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中华诗词论坛/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8|回复: 11

关于永明体

[复制链接]

3065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49
贡献
16813
金钱
2947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9-12 08: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永明体

    永明体在时间上是从诗经楚辞之后的第三种诗体,它是一个划时代的成就。从句子构成讲,诗经为四言,楚辞为多言,永明体句子是从四言发展为五言,五言的构词是二言加三言的结合,增加了词汇表达的多样性。说它有划时代意义的是,永明体句子应用了沈约发现的四声交替使用,在声调上增加了有规律的变化美感。
    发现汉语四声的是永明时代的沈约,沈约在五言句四声交替使用的基础上又发现八个忌讳,称“四声八病”:四声为“平上去入”,八病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傍细正纽”。
    忌犯平头非常重要,不犯平头病保证了诗体的粘对规律。
我们重点来研究这粘对律。五言句子开头两个字(特别是第二个字)与第二句开头两个字须平声与上去入交替,这就是四声产生平仄的基础。就是说平声为一元,上去入为一元,两元相对,即牢固地产生了平仄关系。后人把上去入三声一元统称为仄(日本有资料把仄称为他,即平为此声,非平为他声)。很明显,五言句前两字为平声,后三字的使用只有三个声调,除了押韵字只剩下两个声调,这就不可能四声在五言句中都能够得到使用。也就是说,平仄使用的机率很大,“四声碎用”的机率很小。即平仄规律在永明体中存在的句子比“四声碎用”的句子要多得多。沈约把避平头列于“八病”说的第一位,由此带来的就是平仄律的必要性。
    当然,从永明体的全部诗体来看,池约的四声是汉语的客观存在,自永明体始谁都承认,而八病说就不那么普遍得到承认了,包括沈约自己的诗也没有也不可能遵守。
    然而,彻底避平头病则是到了唐代才得到普遍遵守,这就是近体诗的“粘对律”。
    现在还不知道沈约提出的平头是不是只限予上下两句。以永明体的大量句子可知,永明体的避平头只限于上下两句,第三句与第二句相粘还是唐人元兢提出的,这才是近体诗必须遵守的。
    根据永明体诗的实际情况,五言,上下句避平头,以平声和上去入相对可避平头,这是永明体用四声的基础。以五言上下句为一联,一般为两联四句即可为一首,这是诗经的继承。很少有六句一首的,多于四句则在八句以上。永明体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首句和尾句之间的上下句必须为对仗句,这又是继承了稍早的骈体文的特性。
    既然永明体句子以五言为一句,以两句为一联,首尾两联的中间联须对仗,避平头,这些都是格律。因此永明体是格律诗。王力说近体诗之前的诗都称古风,但永体也是有格律的古风,区别于不讲格律不讲对仗的古风。严格地说,永明体是过度到近体诗的格律诗,永明体是彻底脱离不讲四声不讲对仗之古风的格律诗。
    五言,句子二四平仄相对,上下句为一联,上下句二四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讲粘,中两联讲对仗,这个形式在永明体中已经完成。然而认识到众多永明体格式中这一种格式最美,淘汰了其他形式,这是到了唐人的沈宋才完成的。特别是把句数限制在八句,这个认识是很了不起的,因为中两联对仗在数量上只有限制在两联之内才不会发生句式雷同,也就是唐人说的护腰和解镫相间,即后人说的不要犯四平头、犯摞眼。
    近体诗这种形式一但完成,那就是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历代人继承不舍,加之又在五律的基础上发展了七律,以这两种形式延续了一千三百年而不衰。诗经少有人写了,楚辞少有人写了,汉赋、古风少有人写了,永明体繁多的体式更是少有人写了,唯有这八句近体格式永葆青春,显出了它的无限的生命力!
    那么,为什么唯独这八句近体诗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呢?这就要从它的四声原理及其使用说起。当沈约发现汉语四声,是从他自已的语音进行分辨的。也许那时沈约并不知道各地方音的四声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既然沈约第一个规定了四声的标准,永明体当然就以沈约发现的四声为准了,别的诗人并没有必要去另外主张一个标准。
    到了隋代,南北朝统一,天下分久必合,一批音韵学家特别是北人认识到再不能以沈约的一地之音为准了,遂在陆法言家讨论,另编一部实用于全国语音的韵书,这就是后来的《切韵》。
十年之后陆法言着手来编这本韵书的方法是:找出南北古今之音的差别各自独立,使韵部多达193韵之多,又在声调上注明两用字来将就方音和今古音之不同:例如:看、听、醒、忘是平仄两读字,更多的是上去两读字,因为都为仄声,近体诗只讲平仄不太注意这种上去两读字。唐人很聪明,凡平仄两读字都活用于近体诗,托宽了文路;而平声押韵更不依切韵部,而沿用沈约的永明体韵,较陆法言的切韵宽得多,只有106韵,即后来产生的平水韵。其实平水韵就是永明体用韵。
    从字的反切声调上来细论,近体诗的押韵声调和句中的平仄声调是分离的,即各为书面的而不是实际语音的。如陆法言切韵的“元”和“门”在两个韵韵部,是两个韵调,而近体诗却认为是一个韵调而用来押韵了。
          (8月29日写于昆明至南昌的高铁火车上)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9-12 12: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金这是以偏概全坚持永明诗律是四声二元

或曰:此平头如是,近代成例,然未精也。欲知之者,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同上去入声一字即病。若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无问平上去入,皆是巨病。此而或犯,末曰知音。今代文人李安平、上官仪,皆所不能免也。

  或曰:沈氏云:“第一、第二字不宜与第六、第七同声。若能参差用之,则可矣。”谓第一与第七、第二与第六同声,如“秋月”、“白云”之类,即《高宴》诗曰:“秋月照绿波,白云隐星汉。”此即于理无嫌也。

  四言、七言及诸赋颂,以第一句首字,第二句首字,不得同声,不复拘以字数次第也。如曹植《洛神赋》云:“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是也。铭诔之病,一同此式,乃疥癣微疾,不为巨害。

  即便只以平头而言都不是平仄二元,这是理解上的问题,以偏而概全是理论上选取对自己论点有利的因素而故意忽视其余的通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9-13 07: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或曰:此平头如是,近代成例,然未精也。欲知之者,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同上去入声一字即病。若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无问平上去入,皆是巨病。此而或犯,末曰知音。今代文人李安平、上官仪,皆所不能免也。

简单分析一下,同上去入一字即病,说的是同上、同去、同入,哪么,上与去、上与入、去与入则是不同声了,这便是碎用,不是一个仄字便能笼统的。

若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无问平上去入,皆是巨病。这里说的是同平、同上、同去、同入,哪么,平与上去入、上与去、上与入、去与入则是不同声了,很明显的四声碎用,这里还涉及了一个问题,粘式律在2与6字的同平里是巨病可视为不允许,而2与6字的上去入三声碎用只要不同声于粘式律来说则是允许的,于近体而言是不允许失对的--即抛弃了粘式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65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49
贡献
16813
金钱
2947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9-13 08: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8-9-13 08:56 编辑

以前,我都相信古人和今人的那些理论。只是最近一些年进一步研究产生怀疑了!我的不同结论是:
1、近体诗的押韵声调和平仄声调是分离的,两者的依据各有不同。因而得出了:平仄是不变的,而押韵是可变的。
2、近体诗的形式在永明体时代已完善,唐人沈宋只是认识而不是创造这一形式的优美。
3、平仄的使用在永明体诗中已为不可少的规律,永明体个别上句不用二四平仄外,其余句子都含二四平仄,只讲二五异声的句子在永明体诗中是不成立的。更不存在由永明体碎用四声过渡到唐近体的平仄二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38
贡献
21181
金钱
27263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9-13 08: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老爷子的精神令人敬佩。但在火车上写的东西仅凭大脑记忆是有很大的偏差的。
比如“发现汉语四声的是永明时代的沈约,”就错了。
说永明体是格律更错。我将专门写一篇给你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65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49
贡献
16813
金钱
2947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9-13 08: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8-9-13 08:54
金老爷子的精神令人敬佩。但在火车上写的东西仅凭大脑记忆是有很大的偏差的。
比如“发现汉语四声的是永明 ...

好的,欢迎刚刚就此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38
贡献
21181
金钱
27263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9-13 09: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18-9-13 07:15
或曰:此平头如是,近代成例,然未精也。欲知之者,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同上去入声一字 ...

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这是后来修正的,当初同平也是病,看同头说明就知,否则哪来同头说。后来放松到上下句首字同平不为病,再放松为首字不论,便为格律开出方便之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9-14 10: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18-9-14 10:40 编辑

老金这帖毛病还真不少
四声不是沈约发现的,约自云于周颙,沈约是制《四声谱》的人,同时也定八病说,因沈约名重一时,时士从之;顺便说一下四声谱,四声谱确立了四声相承的关系。
五言不是起于永明,五言成体始于汉苏李。六朝兴骈俪文风,以骈俪入诗也是风气使然,却无意间为近体的讲究对仗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于2、4为何会出现哪么多于今天来说的合乎24异声,因为永明非常讲究四声在句中的搭配,‘夫五色相宣, 八音协暢,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 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这样的讲究自然就有非常高的几率成24异声,另一个因素是腰本中,五言之中无疑是3位,既避蜂腰则2、4自然就多异声,但这些都不是永明体有理论四声二元的依据,它只是自然形成的,平与上去入搭配是最简便的低昂互节,所谓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加上联间还有上尾和鹤膝的制约而使永明诗常会出现一些暗合今之近体的诗来也就不奇怪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65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49
贡献
16813
金钱
2947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10: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18-9-14 10:15
老金这帖毛病还真不少
四声不是沈约发现的,约自云于周颙,沈约是制《四声谱》的人,因沈约名重一时,时士 ...

这些不就是二四平仄理论吗?只讲二五异声能概括永明体诗句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9-14 10: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18-9-14 10:15
老金这帖毛病还真不少
四声不是沈约发现的,约自云于周颙,沈约是制《四声谱》的人,因沈约名重一时,时士 ...

关于平水韵它并不是一步就成今天的106韵这个样子的,先是117韵,然后是112韵、108韵、107韵,最后才成了106韵。
关于唐初延袭了永明体用韵习惯的说法,不反对
关于切韵,它是诗文宗韵的工具书,读书既可按古今字书读也可按韵书读,但宗韵不能反着来按字书押韵,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被视为唐代读书音的典范,但不成为押韵的依据,经典释文的反切与切韵的反切有诸多的不同,这点王力已有所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9-14 10: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8-9-14 10:27
这些不就是二四平仄理论吗?只讲二五异声能概括永明体诗句吗?

这都什么理解能力啊
二五异声不能涵盖永明诗律的全部,同样,二四异声也不能,我只能说,永明诗律是个复杂、综合的诗律模式,还有一些内在机理是我们没有搞懂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9-17 10: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永明体的声律,唯有【平头、上尾、鹤膝、蜂腰】四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香港铜锣湾集团|大中华购物中心联盟|(香港)大中华诗词论坛/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3-28 17: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