需要注意?
在诗歌的押韵中,出现撞韵、挤韵、倒韵、连韵、重韵、复韵、死韵、三阴平韵、凑韵、出韵、窜韵等现象,都会影响诗歌行尾韵节奏的和谐性,尤其是古典韵律诗歌的创作,影响尤其明显。因此这些都需要尽量避免。
1)撞韵:一首诗词中,按律不该押韵的句子仄声收尾,尾音的韵母与韵脚的韵母相同,这样的字影响声律之美。
2)挤韵:诗句中的重音节字(一般为2,4,6字)的韵母与韵脚相同,这也是诗词创作的忌讳之一。另,第六字韵母如与韵脚相同,则构成叠韵,如声母相同则构成双声,更需避讳。
3)倒韵:把一个常规的双声词颠倒顺序以求押韵,如江河变为河江,虽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但斧痕明显。
4)连韵:连韵就是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韵字。
5)重韵:诗中出现过的韵字,再次出现,并用来作韵脚,叫做重韵。
6)复韵:同义又同韵的字,如"芳"、"香"同属阳韵,"忧"、"愁"同属尤韵。这类字在同一首诗中作韵脚,叫做复韵。
7)死韵: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死韵"。反过来,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活韵"。
8)三阴平韵:一首七绝的三个韵字如果都是阴平字,也会对诗的韵感造成伤害。
9)凑韵:在押韵的字眼上随便拈一个押韵的字凑数,其意思与全诗毫不相干。
10)出韵:由于读字发音不正确,或受方言影响,又不熟悉诗韵,作诗往往会出韵。
11)窜韵:由于不知道异义、异音的同一汉字分属不同的韵部,作诗就会窜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26 14: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