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8-1-31
威望1336
金钱4579
贡献3139
金牌会员
 
威望- 1336 点
贡献- 3139 次
金钱- 4579 枚
|
发表于 2018-9-8 13:19: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诗词从诗歌开始,先于诗经,先于三皇五帝。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是诗的源头,诗的格式全有了。此诗生于文字前,显然的口头文学。舜帝的南风歌是歌的形式,用五弦琴伴奏。诗经首篇关雎,诗的内在本质:比兴,也有了。关雎本身是民瑶,是当时的流行歌,亦是诗。诗三百是弦歌,用琴伴唱,不是格律诗,既是歌,今人就不必坏疑其声律。楚辞不是天众的,是诗人自己的,是自由诗。汉乐府是国家机构的,是大曲,伴有歌舞乐。三国时期的歌行是个人的,能唱,诗到此已进入到无谱能歌的时代,无谱而歌,就是对着诗文唱自已的调,不必谱曲。诗到永明体,诗人开始注意声律在诗的地位,知道了四声八病,其实不止四声,八声都不止。八病包括论坛上的二四,二五之争,讲的都是声律,但永明体不是格律诗,也不是古风,古风是大声唱的歌,更不是乐府,歌行曲古风乐府都是歌,曲和乐府有固定的乐谱,而歌行古风没有,曲和乐府每首各有各的调,各有各的谱,如果曲调相同,那是词了。永明体就是企图摆脱歌唱的约束,变成人人能吟诵的诗。歌与曲在歌唱时字还可变调,长短自定,吟诵平上去入必须声声分明,平声字调不升不降,上声字将调向上拉,去声字把调往下降,入声短而塞,用音的轻重定调,入声字可变平上,不可变去声。八病对声律的要求可算严了,因为八病是对永明体的,到了格律诗只要求同声步尽量去上,上去,还适合上上,去去,这是声调决定了的。唐前的永明体讲究平上去入的安排,打破歌与曲的束缚,注重吟,但并非不可歌。只是摆脱歌与曲的其他要求,永明体不是格律诗,格律诗把平仄安排,音步结构,韵脚位数,联的使用,联句平仄安排,联与联平仄安排都作了固定,超出这个固定,就得接受别人的指责,改不改是自已的事。格律诗的起源同其它诗歌同源,格律诗形成于永明体,同是摆脱歌与曲的要求,注重吟与诵,名是后人分类定的,定型于唐初,从宋之问起渐渐成型,初时无定型之说,只是人行多了就成了路。强调的是:格律诗是非常易的一种诗歌体,依律就可以了。古风功力不够时易四不象,其他诗体更不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