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8-8-22 11:55 编辑
词的用韵方式 词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词的句式是格律化的,词的押韵却是古风式的。我用《钦定词谱》为依据,对词的押韵方式做了全面的分析。例子非常多,是厚厚的一本书,在此按例不三不立的原则,在分析之后,每类举三例。 一、偶句押韵 格律诗用的是一韵到底的偶句韵,最多可以首句押韵。词中也有这种押韵方式,凡用这种押韵方式的,是最正规的格律词了。但这种词的数量实在太少了,在《钦定词谱》的数千个词中共找到了79例,其中45例首句不押韵的,34例首句押韵的。其中不少本来就是绝句进入词的。例 1. 首句不押韵的 例一 拜新月 唐教坊曲名。单调二十字,四句两仄韵 李 端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例二 河满子 唐教坊曲名。单调三十六字,六句三平韵 和 凝 写得鱼笺无限句,其如花锁春辉。目断巫山云雨,空教残梦依依。却爱熏香小鸭,羡他长在屏帏。 例三 传言玉女 双调七十四字,前后段各八句,四仄韵 晁冲之 一夜东风,不见柳梢残雪。御楼烟暖,对鳌山彩结。箫鼓向晚,凤辇初回宫阙。千门灯火,九衢风月。 绣阁人人,乍嬉游读困又歇。艳妆初试,把朱帘半揭。娇羞向人,手撚玉梅低说。相逢长是,上元时节。 2.首句押韵的 例一 纥那曲 单调二十字,四句三平韵 刘禹锡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恨情。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此即唐平韵五言绝句
例二
回波乐 单调二十四字,四句三平韵
李景伯
回波尔时酒卮.微臣职有箴规。侍宴既过三爵,喧哗窃恐非仪。
此即唐六言绝句,但第一句俱用“回波尔时”四字起。
例三 杨柳枝唐教坊曲名。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
温庭筠
金缕毵毵碧瓦沟。六宫眉黛惹香愁。晚来更带龙池雨,半拂阑干半入楼。 按刘白偶和,以后为此词者甚多,皆赋柳枝本意,原属绝句,因花间集载此,故采以备调。
二、曳尾词(曳尾拖腔体) 衬字的使用源远流长,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出现。如“兮”“其”“于”“言”“薄”等衬字。“兮”字最具有代表性,如《伐檀》首二句:“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其正字为两音步的四字句“坎伐檀,置之河干”,“兮”为衬字。楚辞用“兮”作衬字更是其特色,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主要形式是六字句,“兮”字有声无义,不算在六字之内,是衬字。 最早的曳尾拖腔体可能要算汉时的《董逃行》。 在南北朝民歌和敦煌曲子词中,也不同程度地使用了衬字,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来”“兮”两个都是衬字。但这些仅是“散见”、“偶用”而已。 在敦煌文学中,衬字曲子比较多(我收集了108首),形式比较多样,也比较有规律。据我分析,大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每首的后面一组衬字。这种衬字,与每段最后一句相同的有区别,最后一句相同的拿掉就句意不全,句数不完整,不成诗。曳尾部分一般拿掉了不影响诗,我分析其有三种作用,一是第一段的曳尾句,或者用其本意,二是后面各段,既有强调作用,又起曳尾拖腔作用,三是起自然分段的作用,四是叶韵,全词由两组特殊的韵组成。 后来,发展为曳尾拖腔体。这一种是每句的后面加衬字。当它有规律,自始至终能贯彻到底,便会成为一种诗体,叫曳尾拖腔体了。在词中它成为一种特殊的词牌。 此诗体系由乐府诗之无意义衬字而来。唐代乐府,每以诗句尾后或中间缀加数字以应合音乐节拍,此形式在词牌中凝固为既定形式,遂成刘毓盘《词史》所谓“曳尾拖腔体”。 唐朝教坊曲名中有《竹枝》《采莲子》,每句后有衬字,后来成为词牌名,这些是曳尾拖腔体的前驱。词中有曳尾体的词牌较少,只有《采莲子》《竹枝》《柳枝》(添声杨柳枝)。共11例。 曳尾作用有二,一是犹如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相和之声,起到了渲染了气氛,深化情感的作用,强化了词的艺术感染力。一是又起押韵作用,使词由两组特殊的韵组成,与长尾韵相似。 曳尾的组成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有两个曳尾词语构成,如《采莲子》中的“举棹”“年少”;如《竹枝词》中的“竹枝”“女儿”。一种是只有一个曳尾词语,如《柳枝》中的“柳枝”。 例一 采莲子两首 (之一) 皇甫松 菡萏香蓬十顷陂 (举棹);小姑贪戏采莲迟 (年少) 。 晚来弄水船头湿 (举棹);更脱红裙裹鸭儿 (年少) 。 将衬字加于句尾之后的拖腔曳尾。棹、少叶韵,乃歌时群相随和之声。《采莲子》七言四句,加曳尾拖腔组成。由于曳尾拖腔的棹、少叶韵,因此全词是由两组特殊的韵组成。 例二 竹枝词六首(之一) 唐皇甫松 槟榔花发(竹枝)鹧鸪啼(女儿), 雄飞烟瘴(竹枝)雌也飞(女儿)。 竹枝词本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作为词谱的《竹枝》,有一体有和声的便是曳尾拖腔体。 词谱《竹枝》,本唐教坊曲名。有三体,一体单调十四字,两句两平韵。曳尾为“竹枝”、“女儿”,枝、儿叶韵,乃歌时群相随和之声。另有一体为单调十四字,两句两仄韵。例子也见皇甫松的《竹枝》。 还有一体为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如孙光宪的《竹枝》,将衬字同时加于句中与句尾。 例三 柳枝(添声杨柳枝) 朱敦儒 添声杨柳枝又一体 双调四十四字,前段七句三平韵、两重韵,后段七句四平韵三重韵 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 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 此见朱敦儒《樵歌词》,一名《柳枝》。 按《竹枝词》以“竹枝”二字为和声,此以“柳枝”二字为和声,亦其例也。但“枝”字即本词韵,亦添声之意,故为类列。 和声字可以没有意义,只起和声作用;也可以有意义。这首词中的“柳枝”是声义兼有的。《柳枝》,作为词牌用得较少,其实《柳枝》就是《添声杨柳枝》,这首词中“柳枝”重复出现六次,六次出现,犹如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起到了深化离别之情的作用,渲染了离别的气氛,强化了词的艺术感染力。又起押韵作用(与时、违、离、垂、归同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