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20|回复: 7

【转帖吴小如 先生简介

[复制链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8-8-26 18: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小如 - 历史学家
吴小如(1922.9.8~2014.5.11),原名吴同宝,曾用笔名少若,安徽泾县人,著名书法家、诗人吴玉如先生的长子,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并于1949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受业于朱经畲、朱自清、沈从文、废名、游国恩、周祖谟、林庚等著名学者,是俞平伯先生的入室弟子,跟随俞平伯45年。历任津沽大学中文系教员,燕京大学国文系助教,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教授及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吴小如在中国文学史、古文献学、俗文学、戏曲学、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和造诣,被认为是"多面统一的大家"。吴小如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京剧老生流派综说》《古文精读举隅》《今昔文存》《读书拊掌录》《心影萍踪》《莎斋笔记》《常谈一束》《霞绮随笔》及《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吴小如卷》等,译有《巴尔扎克传》。
2014年5月11日,吴小如教授因病在中国北京逝世,终年92岁。



个人经历吴小如吴小如,1922年9月8日生于哈尔滨,原名吴同宝,原籍安徽泾县茂林。学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九三学社成员。系著名书法家吴玉如之子。吴小如1932年随父迁居北平,1932至1934年在私立汇文一小读书,1935年在私立育英小学毕业。1935至1936年升入私立育英中学,赶上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由于其父1935年回到母校南开大学任教,他便于1936年秋转入天津南开中学(初中二年级)。翌年7月,抗日战争开始,全家迁入天津租界,辍学一年。1938年以同等学历考入天津私立工商附中高中,1941年毕业,升入私立工商学院商科会计财政系。1943年先后在天津私立达文中学、志达中学、圣功女中等校任教。1945年抗战胜利,又重新读大学,考入私立燕京大学文学院,不久即离去。1946年夏以商科二年肄业学历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三年级为插班生,1947年又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三年级肄业,至1949年才于北大中文系毕业。[1]
1949年至1951年,在天津津沽大学中文系任教员。1951年秋,到燕京大学国文系任助教。1952年进行全国大专院校合并调整,留北大中文系任讲师。一直干了近30年。主要讲授中国文学史,也开设过中国小说史、中国戏曲史、中国诗歌史、古典诗词、散文等课程。1980年晋升为教授。1982年末,调到北大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任职,1991年退休。1992年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还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顾问、《燕京学报》常务编委。1953年在北大参加九三学社。
他在业余时间曾为中华书局义务编过一年《文史》(1980-1981)。业余爱好为戏曲(特别是京戏)和书法。
吴小如著作颇丰。1955年即出版了《中国小说讲话及其它》,后来又出版《古典小说漫稿》以及与人合撰的《小说论稿合集》。对话本小说、武侠小说、讽刺小说、公案小说也写过一些专题论文。对戏曲写过《台下人语》、《京剧老生流派综说》和《吴小如戏曲文录》(曾获北京大学优秀文化著作奖)。对古典诗词的研究成绩卓著,先后出版了《诗词札丛》、《古典诗歌习作与欣赏》、《古典诗文述略》等专著。还出版了《古文精读举隅》、《书廊信步》。此外,属于综合类的有《读书丛札》,先后在香港、北京两地出版,是较有见地的著作。另外有一本《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也先后在香港和北京两地出版,受到好评。近年出版的还有《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吴小如卷》、《莎斋笔记》、《今昔文存》、《读书拊掌录》、《心影萍踪》、《常谈一束》等。


折叠  编辑本段  人物成就《台下人语》吴小如著.--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举要》吴小如编著;吴同宾编著.--北京:中华书局
吴小如《吴小如戏曲文录》吴小如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书廊信步》吴小如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今昔文存》吴小如著;刘亚铁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诗词札丛》吴小如著.--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9
《读书丛札》吴小如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莎斋笔记》吴小如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俞平伯美文精粹》俞平伯著;吴小如编.--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10
《文心与诗魂:诗文欣赏》吴小如等著;闻知编.--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
《诗书画》秦岭云,吴小如主编;中央文史研究馆编.--北京:文物出版社,
《读书拊掌录》吴小如著.--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其他著作
《心影萍踪》吴小如[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吴小如卷》吴小如[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微笑着离去:忆萧乾》吴小如,文洁若编.--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
《古典小说漫稿》吴小如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古典诗文述略》吴小如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京剧老生流派综说》吴小如著.--北京:中华书局,1986.--278页 [J821/19 保存本、基藏库]
《林庚推荐唐诗》林庚选编;吴小如等注释.--沈阳: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8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吴小如等撰写.--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
《韩愈散文选集》(唐)韩愈著;吴小如,韩嘉祥选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鸟瞰富连成》吴小如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盛""世"观光记》--《鸟瞰富连成》续编/吴小如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折叠  编辑本段  评价2014年5月11日晚7时许,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逝世,享年92岁。
吴小如先生是俞平伯的入室弟子,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戏曲评论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在北大中文系、历史系,吴先生任教时间长达40年之久。有学者认为,吴教授的离去,彻底结束了"梨园朱(朱家溍)、刘(刘曾复)、吴(吴小如)三足鼎立的时代"。
"我只是一个教书匠,不是诗人"
吴小如出生于1922年9月8日,原名吴同宝,号莎斋。他是著名书法家、诗人吴玉如先生的长子。
学生时期,吴小如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并于1949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他曾受业于朱经畲、朱自清、沈从文、废名、游国恩、周祖谟、林庚等著名学者,是俞平伯先生的入室弟子,跟随俞平伯45年。在中国文学史、古文献学、俗文学、戏曲学、书法艺术等方面,吴小如都有很高的成就和造诣,被认为是"多面统一的大家"。他一生著述颇丰,著有《古典小说漫稿》、《京剧老生流派综说》、《吴小如戏曲文录》等,直到晚年还笔耕不辍。
吴小如的离去,在很多他身边的人看来"实在太突然"。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鸣昨晚10点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吴先生逝世的消息让他感到难以置信,因为"前天,我还给吴先生送去了他托我买的电话机。临走,他还好好地坐在那儿吃午餐。第二天上午,我还特地给他打了电话"。
沪上资深媒体人翁思再昨晚在微博上透露,"吴小如先生于今天傍晚,亲自打电话给儿子吴煜,说'我可能不行了',吴煜马上乘飞机赴京。"但吴煜最终未能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
实际上,吴小如最近一次走进公众视线,就在两个月前。3月初,《诗刊》社在北京揭晓2013年度"子曰"诗人奖和年度诗歌奖,吴小如凭借《吴小如诗词选》获得了"子曰"诗人奖。但颁奖当天,吴小如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出席,只有一段他的视频在颁奖礼上播放。他十分谦虚地说:"我只是一个教书匠,不是诗人。当我听说获得2013年'子曰'年度诗人奖时,我在高兴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到惭愧……也许是评委先生们考虑到我年纪大了,权当给我个安慰奖吧。"
文史兼通,虽不是博导但"门人"众多
在北京大学,吴小如是一位文史兼通的专家,特别是文学史,被学生们视为"从《诗经》一直到梁启超,能全部贯通讲授",此外还能旁及中国小说史、中国戏曲史、中国诗歌史及古典诗词、散文等课程。
同时,吴小如也是一位京剧评论家、戏剧史家,与刘曾复、朱家溍并称京剧评论界"三贤"。书法上,吴小如继承了其父吴玉如的传统,有很大成就。然而,非常可惜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从北大中文系转到历史系之后,因为没有评博导,所以吴小如没有自己的直系博士生。
不过,身为师者的吴小如对学生非常热情,许多上过他的课甚至只是对他研究领域感兴趣的学生,都会被他收作"门人",因而吴小如广义上的弟子甚多,同时他对弟子的学术训练也是出名的严格。
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吴小如要求学生懂繁体字、懂草书,懂古文字,讲"治文学宜略通小学",不仅如此,还要过一道槛:读完"诗四观"。这其实是清朝的一句话,诗是《唐诗三百首》,四是"四书",观是《古文观止》。在他看来,只有把这3本书从头到尾都看过、都背过,国学基础才算是上乘的。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修养也会提高。他还提出分析作品的四条原则:通训诂、明典故、查背景、考身世。虽语不惊人,却至今依然是做学问的"醒世恒言"。
而京剧研究家刘曾复的一位学生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京剧评论上,吴小如"忠实地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记录了戏曲的黄金时代,也代表了那个时代一个学人的风骨"。吴小如经常谦虚地说京剧评论是"小学",但在研究上,他却毫不放松。京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研究上存在很多漏洞,吴小如难得地坚持重视信史。2012年,刘曾复去世时,吴小如曾说:"以前有疑问,还能向刘、朱两位老先生请教,如今,不知该问谁了。"
"平生情性褊急易怒",不在乎被称"学术警察"
而在学界,更多人谈到吴小如,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他的另一个别称:"学术警察"。
对于学术本身,吴小如严谨得有些苛刻,对于学术界一切不良现象,他直抒胸臆提出批评意见,从古籍校点中的错误,到学者教授的信口胡说,再到学术界的抄袭……当然,批评的声音过于尖锐,有时也会"牵连"到批评者。但吴小如说:"有机会我还是会说。有人称我'学术警察',我不在乎。要我说,现在不是'学术警察'太多,而是太少。电视、电台、报纸都是反映文化的窗口,人家看你国家的文化好坏都看这些窗口,结果这些窗口漏洞百出、乱七八糟。"
吴小如曾在一篇文章中评价自己:"惟我平生情性褊急易怒,且每以直言嫉恶贾祸,不能认真做到动心忍性、以仁厚之心对待横逆之来侵。"提到吴小如的"不留情面",学生沈玉成也曾写文章说:"连我这老学生都受不了,所以吴先生到处受挤兑碰钉子,一生坎坷。"
事实上,更多学人知道,吴小如治学对事不对人,好就好,不好就不好,"即便见到批评对象本人,也能很直率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许多人都曾从中受益"。
一位北大教员昨天告诉记者,吴小如先生最后一次登上京剧舞台票戏,是2008年在绝版赏析周年庆晚会上演唱《蟠桃会》西皮原板一段,"天堂远在瑶池上,瑶池以上福寿绵长"。[2]


折叠  编辑本段  逝世消息京剧理论家、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昨晚在京逝世,享年91岁。
吴小如原籍安徽泾县,1922年9月8日生于哈尔滨。幼年开始爱上戏曲,十三四岁时学写剧评。吴小如京剧造诣精深,曾出版《吴小如戏曲文录》《京剧老生流派综说》等专著。他是著名书法家、诗人吴如玉的长子,俞平伯的入室弟子。吴小如与刘曾复、朱家溍并称京剧评论界"三贤"。刘曾复等人认为,吴小如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忠实地记录了戏曲的黄金时代,代表着一个时代学人的风骨。[3]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8-8-28 08: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0

主题

277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621
贡献
3953
金钱
8057
发表于 2018-9-6 14: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唉,他是学者,可惜只局限于国学。如果他能放眼世界,放眼宇宙,将是个料不起的人,如爱因斯坦,如马克思等。多少国学者困于国学牢笼,国学只是他们借以吃饭的本领。可惜,可怜。

点评

令人想起“老三篇”主席对白求恩大夫的评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9-6 15: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8-9-6 15: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毛大同 发表于 2018-9-6 14:52
唉,他是学者,可惜只局限于国学。如果他能放眼世界,放眼宇宙,将是个料不起的人,如爱因斯坦,如马克思等 ...

令人想起“老三篇”主席对白求恩大夫的评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8-9-6 15: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少时实不解。至文革方理会。白若无主席文,天下谁知?而王洪文一介小丑,因涉政治便一步登天。至于后来,那是后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0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月影诗社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104
贡献
14747
金钱
191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9-7 19: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旧时月色 于 2018-9-7 20:06 编辑

在微信同学圈里见到孙绍振学长一文,其中较多提到吴先生,贴来供雨梦老师参考。

孙绍振:北大中文系,该醒醒了!一往文学 2018-07-07 08:48:57

孙绍振: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华侨大学中文系任教,现为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本文为2012年孙绍振教授纪念吴小如教授的文章。


初进北大中文系,一眼就可以看出,不要说讲师、副教授,就是不太知名的教授也只能到新闻专业去上课,一般讲师只能上上辅导课。

当然,刚刚从保加利亚讲学归来的朱德熙副教授似乎是个例外。现代汉语本来是中文系大部分学生觉得最枯燥的,但是,朱德熙却以他原创的概括、缜密的推理和雄辩的逻辑获得爆棚效应,200人的课堂,去晚了就没有座位,只好靠在墙边暖气管上站着。

何其芳先生那时是北大文学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是郑振铎),与吴组缃先生先后开设《红楼梦》专题。吴先生得力于作家创作经验,对人生有深邃的洞察,对艺术有独到的分析,而何其芳先生颇有人道主义胸怀,不同意他把薛宝钗分析为“女曹操”,认为她不过是一种家族体制礼教意识的牺牲品,两人同样受到欢迎。一次,我在北大医院排队挂号,护士问前面一人姓名,听到四川口音很重“我叫何其芳”,不免多看几眼。

然而北大泰斗学富五车者众,善于讲授者寡,加之北大学生眼高,哪怕学术泰斗,讲授不得法,公然打瞌睡者有之,默默自习者有之,递纸条、画漫画者有之。


古代汉语本来是魏建功先生开设,但公务繁忙,往往从课堂上被叫出去开会,且到比较关键地方,有茶壶煮饺子,学生替他着急的时候。此课后来改由王力先生开设,先生取西欧人学拉丁文之长,构造了中国古代汉语课程体系,举国传承至今。

一代宗师,治学严谨,我听过他的《汉语史》、《汉语诗律学》,但是,语调往往由高到低,余音袅袅,杳不可辩。且第二堂课往往花几分钟订正前堂之误,上午第五六节课要上到12点钟,每每拖课。调皮如我,遂将随身携带的搪瓷饭碗从阶梯教室的台阶上滚下,先生愕然问何事,答曰“饭碗肚子饿了”,先生乃恍然而笑。

王瑶先生自然是公认的博闻强记、才华横溢,然一口山西腔,不知为何给人以口中含有热豆腐、口头赶不上思想之感。

系主任杨晦教授德高望重,讲中国文艺思想史,出入经史、小学、钟鼎艺术,其广度深度非同小可,常有思想灵光,一语惊人,令人终生难忘。其批评郭绍虞新版《中国文学批评史》曰:用现实主义的原则去修改,还不如解放前那本有实实在在的资料。其批评巴金《家》、《春》、《秋》好在激情,然如“中学生作文”,如果把三部并成一部就好。但是,他讲了半学期,装着讲义的皮包还没有打开,学生也无法记笔记,两个多月过去了,还未讲到孔夫子,在学生的抗议下,不得不草草停课。

宋元文学权威浦江清先生英年早逝,乃请中山大学王季思教授讲宋元戏曲,王先生舍长用短,以毛泽东《矛盾论》中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析《墙头马上》、《陈州放粮》,心高气傲的北大学生,保持着对客人的礼貌,纷纷抢占最后数排以便自由阅读。


那是1958年“大跃进”、“拔白旗”的年代,大字报贴满了文史楼,从学术泰斗到吴小如这样的青年教师,无不被肆意丑化。

就在这种情况下,吴小如先生为我们讲宋代诗文。当时怀着姑妄听之的心情走进课堂。吴先生的姿态,我至今还记得,双手笼在袖子里,眼睛不看学生,给人一种硬着头皮往下讲的感觉。然中气甚足,滔滔不绝,居然是听得下去,接下来几课,还颇感吸引力。

我对朋友说,平心而论,这个讲师从学养到口才都相当不错。一些具体分析,显然和以艺术分析见长的林庚先生路数不同,然而明快、果断。至今仍然记得他对陆游晚年的诗的批评是,用写日记的方法写诗,以至出现了“洗脚上床真一快”这样的败笔。

“大跃进”运动很快把课堂教学冲垮,下乡劳动有时长达一个月,课上不下去,后来干脆就停课了。我对吴先生印象也就停留在当年粗浅的层次上。彭庆生同学对他评价道:“先生口才不逊文才,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沁入学子心脾,20世纪50年代北大中文系学生中便有‘讲课最成功的吴小如’之说,故课堂常常人满为患。”


庆生同学晚我一年毕业,可能系统听过吴先生的课,有权作全面评价,当然,不无偏爱,若论启人心智,和朱德熙先生那种俯视苏联汉学家、放眼世界语言学、深入浅出、在学术上开宗立派的大气魄相比,吴先生应该略逊一筹。不可忽略的是,庆生当年可归入全系攻读最为刻苦者之列,曾经以躲入冬日暂闭之洗澡间抄写刘大杰解放前出版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而闻名。

吴先生能得如此学生的如此评语,当有此生足矣之感。

近日吴先生答《中华读书报》记者问,虽然自谦为“教书匠”,但是,就是在当年,我还是感到了他学养深厚。阅读北大中文系所编先秦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感到极大的满足。毕业后不久才知道,这两本资料主要是吴先生执笔通稿的。

然而意味深长的是,竟然是反右以后留校的一位“左派”告诉我的,他语重心长地警示:这两本资料,尤其是两汉卷,资料过详,原因是执笔者意在“多挣稿费”。这在当时,就给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感觉。当然,仅凭此二册,对于先生的学养,所知毕竟有限。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先生耄耋之年,居然以“学术警察”形象出现于文坛,对于学界之虚浮硬伤,笔阵横扫,语言凌厉,锋芒毕露,不由得增加了我对先生的敬意。现在知道先生的学术著作凡数十种,仅其中《读书丛札》在香港北京两地出版,前辈学者周祖谟、吴组缃、林庚先生均给以高度评价。吴组缃先生认为“吴小如学识渊博,小学功夫与思辨能力兼优”,甚至有“无出其右者”之赞语,哥伦比亚大学权威教授夏志清曾言“凡治中文者当人手一册”。

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形势下,这位当了30年讲师的“讲师精”,被历史耽误了,人所共知;又有吴组缃、林庚先生推荐其直接提升为教授,应该顺理成章一路绿灯。

但是,煌煌北大中文系,居然不能通过,差一点被慧眼识珠的中华书局引进。不可思议的是,吴先生没有走成,居然不是中文系的幡然悔悟,而是学术上颇为权威的历史系周一良和邓广铭教授“三顾茅庐”的“阻挠”,结果是小如先生成了历史系教授。


对于这样的荒诞,中文系至今没有感到荒诞,而作为中文系的校友,突然想到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呜呼,我说不出话。” 但是,痛定思痛,我仍然逼出了一句话:这是耻辱。对这种耻辱的麻木,则是更大的耻辱。在这种耻辱感麻木的背后,我看到一种令人沉重的潜规则。

回顾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系史,这样的潜规则源远流长。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文系容不下沈从文,把他弄到历史博物馆去当讲解员,这还可以归咎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时代氛围。

1957年驱逐了后来成为唐诗权威的傅璇琮,也可以用他当了右派来辩解。

但是,杨天石在五五级当学生的时候,就以学养深厚著称,后来独立开创了蒋介石研究,自成一家,享誉海内外。当年他并不是右派,然而中文系就是不要他,他被分配到一个培养拖拉机手的短训班,后来靠刻苦治学,辗转多方,调入社科院近代史所。在他获得盛名之后,中文系有没有表现出任何回收的愿望呢?没有。


钱理群是学生公推的最受欢迎的教授,可是在他盛年之际,就“按规定”退休了。然而,成立语文教学研究所,又挂上了他的大名。可是,有名无实,连开个作文研讨会都没有他的份。

从这里,似乎可以归纳出一条定律:这些被驱逐的,本来是可以为北大中文系增光,为北大校徽增加含金量的,而留下的,能为北大争光的当然也许不在少数,但是,靠北大中文系这块牌子为自身增光,从而降低北大校徽含金量的也不在少数。

更为不堪的是,还有一些为北大中文系丢丑的,如那些学术投机者。至于一些在学术上长期不下蛋的母鸡,却顺利地评上了教授,对于这些人,中文系倒是相当宽容的,从学术体制上说,这就叫做人才的逆向淘汰,打着神圣的旗号,遂使学术素质的整体退化不可避免。


当然,北大中文系毕竟是北大中文系,选择学术良知的仍然不乏其人。最突出的就是系主任杨晦在1962年为吴小如讲话,盛赞他的贡献,其结果是到了1964年在党内遭到两星期的严厉批判。

据知情人告,当时骨气奇高的杨先生一度产生跳楼的念头。

1984年严家炎先生为系主任时,一度欲请吴先生回系。然吴先生出于对周一良、邓广铭先生的知遇之恩,婉言谢绝。这样的学术良知,不成潮流,相反,它显得多么微弱。

半个世纪多来,幸存下来的学术泰斗先后谢世,北大中文系不但丧失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学术上那种显赫的优势,而在许多方面呈现衰微的危机,北大中文系这块招牌的含金量已经到了历史的最低点。


近年报刊上风传钱学森世纪之问,纷纭的讨论至今未能切中肯綮。其原因盖在于,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如果以吴小如先生为个案作细胞形态分析,则不难看出逆向淘汰的潜规则之所以不可阻挡,具有学术良知者,在行政体制中显得非常孤立,因而脆弱,明于此,也许能够把钱学森之问的讨论切实地推进一步。

这几年北大中文系当道者不乏从内地到港台反复宣扬“大学精神”,为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自豪者。但是,把“兼容并包”讲上一万遍,如果不与痛苦的历史经验教训相结合,在危机中还以先觉先知自慰自得,甚至还流露出优越感,其所云无异于欺人之谈,北大中文系沿着九斤老太的逻辑滑行并非绝对不可能。

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吴小如先生九十高寿的时候,学生们想到了为之祝寿,北大中文系居然毫无感觉,这只能说明那些动不动拿蔡元培来夸夸其谈的人,其大学精神已经酣睡如泥。


























点评

谢谢好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9-7 20: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8-9-7 20: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旧时月色 发表于 2018-9-7 19:59
在微信同学圈里见到孙绍振学长一文,其中较多提到吴先生,贴来供雨梦老师参考。

孙绍振:北大中文系,该醒 ...

谢谢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1 07: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