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理论特邀嘉宾
精华10
注册时间2017-12-1
威望1859
金钱9014
贡献6163
栏目嘉宾
诗词理论特邀嘉宾
 
威望- 1859 点
贡献- 6163 次
金钱- 9014 枚
|
发表于 2018-8-23 09: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并未正面回答我的问题。
你不觉得“秋木风晴木未秋”意思读不通吗?既已“秋木”,却又说“木未秋”,岂不自相矛盾?就如同说“病人咳嗽人未病”一样,能解释得通吗?
下面我再说说林峰这诗的主要问题,那就是内容空洞乏味。诗题是“忆苏公”,回忆大人物的诗也。对于写大人物、大事件的诗,如果不是长篇叙事诗,最忌讳按人物传记或历史书的思维来写,因为一首短诗字数非常有限,是难以胜任这样的任务的,若勉力而为,必然流于空洞,打动不了读者。文学作品的目的主要是打动、感染读者,而不是真实反映事物的全貌。比如杜牧《赤壁》一诗,并不去全面展示赤壁之战,而是把目光聚焦到“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件小事上,反而收到“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更加打动读者。由此我们得到一条启示,那就是写大人物、大事件的诗,只需抓住个别有特色的细节来写即可,小中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也。再说回到林峰这诗,所写之事“两赋、乌台、雪堂、秋木”,流于名词符号,空泛无趣,没有写出东坡先生的个性情趣,打动不了读者,没有让东坡先生在读者心中“复活”,因此艺术上是失败的。
以上浅见,仅供你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