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精华40
注册时间2017-4-29
威望3310
金钱28615
贡献21856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威望- 3310 点
贡献- 21856 次
金钱- 28615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8-9-9 17: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河马畅游说
就楼主先生的观点,提出我个人的看法:
唐诗分为近体诗与非近体诗两大类,这两类的区别,是体裁上的区别。粗略的讲,即近体诗是讲究格律的,特别是讲究平仄和对仗,而非近体诗是不大讲究格律的,它不要求平仄和对仗。
王力的“拗救”理论,是针对近体诗而言。而楼主选用的3首例诗,均为唐人五言诗,非近体体裁。所以“拗救”理论不适用于其体裁,更谈不上“拗”之“救”与“不救。
既是就“近体诗”而言,唐代是其发展、定型阶段,也会有个别现象存在(事物产生、发展、定型过程的必然规律)。王力的“拗救”理论,是以普遍现象为依据而总结的“普遍性规则”。所以,作为现代理论者,不能总是以“个别现象”而否定“普遍规律”的成立!
我认为,作为现代古典诗词业余爱好者,没有必要停留在去对古人、前辈“吹毛求疵”的苛求,有时间多行创作,创作出好的作品,为大家所接受,才是硬道理!
针叶林 发表于 2015-5-22 13:08
元兢,字思敬,以字行。生卒年机关皆不详。自言龙朔元年(六六一),为周王府参军。史称总章中(六六八——六六九),曾与许敬宗、上官仪等同修类书《芳林要览》三百卷,
许敬宗(公元592年—公元672年)
上官仪(约公元608年~665年)
沈佺期(约656-约714或715)
宋之问(约656年-712年)
-----可见元竟应该是沈宋上一辈人。他怎么会总结沈宋的近体诗理论?你也不用脑子想一想就喊“唐朝律诗的理论就是元兢”,有什么根据?只是因出现在日本人的书里
三羊反驳
三羊何时说过,元兢【总结沈宋的近体诗理论】,人到无理时,什么谣言都敢说!
针叶林申辩
唐朝律诗的定型,是沈宋,但是唐朝律诗的理论就是元兢,
------------这是你在16楼说的吧?既然定型在元竟理论之后,这之前的理论能完全包括沈宋定型的的近体诗吗?
他们几个人的在世时间就是证据。元竟是与上官仪,许敬宗同时代人,而沈佺期宋之问比他们整整晚了近五十年,元竟的理论怎么能反映沈宋定型的近体诗诗律呢?这么简单的道理你也不懂吗?
河马畅游提问
请楼主回答相关理论性的问题:
“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百鸟自南归。翱翔萃我枝。”;“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等等诗句,都符合“元兢以及王昌龄的声律理论!”,您也认为是“近体诗”句吗?!
三羊回复
符合近体诗声律的句子,自然就是符合近体诗声律的句子,并非一定就是某一首近体诗诗篇中的句子!例如:
河马畅游去,就是符合近体诗声律的句子,或者叫符合近体诗声律的律句。
(刚刚点评 看到此,刚刚笑岔了气)
针叶林批驳
如果说你不是日本人,怎么连中国话都听不懂?我的意思非常清楚:唐近体诗定型于沈宋。所以在沈宋定型前出现的元竟的理论不可能完全包含近体诗诗律。
河马畅游质疑
别人问您:您鉴定那三首例诗是“近体诗”,理论根据是什么?您理直气壮的回答:他符合元兢以及王昌龄的声律理论!
怎么在这又兜圈子,不敢那样理直气壮了?
看来还要给您普及一下:元氏“调声”理论及"换头"、"声对"诸方法的提出,简化并完善了诗歌的声律、属对规则,确立了近体诗之粘式律及五言八句范型(使合乎某种模式),从而既为诗歌由古体向近体过渡作了必要的理论探讨、总结,从某种意义上,也为沈、宋等人在律诗最后定型上的实践导夫先路。
给你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马克思创立了“共产理论”,但他去世后才出现“共产党”组织,你能说马克思是“共产党员”吗?!
不反对您对专家的理论提出疑问。但提出疑问的根据需要站得住脚,这就需要查阅众多相关的专业资料,学习并真正理解、掌握其相关的专业知识。否则,只能是......!
结束语 三年快过去了,不知三羊先生有什么长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