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94|回复: 7

打铁律

[复制链接]

69

主题

1314

帖子

79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34
贡献
2015
金钱
2986
发表于 2018-8-27 18: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体必须要说,这关乎话语权。
       界限似乎是格律,依谱填词,齐言谓近体诗(本质如此),长短句曰词或曲--然古风何处,骚体、赋、自度曲是什么东东?诗体本无明确界限,以格律之确定来分,必然失据。古体相对于近体(以格律分之齐言),诗相对于词(以是否齐言分),古诗相对于新诗(以著者分,远古近古曰古、当代现代称新),文言诗相对于白话诗(以文法分,以字达意曰文言,以音达意称白话)。此,以文言诗概之,可以具含矣。
       格律是后人总结前人创作经验的结果,是或然,不是必然。可以依谱填词(标准当然是以旧韵书为准)谓泥古体;也可以拟音依谱填词(这个怎么拟法?)曰拟古体;还可以文言为诗,以粘对变化句篇平衡照顾声韵,可称文言诗。
       格律之于诗,犹八股之于文。八股于文其实是相当好的体制,但过犹不及,名声臭了,于是话语权也没了;格律于诗亦是相当好的体制,得唐宋诗词之光耀千秋,又文言传于今,诗乃其唯一之存身地,故犹牢牢把握话语权。
       格律有六意,于诗大体字行、押韵、平仄、对仗四要素,因字行、押韵为默认,一般也专指平仄规律。格律是后人总结前人创作的共同规律所形成近体、词之结果,是或然,不是必然。今人以音韵学家王力先生为集大成者。格律无非抑扬顿挫、声韵交错形成的韵律感,其赖于音乐之“复为羽声慷慨,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早已不存。我们学习古文言文,是为了解与继承古人文化精华,绝非要以文言法书文;同样,我们学习格律,是为了解、欣赏与继承古人诗词精华,绝非要泥古或拟古进行文言诗之创作。
      文言诗音律,扬抑顿挫尽括。
      扬抑,齐言中即平平仄仄往复,只有平起和仄起两种。平起平平仄仄或平平仄仄平平,仄起仄仄平平或仄仄平平仄仄二种。因为音读换气处在词尾,所以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顿挫,顿为句节即句后添字,挫为对句对联。句后平平,添字为仄,入平韵则添词前,为句读则添其后,如:仄仄平平,入平韵添为仄仄仄平平(在词前),句读则添为仄仄平平仄(在词后);同理,句后仄仄,添字为平,入平韵则添词后,为句读则添其前,例:仄仄平平仄仄,入平韵则添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在词后),为句读则添仄仄平平平仄仄(在词前),注意,添字词后一三五可以不论,添字词前则后字须对,不能不论。
       对句为联间平仄相对,出句仄起,则对句平起,出句平起,则对句仄起。同样,对联为两联间平仄相对,前联出句仄起,则后联出句平起,前联出句平起,则后联出句仄起(所谓粘)。
       虽一三五不论,但吟唱须与情景和,一般讲究平仄平衡(即拗救),风和日丽平可多于仄,气急情厉仄可多于平。
      长短句稍有不同。一是粘对不同,二是词曲有领字、衬字。

69

主题

1314

帖子

79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34
贡献
2015
金钱
2986
 楼主| 发表于 2018-8-27 18: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格律求根公式
1)偶字句按平平仄仄反复(以下称主音节),开始的音节称平起或仄起。四字句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两种,六字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两种。因双音词换气处在词尾,故有一三五不论(以下用中表示可平可仄),二四六分明之说。
2)单字句为偶字句加一字为句根(以下用括号表示),一般在尾音节上。尾音节为平平,句根字为仄,该句如需押平韵,则加在尾音节前,变为(仄)平平;该句不押平声韵,则加在尾音节后,变为平平(仄)。尾音节为仄仄,句根字为平,该句如需押平声韵,则加在尾音节后,变为仄仄(平),如不押平声韵,则加在尾音节前变为(平)仄仄。句根不能三五不论。如平起五言不入韵>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中平平仄仄。
3)韵脚的音节,如果音节反复而来为双音(音节)韵,是句根字而来为单音(句根)韵。词多押单种韵,近体则音节韵和句根韵交替使用。齐言中,前一句和后一句如果主音节平仄相反称为对,平仄相同称为粘。词多对粘单独使用,近体则交替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1314

帖子

79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34
贡献
2015
金钱
2986
 楼主| 发表于 2018-8-27 18: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音节和音调:古文言以单字为音节,诗词以双字为音节。古代上平去入四声,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去四声,平即平直,上即低到高,去即高到低,阳平即低到平,入即短促,音调不变为平,音调变化为仄。由此,诗词基础音节为平平仄仄交替变化组成,在一个音节中,后一个字为转音基础,前一字音调只是辅助,所以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二、节律与韵律:一句中,有一、二、三、四音节,音节多需气长,一般以二、三音节为主,音节平仄变化,是汉语言的基本特征,诗句中音节变化规律,即为节律。诗为韵语,有往复之美,有一句、二句、三句押一韵之分,通常二句为一韵,第一句押韵称引韵,可押可不押,一首诗中押韵规律,即为韵律。
三、齐言诗和长短句:诗句长短相同,称为齐言诗;长短不一,称长短句,有时也专指词。齐言有四、五、六、七字之分,五字齐言称五言诗,七字齐言称七言诗。四言五言,二个主音节,有平平仄仄或者仄仄平平两种;六言七言,三个主音节,也有平平仄仄平平或者仄仄平平仄仄两种。
四、粘对和句节:齐言诗中,两种音节排列方式轮流交替成句(前-(对)后-(粘)后-(对)前),称为粘对。五七言中,在主音节尾节上,添一个单字断句,称句节。尾节为平,句节为仄,尾节须押平韵,句节添于尾节前,尾节须押仄韵,句节添于尾节后,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不押韵或押仄韵)或平平仄仄(仄)平平(押平韵或不押仄韵)。
举一例仄起入韵七绝格式(绝律押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意,句节与尾音节相对,是不能一三五不论的,如果添在尾节前,原来之三五变成四六就要分明了,否则就串主音节了。
五、协音和平衡:声调的变化,最好和诗词表达内容相适应,不惧拗句。但对于整体言,则必须保持平仄平衡,这个就是所谓拗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1314

帖子

79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34
贡献
2015
金钱
2986
 楼主| 发表于 2018-8-27 19: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例一、七律,仄起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中平中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中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中平中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中仄中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中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中平中仄平
等号左边是粘对变化,中间为句根字添加位置,右边为全谱。
例二、如梦令, 单调仄韵,仄起七句(66562/26)22叠5字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中仄中平中仄
仄仄平平仄仄=中仄中平中仄
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中仄中平中仄
仄仄=中仄
仄仄=中仄
仄仄平平仄仄=中仄中平中仄
等号左边为粘对变化,只有五言句有句根,不押韵,右边全谱。
例三、忆秦娥 、双调,平起各五句(37344/77344),单仄韵、一叠韵
平平=平平(仄)=中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中平仄
平平=平平(仄)=中平仄(叠)
平平仄仄=中平仄仄
平平仄仄=中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中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中平仄
平平=中平仄(叠)
平平仄仄=中平仄仄
平平仄仄=中平平仄
上下片倒数二句,仄仄时不入韵,平仄时入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10
贡献
21856
金钱
2861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8-27 20: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8-8-27 20:22 编辑

有水,惜未满。

点评

多指教。未满是爱好者(而且还是爱好的读者)与专业的区别;咱以为是够了,或者是未够而以为够--当然是要人指教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27 20: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1314

帖子

79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34
贡献
2015
金钱
2986
 楼主| 发表于 2018-8-27 20:5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8-8-27 20:17
有水,惜未满。

多指教。未满是爱好者(而且还是爱好的读者)与专业的区别;咱以为是够了,或者是未够而以为够--当然是要人指教的。

点评

有感而已,莫当真  发表于 2018-8-27 21: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1 07: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