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86|回复: 5

[品读古典]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描写的是何处江景

[复制链接]

39

主题

147

帖子

1424

积分

栏目顾问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15
贡献
287
金钱
560
发表于 2018-7-17 10: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读于成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研究》一书,深感于先生认真执着的精神,也对一些问题深表遗憾。本文就《春江花月夜》所写何地说说浅见。
      有学者认为,张诗所写的是钱江,也有说是湘江。于先生指出张诗就已明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一句就足以证明不是钱江与湘江之类了。愚以为,孤证不立,钱江和湘江都很长,称之为“长江”也无不可。不过,本文不论此,只讨论一下:如果是长江,应在哪一江段。
      这一点上,于先生赞同李金坤先生在《张若虚<春江花朋夜>作地蠡测》一文中提出的意见:镇江江段。什么理由呢?摘一段看吧:
      就“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所描述的情形来看,诗人所处的地当在镇江北固山,尤其是焦山为是。焦山位于最东,北固山在西,金山在最西,这三座山是镇江历史上的千古名山,或挺立江中或雄峙江畔(焦山,现仍在江中,有“浮玉”之美称;金山,原在江中,古人称誉为“江心一朵芙蓉”,清中叶以后始与南岸相连;北固山,三面环水,形势险峻)…为历代骚人默客登临抒怀的理想处所…实际上,若要论更切合《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情形者,当以…焦山为最。这是因为,在焦山东北之江中,有两座礁岛,一称松寥,一称夷山,分峙江中,形似门户,古称海门。在古人看来,在焦山以东广阔浑灏的水面,便是大海了。
     这里有几个问题:
   首先:如果我们把“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看成海的实写;那么试问:“斜月沉沉藏海雾”又怎么解释呢?难道此时的大海又跑到西边去了吗?  
   如果我们能前后参照地看,那就不难发现:诗人眼前的大江,无论往东看还是往西看,都可以看到水天相连的天际线,诗人就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也才写出“连海平”“藏海雾”这样的诗句的。
   当然,镇江的三山都在江中,不论东看还是西看都可以看到天际线。可惜还有一个问题:
   一个不论往东看,还是往西看,都可以看天际线的大江流,可想而知,它是多么的宏伟与壮观。然而,就这样一个大江流,它还“宛转”的转了一个弯,弯中还有一个百花盛开的“芳甸”。这个芳甸上不仅远远地可以看到树林(月照花林皆是霰),换个方向,还可以看到江边的白沙汀(汀上白沙看不见);这个甸到底有多大呢?百度一下:城外的四周为郊,这个郊外才能称之为“甸”。可想而知它有多大。
   不用说,唐代,镇江的那三座都在江中,其周围是不会有这么大的沿江“芳甸”的。
    最重要的是我们这里还有一个科学根据。
     有人说,《春江花月夜》写的是近江口的景色,其实不然。
      我们知道,江潮是海潮侵入大江大河所引发的自然现象。在近海口的江段,潮水来的时候必定会有海水入侵,或者江水倒流的现象,《春江花月夜》从月生,一直写到月落,都没有提到江水倒流,可见不是近海口。
      据此,我们也可以根据《春江花月夜》对潮水的描写来推断是哪个江段。
      正好,我手边有篇科技论文,让我们从潮汐的科普谈起吧:
    这篇论文的题目叫做:《对长江潮区界与潮流界的研究》。作者徐汉兴、樊连法、顾明杰。载:《水运工程》2012年第六期。
    长江 潮水从东海进入长江口,溯江而上,波及上千公里之遥,形成深入我国内陆最远的江潮,其影响之深远,世界罕见。
     从河口口门到潮区界这一河段为感潮河段。什么是潮区界呢?
     潮区界与潮流界:                        
     感潮河段潮水受河床阻力与河水下泄径流阻压作用,潮波能量逐渐消耗流速渐减,潮波上溯到某一地点潮流速度与河水流速正好相抵消, 潮水停止倒灌此处为潮流界;潮流界以上潮波继续上溯振幅急剧减小,直到潮波能量消耗殆尽潮差为零的地方为潮区界。
    潮流界
    其与潮区界情形相类似,但潮流界表征潮流影响之所及,此处潮流速度为零。并且,亦有上界与下界之分。
    潮流界的上界
    据观测,镇江也出现转流现象,即潮流界上界在镇江附近…洪季涨潮流到达镇江上游、枯季更远至芜湖附近。据1978年8月6日(阴历七月初三)洪季大潮资料按洪季模式计算结果,断面平均最大流速沿程分布如图5所示,涨潮流最大流速曲线与零流速轴线的交点位于江阴以上,即此处只是平均潮流界上界的位置所在,而实际的潮流界上界则应在此点更上游处。
   这篇论文的过程与本文无关,我们只需要看结果。
   取得重要成果:长江潮区界位于安庆与南京之间,潮流界位于镇江与江心沙(属海门)之间。但是,这一新概念与传统概念迥然不同,即一般认为,长江潮区界位于安徽铜陵与芜湖之间,而潮流界位于江阴以下。
   
   这里还有一个基本概念:江流与潮流:
   江流是长江由上游到下游正流向,潮流是下游往上游逆流向。因为逆向的力一定大于正向才可能有逆向的潮流,所以,潮流总是波浪翻滚的,同时还会发出很大的声响。
   然而,在《春江花月夜》里,对春江潮水却是这样描写的:“江流宛转绕芳甸”“艳艳随波千万里”。   
   根据以上的科学论文,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现代,平均潮流上界实际上就是镇江的上游了,而且越往古代去,这个上界就越往上游去。所以在唐代的镇江江段,春潮起时,一定是潮流,不会是江流,江面也不会平静的“艳艳随波千万里”。

941

主题

7万

帖子

2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954
贡献
74223
金钱
92588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7-17 12: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原上草 于 2018-7-17 12:23 编辑

“……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春江花月夜  唐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1

主题

7万

帖子

2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954
贡献
74223
金钱
92588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7-17 12: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上草 发表于 2018-7-17 12:18
春江花月夜  唐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歌行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1

主题

7万

帖子

2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954
贡献
74223
金钱
92588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7-17 12: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 扬州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147

帖子

1424

积分

栏目顾问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15
贡献
287
金钱
560
 楼主| 发表于 2018-7-18 08: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秦桧的出生,各地都有人在抢,何况张若虚呢?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很可能并不是一次的观后感。古人的文化生活远没有现代人丰富。每年的清明郊游,中秋赏月,及什么时候登高啊等等,就是他们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
      张若虚在写《春江花月夜》之前,也很可能已经很多次的观潮赏月了,在扬州,在瓜州,在镇江,在南京等等。
      就象现代拍电影一样,说的某一地方的事,其它地方的场景也一样会参杂进来。
      顺祝安康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1

主题

7万

帖子

2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954
贡献
74223
金钱
92588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7-18 09: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云狮 发表于 2018-7-18 08:53
连秦桧的出生,各地都有人在抢,何况张若虚呢?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很可能并不是一次 ...

奉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18 21: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