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96|回复: 1

孔子——美好人生的追求和创造者

[复制链接]

766

主题

361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词风曲苑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1704
贡献
3980
金钱
661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7-22 00: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美好人生的追求和创造者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姓孔,自然应该是因其父姓孔。然其父史称叔梁纥,其孔之姓已无,不知是改掉还是被省去了。孔子之所以又姓起孔来,大概是因为其先人姓孔。

《史记》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又云:“孔丘,圣人之后……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历公。”这与现在有的人恨不得把祖宗十八代都从地底下挖出来以证明自己乃名人之后不知是不是有一些类似。但孔子到了是成了圣人,并没有往祖宗的脸上抹黑,这与那些个“有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孔子之所以名丘,据《史记》云是“生而首上圩顶,故因而名丘云”。所谓“圩顶”,是说头顶的形状四边高而中间低,如同颠倒过来的屋顶或干脆说就是一个盆子,但因此便名丘却还是说不通,哪里有如同盆子一样的山丘呢?答案在孔子的字上。“仲”字据说是排行,所以反孔者称孔子为孔老二。“尼”字则大概来自一座叫尼丘的山,《史记》载:“纥与颜氏女……祷于尼丘而生孔子。”而这尼丘据说就是一座像个盆子大概便也很是灵验祷之即可得子的小山丘,也所以孔子便字了“尼”。孔子的祖籍是宋国即河南,而因为生在鲁国便成了山东人,这与现在一个中国人不管是什么原因只要生在美国就可以申请绿卡而成为美国人的规则是一样的。

    只是孔子的父亲还有问题。《史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如果我们把“野合”理解为私通的话,那孔子便是个私生子了。有人大概是要维护孔子的尊严而把“野合”解释成老头子与大姑娘之间的结合,并由此杜撰出许多故事来为孔子“遮羞”,其实这是大可不必的。《史记》又载:“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概其慎也。陬人輓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可见孔子一生下来父亲就死了,因此从没有得到过父爱;孔子的父亲是个有身份的人,但孔子的母亲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名分;孔子的母亲终生都在忍受着近似于始乱终弃的耻辱。这一切的根源或许在于其父的早死,没有来得及做后来的事,但如果这“早”不是早到孔子未生之时的话,那这一切的根源就只能归于那非礼的“野合”了。这就无怪乎孔子要“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并且终生都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了。

    这所谓的“非礼”造成了父亲的早死(这死因是可以很好地杜撰一番的)和母亲一生的“耻辱”,更造成了孔子的“贫且贱”。《史记》还说:“孔子身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所谓堂堂七尺男儿,怎么能忍受住一生的“贫且贱”呢?而盆形的头顶正为他的发展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他便“十有五而志于学”,要通过学习而当官发财以变自己的“贫且贱”为富且贵了。他孜孜以求,他如饥似渴。他最喜爱唱的歌子是《关雎》,所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美妙的鸟鸣时时在他的耳边响起,但要与之相聚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那鸟是在水中间的一个小岛上的;而且那是一个美丽且贤惠的淑女,是要德才兼备的君子才能与之般配的。或者那女子就好比是他的母亲颜氏,但他却不是也不能是他的父亲叔梁纥,他知道即便自己会游泳也不能冒昧行事,那是会不仅害了自己,还会害了那美丽且贤惠的女人。他一定知道理想的实现是需要机缘的,比如一见钟情或媒妁之言等等,这并不非要谁来告诉他。或许孔子从来都是很自卑的,因此做起事来往往不是很果断,甚至在这方面还比不上他那些“狂简”的学生,因此很多机会便从他的眼前溜走了。所谓“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而他也就只剩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了。而机会一旦失去,再怎么“辗转反侧”睡不着觉,再怎么“友之”、“乐之”地许诺发誓也都无济于事了。

    老子是楚人,但久居于周,自然是为了当官发财,但最终或许只是混了碗饭吃而已。据《史记老子列传》云:“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如是而已。”老子站在道家的立场上看孔子,孔子所追求的一切都成了没有意义的妄想。孔子也许很佩服老子的清心寡欲,但要让自己从此不吃肉却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他知道老子的理想或许是在天上,而他自己的理想却无论如何只能在地上。他不仅要天天吃肉,而且切得不细还不行,而且除了吃肉之外,他还有很多的要求。他坚信“食色,性也”,富且贵是任谁都渴望得到的,只要是“取之有道”即不有悖于礼就行。但正所谓“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孔子的运气也实在是太坏。孔子所处的春秋正是人人都在不择手段地肥己营私,为即将到来的战国作准备的时候,是什么事都无“礼”可讲也讲不通的,所以孔子虽然这里那里地去兜售,最终却还是没人来买账,最后只落个“累累然若丧家之狗”,何其可悲也哉!

    又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被老子奚落了一番之后只好告辞,老子送他走时又对他说:“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之有己,为人臣者毋之有己。’”老子当然是出于好意,他看到了孔子的一身正气,便告诉孔子那是很危险的;他劝孔子放弃自我,随波逐流,然而他或许也知道,这是孔子绝对做不到的。但通过老子的这一番话,我们似乎可以为后来有人为何称道家学说为滑头主义又因此发展出厚黑学找到答案了。

    孔子是圣人,这是谁都没有疑义的;当然,反孔的人不算。道家学派第二个代表人物庄子的散文《逍遥游》中有“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无己”的话,而在庄子那里真正的高人是可以兼而“无”之的。但孔子似乎是个想兼而有之的人。首先是要有“功”,所以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然最终还是碰得个头破血流。其次是要有“己”,所以要“君子和而不同”,虽然要因“聪明深察而近于死”、因“博辩广大而危其身”也毫不畏惧。最后也还要有“名”,所谓“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因此要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在现实中孔子无疑是一个失败者,但他却在理想中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创造。他用自己一生的追求把“功”、“己”、“名”三者统一了起来,而这三者直到今天也仍是构成美好人生的三要素,由这三者组合成的三角架所支称起的正是整个人类文明中最为美好的部分。事业成功而又能张扬自我,出人头地又能青史留名,这正是每一个在地球上获得了生命的人都梦寐以求的事,能得其一二就够幸福的了,更何况还要兼而得之呢!因此,即使是现在,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也只能是一个美好的理想。

    作为一个现实的人,什么都要总比什么都不要好;但如果有谁非要把自己划归到人以外的世界里去,那也是我们没有办法的事;因为那似鬼如仙的非人生说到底也还是一种人生,最终所创造出的或许会是一种未必非常美好但却十独特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们对人类的文明事业作出的贡献。

               

                 2008、7、19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8-7-22 07:10: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理论主版不宜发非诗词理论太多,偶尔发一两次可以,太多就改变主版性质了,我将你最近几贴转子版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1 12: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