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07|回复: 5

[品读古典] 大唐哀歌逃亡曲 ——张继《枫桥夜泊》新解

[复制链接]

39

主题

147

帖子

1424

积分

栏目顾问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15
贡献
287
金钱
560
发表于 2018-9-12 08: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云狮 于 2018-9-12 08:09 编辑

摘要:随着考古史料增多人们对唐代科举及铨选制度也渐明了,前贤的见解多的得到印证与堪误。
关键词: 睢阳保卫战 夜泊松江 封桥
      
  唐代诗人张继的史料很少,以至我们对他的生卒年代都不得而知。只据史载:“张继天宝十二年(753年)中进士,但铨选落地,归家。”因为这距离安史之乱还有两年,所以前贤多认为这首诗是考中进士之后,安史之前游历江南时所写。
  其实,早在开元十八年(430年),裴光庭创立“循资格”铨选就已“守选”,这个程序。进士在考中的当年就不能参铨选根据不同情况就等一年以上除非他还参加另外的专科考试比如:博学宏儒。旧说“铨选落地,归家”也许就是这类事的误解。而且,那时每年参加铨选的人数,也要参考官场的缺员人数。这就基本上也没有落选了,除非“书判蓝缕”“书”是书法,“判”是司法。这两样考得实在上不得台盘叫“书判蓝缕”(参考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
   那时的铨选,多在十一月初到下年的三月底。为了参加铨选(等通知),张继是没有理由远离京城的。他的家乡在湖北,旧说是襄州,也就是如今的襄阳,后被证实为南阳(同上)。古代交通主要靠船,如果他三月左右离开长安回南阳的家乡,光耀一下门庭,十一月之前再赶回到长安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本诗,他如果深秋还在苏州的话,那他十一月前,就无论如何也赶不到长安。十年寒窗,且中了进士,他没有理由不准备铨选或其它专业考试的
   那么,什么理由能让张继在铨选之前,连前途都不顾上,必须远离京城呢?
   还有,从诗中我们不难看出,主人公显然是很忧愁的。那么,他又为什么愁呢?既然已是进士高中,做官至多等几年的事,守选又算得了什么呢?
   一件事:那就是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755年)底,安禄山起兵造反,至德元年(756年)六月初,潼关失守,京城一片混乱,太子北逃,玄宗西窜在京的众举子、进士大多都随着富商大户一起南下。张继应该在这群南下大潮中。几天后,长安陷落。
   照理,南的车船是跑不过叛军骑兵的。可偏偏发生了这样一个奇迹,让他们躲过一劫,也让江淮和苏南百姓躲过个叛军的蹂躏。这就中国历史上最惨烈一场战役:睢阳保卫战。
    因为战役初期,主帅张巡射瞎敌军首领的一只眼,仇,双方就在这个睢阳城耗上了。当时,睢阳只有八千多士兵,叛军却是主力十三万!很显然,都城长安城也几乎没抵抗就陷落了,这个小小睢阳城又能坚持几天呢?
   出乎所有人的意外,睢阳城里,从马匹吃到猫狗,吃到老鼠,最后吃人!整整坚持了十个月!最终让军得到喘息,扭转了大局,也让大唐幸免于灭亡。
    张继在安史之后才任职为官。安史期间,他一直在苏南一带避难,除了这首《枫桥夜泊》之外,他还写了许多其它内容的诗,其中有许多都提到了安史期间的时局,但再没有一首比这首诗更悲观紧急了(请参阅傅璇琮先生《张继考》——《唐代诗人丛考》)。
   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应该是秋天,而睢阳陷落是十月。由此可见当时正处于睢阳要陷落而尚未陷落,危在旦夕之时。不用说,在睢阳被围之前,苏南是大后方,而在睢阳陷落之后不几天,就又被收复了,随即,长安与洛阳两京,也相继光复。此时,苏南也就成了稳固的大后方。
   请留意,收复睢阳、光复两京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借到的回兵,而借兵则是军事机密,外界是不知道的。当时人们的普遍认识:如果叛军打下睢阳,或不围睢阳,挥帅南下,那是无人能阻挡,甚至是转眼之间的事情
     
          正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沈祖棻先生在《唐人七绝诗浅释》一书里,对本诗有专文,她是我们敬重的前辈权威,我们就以此为对象来展开讨论。
      沈先生认为,主人公的“客船”至少头一晚就停泊在枫桥了。因为沈文的开头说:诗人在江南做客,有一次路过苏州。停船在枫桥,经历了一个不眠之夜…”
      依据是什么呢?就是“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诗。沈先生认为这句诗就说明主人公“睡在船中,从船舱里望出去,正好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舟中的火光…” 沈先生认为:这句诗的意思就是:江枫与渔火对着愁眠的人(主人公)。
      首先,这个“渔火”,就不是“渔舟中的火光”。深更半夜,渔舟火能干什么呢?不会是夜读夜餐的可能性也很小点着灯睡觉那就更是件危险的事了。其实,这个“渔火”就是渔时的灯火渔民总是在傍晚时分下网,天亮前收网,那是用灯笼照着船前的水面,寻找自己下网时的做的记号,他们要取鱼,赶早市上卖。
       其次:睡在船舱里,“从船舱里看出去”,也是不可能同看到“江枫”与“渔火”。为什么?就因为要看到这两个景象的前提条件正好相反。
       比如两个人,只有同时在一面小镜子的前面时才有可能同时看到彼此而且,两个人与镜子之间,还必须是一个特定的角度。当他们同时看到彼此的时候,一定都不能在镜子里看到自己。
       同样的道理,如果逆着月光看,主人公只能看到一片树的黑影,没有理由确定是不是枫树。只有顺着月光看,因为那时候枫叶已经红了,所以很容易认出是枫树。而渔火则正相反如果渔船也在明处,月光能照到渔船,能照到船头的水面,渔民就不需要灯,也就没有什么渔火了(有也我们的主人公也看不清)。只有月光照不到的暗处,渔民才需要灯火。很显然,明处的景与暗处的景是不可能同时在主人公同一侧的方向的。
      因此,我们说,把“江枫渔火对愁眠”,解读为:江枫与渔火对着愁眠的人(主人公),是不对的。它其实平白如话,本不用解读的。就因为,这个渔火是渔民用灯笼照着水面起网,远远看去,那渔火是时隐时现,正象是一只愁眠的眼睛。
     同理,我们知道:红色在黑暗中最具穿透力。此时,无数枫叶在微风中不停的摆动,就像无数面小镜子,在不停的在变换着角度。因此,总有一些枫叶,它们的角度刚好符合条件,月光照射在叶面上的角度,与反射到主人公眼睛的角度是一样的。所以枫叶上的月光也是一闪一闪的,也像是一只只愁眠的小眼睛。
     (待继)

941

主题

7万

帖子

2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955
贡献
74242
金钱
92608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9-12 09: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原上草 于 2018-9-12 11:17 编辑

先来欣赏学习,好解,一首描写景物的绝句却蕴含一段唐代战乱史和深受磨难的臣民之愁,因而流传千古,或许这就是唐诗具有无穷魅力的缘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1

主题

7万

帖子

2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955
贡献
74242
金钱
92608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9-12 09:3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原上草 于 2018-9-12 10:37 编辑
原上草 发表于 2018-9-12 09:30
先来欣赏学习,好解,一首描写景物的绝句却蕴含一段唐代战乱史和深受磨难的臣民之愁,因而流传千古,或许这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6万

帖子

23万

积分

轮值首版

诗词交流专版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7276
贡献
53487
金钱
8372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QQ
发表于 2018-9-12 14: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文辞隽永,文采斐然,美韵悠长,点赞精彩,遥祝秋祺文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19 12: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