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5-5-2
威望2486
金钱9920
贡献6411
金牌会员
 
威望- 2486 点
贡献- 6411 次
金钱- 9920 枚
 
|
《红楼梦》中出现洪武正韵诗文的时代信号
作者:王华东
在用诗词检测工具对《红楼梦》诗词进行检测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诗文不符合平水韵的押韵要求,可是却符合洪武正韵的押韵要求。原来朱元璋在洪武八年(1375年)就下令编成了《洪武正韵》,把唐宋的106韵编成了76韵,对明朝的影响很大,在作诗方面,要求以此为依据。当然,要改变一种文化现象,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明朝科举以八股文取士,不需要韵书,因此,洪武正韵尽管是官方法定的标准韵,但诗歌写作具体用什么韵,还是由文人自主选择的。何况中华语言复杂多变,朱元璋恢复“大汉正音”的愿望难以达到。据网上馮霩先生的文章介绍,最终,《洪武正韵》弄成了一个“综合韵”:即“南北朝金陵雅言”+“两宋‘江左之音’”的至少三个朝代的官话糅合而成的语言。包括了隋唐《切韵》、北宋《广韵》、南宋的“江左之音”(这是宋室南迁后,北方官话与江淮吴语结合的一门新生语言)。上古汉语是北音为主,而中古汉语则由南音主导了主要韵律,一切都因为政权与人群的南移而变化。如唐诗中的“斜”读音siá,“儿”读音ní,与吴语读音很像。再加上弘治朝以后,明朝政治上越来越开明,文人的环境也越趋宽松,在诗词领域又出现了复古派,反复古派的情况,干扰了洪武正韵的推广,于是平水韵得到复苏并完全压制了洪武正韵。但洪武正韵仍然是明朝官话的标准,与当时南京官话的发音基本是一致的。
清朝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开始编撰《佩文韵府》,按《平水韵》106韵排列,于康熙五十年编就。看来康熙皇帝不想沿用明朝的洪武正韵,更喜欢平水韵。清兵进了北京城后,把汉人赶到皇城以外,形成了内城说北方官话(不是满语),外城说南京官话,以后两种官话又逐步融合成新北京话。北方官话是历史形成的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一带(包括东北)相对通行的语言,元代韵书《中原正韵》也反映了这一状况。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皇帝亲自下诏要求全国必须设立“正音书馆”,在全国范围开始推行他们说的北京话。特别谕令福建、广东两省推行。并规定“举人生员巩监童生不谙官话者不准送试。”一开始紧张推行,后来结果收效甚微,到乾隆三十九年收场,历时46年。正音运动虽然没有成功,但统治者提倡的官话还是会起作用的,洪武正韵更加没有了地位。经过历史的演变,北京官话成了现在的普通话。民国初有议员提议以广东话或四川话为国语,被孙中山否决。
从以上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见,洪武正韵的延续时间只能到清初!我用诗词检测工具检测了吴梅村诗18首、赵执信28首、王士祯13首、洪升13首、曹寅32首,除了曹寅和王士祯各有2首不合,其余全都符合平水韵。当然,因为洪武正韵更宽,合平水韵的也合洪武正韵,如《红楼梦》里咏白海棠限门盆魂痕昏,两种押韵法都符合。但是,不合平水韵的却有可能合洪武正韵。举例于下:
《石头记》第6回的回前诗
朝扣富儿门,富儿犹未足【足:二沃】 不押韵
虽无千金酬,嗟彼胜骨肉【肉:一屋】 不押韵【洪武正韵“肉”与“足”同属一屋,押韵】
菊影-枕霞旧友
秋光叠叠复重重【重:二冬(平)】 不押韵【笔者注(下同):洪武正韵没有二冬韵。“重”与“中、珑、空、胧”同属一东。应属押韵】
潜度偷移三径中【中:一东(平)】 押韵
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珑:一东】 押韵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空:一东(平))】 押韵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胧:一东】 押韵
钗黛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才:十灰】 不押韵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埋:九佳】 不押韵【洪武正韵 “埋”与“才”同属六皆,押韵】
再看曹寅的两首诗:
曹寅寄曹鋡弟兄诗十六首
(之八)
曩年拓强弓
齿牙一何少【少:十七筱】 不押韵【洪武正韵十二啸】
肠肥脑复满
猛敢过鹰鹞【鹞:二萧(平),十八啸(仄)】 不押韵【洪武正韵十二啸】
轩起触四隅
周胠不可趭【趭:?】 押韵(趭不在韵表中,请自行判断)【洪武正韵趭也不在韵表中,读音xiào啸】
茫茫红尘中
末路炳龟燋【燋:?】 押韵(燋不在韵表中,请自行判断)【洪武正韵燋在韵表中,属十二啸,押韵】
(之九)
伯氏值数奇
形骸恒放荡【荡:二十二养】 不押韵【洪武正韵十七阳】
仲氏独贤劳
万事每用壮【壮:二十三漾】 押韵【洪武正韵十七阳】
平生盛涕泪
蒿里几凄怆【怆:二十三漾】 押韵【洪武正韵十七阳】
勖哉加餐饭
门户慎屏障【障:七阳(平),二十三漾(仄)】 押韵【洪武正韵十七阳,押韵】
王士祯的诗:
冶春
东风花事到江城
早有人家唤卖饧【饧:?】 不押韵(饧不在韵表中,请自行判断)【洪武正韵饧在韵表中,属十八庚】
他日相思忘不得
平山堂下五清明【明:八庚】 不押韵【洪武正韵十八庚,押韵】
秦淮杂诗
旧院风流数顿杨【杨:七阳】不押韵【洪武正韵十七阳】
梨园往事泪沾赏【赏:二十二养】不押韵【洪武正韵十七阳】
樽前白发谈天宝
零落人间脱十娘【娘:七阳】不押韵【洪武正韵十七阳】
从以上可以看出,明末清初的大诗人很少用洪武正韵作诗,都严格按平水韵。为什么是这种状况?我和朋友展开讨论。我们认为,除了洪武正韵推广过程不顺,效果不大,主要与清朝统治者有关。我检测了康熙皇帝诗文18首,全部是标准的平水韵。其中一东韵有几首,根本不存在夹杂二冬韵的情况,也没有押邻韵的情况。不管是他本人作的还是猜测有人代笔的,只用平水韵。再考虑到康熙在1704年就下令编撰佩文韵府,说明康熙皇帝有意摒弃洪武正韵。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像王士祯、赵执信一类在京城做过官的文人,必然都能熟练运用平水韵。从《红楼梦》中黛玉给香菱推荐的诗集也显示,教书先生也多以唐诗宋词为教材。上列大诗人偶然使用洪武正韵,是因为他们既熟悉平水韵又熟悉洪武正韵,在非正式场合,表意需要,用了洪武正韵也不算错,就保留下来了。据说大约明朝后期开始,就不大用洪武正韵作诗了,有的诗人把以前用洪武正韵写的诗改成平水韵。到了乾隆朝,谁还接受过洪武正韵的教育,哪个还会用洪武正韵作诗!
我们看《三国演义》,开头就是杨慎的一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是大明正德年间人,这就给我们一个上限,《三国演义》不会产生于正德朝之前。《红楼梦》也可以找一个上限,因为书中有《乞巧》《弹词》两出戏,认为80回本《石头记》应该完成于《长生殿》之后。那么下限怎么找?有人说乾隆朝的人也可以写出明末清初的故事,西山的曹雪芹也能写出《石头记》。然而,《石头记》里用洪武正韵作诗,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难道乾隆朝还有人用洪武正韵作诗,那个曹雪芹会用洪武正韵作诗?曹雪芹没有诗词作品存世,无法检测,他的朋友有用洪武正韵的吗?检测网上敦诚敦敏的诗,都是平水韵,都跟洪武正韵无关。从洪武正韵所受到的不被待见的经历来看,我初步判断,最晚到雍正朝,诗坛不再有洪武正韵的地位。这也是创作80回《石头记》的下限。
上面列举的检测结果显示,《石头记》中明显有3首诗是用洪武正韵押韵的。在众人都使用平水韵押韵的情况下,作者为什么偏偏要放上3首符合洪武正韵的诗呢?我们分析有下面几种可能:
第一,作者两种押韵方式都熟悉,也熟悉南京官话,又是难改吴语口音之人,不自觉地使用了洪武正韵;
第二,与此书的主旨一样,作者有反清悼明情结,有意保留点明朝的东西;
第三,作者有意与康熙倡导的平水韵相左,如书中探春与宝钗的对话,讽刺了《不自弃文》,就是针对康熙把《不自弃文》勒石宣扬的做法(详见今日头条吴氏红学栏至真斋主的文章《贾探春与薛宝钗针锋相对,直刺当时一位大人物》);
第四,因为有“传诗之意”,洪武正韵是明朝以来诗坛客观存在的一种用韵规则,必须展示给读者;
第五,由于洪武正韵是明代读书音的反映,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口语,因此成为明代南曲写作的标准(因为曲是要配乐歌唱的,必须与口语一致),《石头记》作者显然是戏曲高手,习惯成自然;
第六,作者有意留下痕迹,暗示《石头记》的创作时间。如洪升创作戏曲《四婵娟》,使用了大量《石头记》里的人名和特定用语(详见笔者在草根说红楼梦群的讲座稿“从《四婵娟》看清《石头记》作者”)。
这6条当然都是推测,有没有道理,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思考。然而,整篇文章对洪武正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石头记》创作于明末清初,不可能产生于乾隆朝!这也是对“末世”理论的一个补充。
写于2018年9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