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26|回复: 18

历代韵书的变化[转摘](王树昌)

[复制链接]

3078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81
贡献
16880
金钱
297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9-27 08: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8-9-27 08:45 编辑

历代韵书的变化


《声类》和《韵集》 :中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时期李登编著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编著的《韵集》 。但这两书早已亡佚。
《四声切韵》 :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河南汝南安城)著。沈约就依《四声切韵》将汉字读音当乐音写诗,开创了写诗讲‘声律’的新纪元!
《切韵》 :隋代陆法言(河北临漳南)著。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
唐代初年,许敬宗等人曾经奏请批准把《切韵》里的窄韵和音近的邻韵合并使用。
《刊谬补缺切韵》 :王仁昫编。大概写成于唐中宗神龙二年 (706)。共195韵部。补正《切韵》的缺失有10多处。最重要的是增补了“俨”和“酽”两个韵,其余或是归并应该归并而《切韵》没有归并的小韵。
(宋之问?——712,沈佺期656——714)
《唐韵》 :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唐代孙愐作,时间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 (732)之后,195韵。
《唐韵》增修本(即蒋斧印本)。比195韵的《唐韵》增加11韵。(据合理的推测,蒋斧印本《唐韵》从真韵分出谆,从轸韵分出准,从震韵分出稕,从质韵分出术,从寒韵分出桓,从旱韵分出缓,从翰韵分出换,从曷韵分出末,从歌韵分出戈,从哿韵分出果,从箇韵分出过)。
(王昌龄698?——756?,王维701——761)
(李白710——762,杜甫712——770)
(刘禹锡772——842,白居易772——846)
(杜牧803——852?,李商隐813——858)
《景德韵略》 :宋真宗景德年间编。《广韵》略本,约与《广韵》同时成书。
《广韵》 :全名《大宋重修广韵》 ,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陈彭年(江西省南城县)等人奉诏根据前代韵书修订成的一部韵书。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修的韵书。分206韵,包括平声 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广韵》206韵中有193韵和陆法言的《切韵》分韵相同;有 2韵和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增加的相同(即增加上声俨韵,去声酽韵);还有11韵是蒋斧印本增加的。《广韵》和《切韵》、《唐韵》的韵目用字有些改变。
《礼部韵略》 :宋仁宗令丁度(开封)等人修编,丁度等人“刊定窄韵十三处”,对《景德韵略》再加刊定,改名为《礼部韵略》 。较《广韵》 、《集韵》都简略。分206部,收字九千五百九十个。约1037年完稿。在收字和字的注释方面多注意举子们应试之用,它是当时考官和应考的举子共同遵守的官韵,而官韵从唐 开 元以来就由主管考试的礼部颁行,所以叫《礼部韵略》 。原书不存在了,只能看到《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 。
1037年,贾昌朝上书批评宋真宗景德年间编的《韵略》“多无训释,疑混声、重叠字,举人误用”, “窄韵凡十有三,听学者通用之”。(王应麟《玉海》)
《集韵》 : 宋仁宗令丁度等人重修《景德韵略》 、《广韵》这两部韵书。《集韵》在仁宗宝元二年(1039)完稿。《集韵》分韵的数目和《广韵》全同。
(柳永980?——1053?,范仲淹989——1052,)
(欧阳修1007——1072,王安石1021——1086)
(苏轼1037——1101,秦观1049——1105)
(周邦彦1056——1121,李清照1084——1151?)
《礼部韵略》的增修本 :是南宋毛晃(浙江衢州江山)增注,他的儿子毛居正校勘重增。此书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表进,大约成书就在那个时候。分206 韵部。
洪迈(1123——1202)批评《礼部韵略》‘东冬、清青至于隔韵而不通,后人为四声切韵之学者必强为立说,然终为非是。’(《容斋随笔》)。
(岳飞1103——1142,陆游1125——1210,)
(范成大1126——1193,杨万里1127——1206)
(辛弃疾1140——1207,姜夔1155?——1221?)
《五音集韵》 :金代真定松水(今河北正定)人韩道昭作。约在1212年。分160 韵部。
《新刊韵略》(1227年) :金代王文郁编。分106韵部。
《草书韵会》(1229年) :金代张天锡编。分106 韵部。
《礼部韵略》 (即《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南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刘渊(山西平水人)编写刊行的《礼部韵略》 ,共107韵。因为刘渊是平水人,所以称为平水韵。此书早已不存在,只能从元初黄公绍、熊忠的《古今韵会举要》一书了解到一些概况。
(吴文英1200?——1260,周密1232——1298?)
(文天祥1236——1282, 张炎1248——1320?)
《古今韵会》 :简称《韵会》 :宋元之际邵武(今属福建)人黄公绍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以前编。共分107韵。和106韵相比,多了一个「拯」韵。作者于东韵“拢”字下举例说:“且如东韵公东是一音,弓䓖是一音,此二韵混为一韵者也;冬韵攻冬与公东同,恭銎与弓䓖同,此一韵分为二韵者也。”···注明“属某字母韵”,才是作者认为合乎实际的语音系统。如东韵里公、东、通、空、同、蓬等组字后注“已上属公字母韵”,东韵里弓 、穹、穷、虫、融、隆、戎等组字后注“已上属弓字母韵”;东韵里雄、熊两字后注“已上属雄字母韵”。这“公、弓、雄”就是作者选用的韵母代表字。这种“某字母韵”,平声韵有67个,入声韵有29个。这种“字母韵”的实际语音意义,是颇值得研究的。(单是平声韵、入声韵的韵母就有96个,古代字的读音好复杂哟!要每字吐音清楚不易呀!)
《韵府群玉》 :宋末元初江西奉新人阴时夫编。106部。在父亲阴应梦(1224—1314)的指导下编撰而成。
《中原音韵》 :作者是元朝的周德清【高安(今属江西高安市杨圩镇睱塘周家)人】。约1324年编成。共19韵部,各列平、上、去三声。此书不同于刘渊等人只是把整个的韵部合并在一起,而是把每一个字都重新归类,并取消入声韵部。十九韵部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以东钟 、 江阳 、 支思 、 齐微 、 鱼摸 、皆来 、真文 、 寒山 、恒欢 、 先天 、 萧豪 、 歌戈、 家麻 、 车遮 、 庚青 、 尤候 、 侵寻 、监咸 、廉纤分类列出 。很接近现在的汉语拼音(可以说现在的汉语拼音孕育了七百年)。
《洪武正韵》 :是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乐韶凤(安徽全椒)、宋濂【祖籍金华潜溪,至宋濂时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等11人奉诏编成的一部官韵。此韵书分平、上、去声各22部,入声10部,共76部。这76韵分别是:
平声:东支齐鱼模皆灰真寒删先萧爻歌麻遮阳庚尤侵覃咸
上声:董纸荠语姥解贿轸旱产铣篠巧习马者养梗有寝感琰
去声:送置霁御暮泰队震翰谏霰啸效个祃祃漾敬宥泌勘艳
入声:屋质曷辖屑药陌缉合叶
宋濂在其编的正韵序文中曾批评《礼部韵略》的韵部“有独用当并为通用者,如东冬清青之属,亦有一韵当析为二韵者,如虞模麻遮之属”,说明了当时语音的实际情况。
朱元璋对76韵《洪武正韵》不满,又诏中书右丞相汪广洋(江苏高邮人)编成80韵部(1379年)。80韵本从76韵的支纸置分出微尾未;改换了两个韵部的名称,“荠”改为“济”,“旱”改成了“罕”,都在上声;80韵本的入声韵从质韵中分出术韵来。80韵本支纸置三韵是清一色的齿音字,与今普通话的距离比《中原音韵》更近。《洪武正韵》的归并旧韵,不同于刘渊等人只是把整个的韵部合并在一起,而是把每一个字都重新归类。
《洪武通韵》 :朱元璋对76韵、80韵《洪武正韵》都不满,最后把孙吾与所纂的《韵会定正》更名《洪武通韵》 ,‘命刊行焉’。
《五车韵瑞》 :明代凌稚隆(生卒年不详)著。此书仿阴时夫《韵府群玉》而成。
《佩文诗韵》 :是清代一部权威的官书。士子进考场作试帖诗,必须遵守这一部标准韵书,大约和宋代的《礼部韵略》的作用差不多。康熙时的《佩文诗韵》大约是那部大辞典式的《佩文韵府》的单字本或节略本,同在1716年编辑成书。是张廷玉(安徽桐城人)等奉旨后,以阴时夫的《韵府群玉》和凌稚隆的《五车韵瑞》为蓝本增补而成的。共106韵部。
《词林正韵》 :作者是清人戈载(江苏吴县人)(1786—1856)。该书分三卷,平、上、去三声各为十四部,入声为五部,一共是十九个韵部,于1821年编成。虽称词韵,却比《佩文诗韵》实际得多!
以上时期可能还有别的韵书书目没列出。(所列作者绝不可能用他们逝世后才出现的韵书写作。)
以后的韵书未列。近年来,各家新韵频出。《中华新韵》是当今指导写诗填词用韵的韵书,人们大都按《中华新韵》所列韵部分类以《新华字典》 、《现代汉语词典》为准用韵。
以上韵书条目除《四声切韵》 、《唐韵》增修本(即蒋斧印本)、《洪武通韵》、《五车韵瑞》 、《词林正韵》外,均摘编于网上《韵书》 。诗友们可用‘韵书’作条目,在网上一查就知。可核对我摘编的错误。也可用有关韵书作条目查看我增加内容的正误。

3078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81
贡献
16880
金钱
297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08: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对历代韵书的变化论述得比较清晰,但对同时代人的用韵分析则并不正确。例如唐人的用韵并不是从《切韵》中分出什么字合用,唐人的用韵并不去依《切韵》并进行合用,而是依永明体的押韵习惯承袭下来,这在唐许敬宗未奏折合用之前就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78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81
贡献
16880
金钱
297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09: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许敬宗为隋人。他的奏请同用独用的根据是依永明体的用韵承袭的,并非是唐人的发明。而永明体的用韵则是沈约等人的实际口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9-27 16: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8-9-27 08:59
此文对历代韵书的变化论述得比较清晰,但对同时代人的用韵分析则并不正确。例如唐人的用韵并不是从《切韵》 ...

大体上还是不错的,但有些应修正和补充
沈约著有《四声谱》,《四声谱》残篇可见于《文镜秘府论》,不是依周颙的《四声切韵》 ,沈约之前的还有王元长的《知音论》为沈约等人看重,《诗品》曰齐有王元长者,尝谓余云:“宫商与二仪俱生,自古词人不知之。唯颜宪子乃云‘律吕音调’,而其实大谬。唯见范晔、谢庄颇识之耳。尝欲进《知音论》,未就。”王元长创其首、谢朓沈约扬其波。三贤或贵公子孙,幼有文辩,於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凌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刊谬补缺切韵》有三个版本,三版合起来已有206韵。

《佩文诗韵》所依托的《佩文韵府》不应被遗忘,清康熙年间御定的《音韵阐微》也值一提,其余的因韵书、韵图太多就没必要细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9-27 16: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8-9-27 08:59
此文对历代韵书的变化论述得比较清晰,但对同时代人的用韵分析则并不正确。例如唐人的用韵并不是从《切韵》 ...

另有人说梁吴兴人沈约作四声谱,即平、上、去、入是也。分平声为三十韵,上声之韵二十九,去声之韵共三十,入声之韵凡十七。我比较懒,未按文镜秘府论去细辨,老金如有闲可破解一下,对支持你的唐初人延袭永明用韵习惯的观点来说是有帮助的

顺便问下,有无文镜秘府论的影印本,网上下载来的文本对四声谱有点乱,这也是未引起我的兴趣的原因,如有就传一些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78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81
贡献
16880
金钱
297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17:40:33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18-9-27 16:52
另有人说梁吴兴人沈约作四声谱,即平、上、去、入是也。分平声为三十韵,上声之韵二十九,去声之韵共三十 ...

这个我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9-27 18: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18-9-27 16:52
另有人说梁吴兴人沈约作四声谱,即平、上、去、入是也。分平声为三十韵,上声之韵二十九,去声之韵共三十 ...

搜韵网有:
1、打开搜韵网主页;
2、点击【影印古籍】
3、输入《文镜秘府论》即可。不要括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9-27 22: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18-9-28 01:17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18-9-27 18:34
搜韵网有:
1、打开搜韵网主页;
2、点击【影印古籍】

谢谢
查了一下,有四声相承的16部64韵,无四声相承的看上去有点乱,粗数应是12韵,合76韵,比切韵粗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9-28 00: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18-9-28 20:43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18-9-27 18:34
搜韵网有:
1、打开搜韵网主页;
2、点击【影印古籍】

皇晃璜镬         禾祸和
滂旁傍薄         婆泼纟皮
光广光郭          戈果过
荒恍恍霍          和火华
郎朗浪落          黎礼丽捩
刚[口冈]钢各     笄亻开计结
羊养恙药          夷以异逸
乡响向谑          奚{奚}喹缬
良两亮略          离逦詈栗
张长怅著          知亻知智窒

文本上的这些文字能否对照影印本修正一下,谢谢

顺便说一下,无入声对应的文字太少了,文镜秘府论应是漏录或是唐时四声谱就已残缺不全了,虽不能补全,但可推的是‘有人说梁吴兴人沈约作四声谱,即平、上、去、入是也。分平声为三十韵,上声之韵二十九,去声之韵共三十,入声之韵凡十七。’的说法应是大致不错,跟平水韵不会相差太远...


黎礼丽捩笄亻开计结
夷以异逸
奚{奚}喹缬
离逦詈栗
知亻知智窒


上面这几类的四声相承跟切韵的四声相承是不一样的,切韵的四声相承阴声韵无对应的入声,这样的相承法跟后来的粤语方言韵分韵摄要倒颇相似,或具有方言韵的性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78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81
贡献
16880
金钱
297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10: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力《古代汉语 词律》:事实上由於语音的发展或方言的影响,在宋词中我们可以看到某些不同韵部的字通押。试以本单元所选的作品为例。周邦彦的《齐天乐》就是第七部的字(晚剪卷限转远荐)和第十四部的字(掩簟敛)通押,辛弃疾的《满江红》就是第十五部的字(目续陆足菊犊哭)和第十七部的字(国)通押。可见这十九部只是大致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
----------
用金代的平水韵去套唐人的诗,用清代的词林正韵去套宋人的词,本末倒置,还说“只是大致适合”,也不知理论家们是如何用脑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9-29 23: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用金代的平水韵去套唐人的诗,用清代的词林正韵去套宋人的词,本末倒置,还说“只是大致适合”,也不知理论家们是如何用脑子的!
-----这种说法实在武断!须知平水韵和词林正韵的编篡都有总结或统计的工作。他们为了仿照写作,必然要参考历朝历代的押韵实际,这怎么能叫本末倒置的“套”?“大致符合”就可以了,任何标准都不可能百分之百遵守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78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81
贡献
16880
金钱
297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5 09: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年来,新韵为自己的韵部化分争来争去,即便弄出一朵花来,都与产生于唐的切韵近体诗无干。它之所以成不了气候,全在于它改变了近体诗的平仄字音,而不是什么韵部的化分。唐切韵平仄是所有方言音的综合,任何方言都接受这个平仄音。而新韵平仄则只有一地方言可以接受,而多地方言则不尽相同,这就是这些年来吟者的跳猴悲哀和双轨制的不得人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25 17: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