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德之君不能有胜战之功 ——春秋战争哲学认识之一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年年战争。四川大学邓曦泽统计有745次,平均一年三次以上。因此,春秋政治家、军事家,对战争的经验总结,就比后人要深刻得多。虽然战国时代有《孙子兵法》问世,但这仅仅是教你如何胜战的。至于胜战的后果,就很少总结了。 本文是说,无德之君,不可以有胜战之功。至于何为无德,这个标准,就很难界定了。大底说来,心理不健全、狂妄、嗜杀、欲望膨胀、好大喜功,该属无德吧? 一、晋灵公拒谏杀臣 《左传》说晋灵公丧失了为君之道:向人民厚敛财富;宫墙装饰雕花;从台上弹人,而观人群避弹的纷乱;厨师煮熊掌不熟,将厨师杀死,置于粪箕之中,叫妇女抬着过朝庭。等等。 对晋灵公的“不德”,大臣们轮番劝谏,晋灵公不听。赵盾又多次劝谏,晋灵公害怕了,派鉏麑去暗杀赵盾。鉏麑去得早了些,见赵盾已经开门出来,穿好衣服准备上朝了。因距上朝时间尚早,赵盾坐着假眠。见此情景,鉏麑退了出来,叹气说:“赵盾不忘恭敬,是个为民做主的人。暗杀人民之主,不忠。不听国君之命,不信。占哪一条都不行,不如死吧”。于是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灵公请赵盾饮酒,在席间埋伏甲士,准备杀死赵盾。赵盾的护卫提弥明知道了,对赵盾说:“臣陪侍国君饮宴,超过三爵就不是待君之礼”。提弥明强扶赵盾退席,晋灵公支使獒犬扑咬赵盾。提弥明与獒犬搏斗并杀了獒犬。赵盾说:“弃人用犬,虽猛又能怎样”。赵盾、提弥明与伏兵战斗而出,提弥明战死。 二、鄢陵胜战,士燮祷死 鲁成公十六年六月,晋、楚两国为争郑国,战于鄢陵。士燮不欲战,说:“唯圣人能内外无患。虽然我不是圣人,然知“外宁必有内忧”的道理,何不放过楚国以为外惧,并藉以消弭内忧呢?” 但晋灵公欲战,全军上下皆欲战,于是战于鄢陵,结果晋国大胜。 这是春秋历史上著名四大战役之一。其他三次是晋楚城濮之战,晋胜;晋楚邲之战,晋败;晋齐鞌之战,晋胜。加上鄢陵之战,都是大战。四次大战,晋国三胜。 春秋规则,国家出兵时、回师后都要告祭祖庙,史官将战功记录于史册,以彰显国君之功。 士燮从鄢陵战地回国,即叫他的祝宗为他祷死,说:“君骄侈而克敌,是上天在增重他的疾病。晋国的灾难就要发作了!你若爱我的话,就为我祈祷赶快死去,让我不要等到灾难发作的那一天,这就是范氏之福气”。六月戊辰,士燮去世。 三、滥杀朝臣引发反抗 鄢陵胜战以后,晋厉公愈加骄横,多外宠。晋厉公准备杀尽大夫而立他所宠信的人。胥童说:“要先杀‘三郤’,除掉大族,公室就显得宽松不逼”。 郤氏家族听到了一些信息。“三郤”之一郤锜想抢先动手攻击晋厉公,说:“这样做虽然是死,但君必危”。郤至反对,说:“人立于世,信、智、勇也。信,就是不背叛国君;智,就是不害民,勇不作乱。失此三者,谁拥戴我?死而多怨,怎能这样?君有臣而杀之,又能把君怎样?我若有罪,我死可矣!若杀不辜,将失去民众拥护,没有民众而想欲安定君位,能吗?还是听候命令吧!受君之禄,才能聚集成大族,恃族党而与国君相争,还有比这更大的罪过吗?”可见郤至之忠、信。 壬午,晋灵公的党徒在朝廷上杀死了郤锜、郤犨、郤至。 胥童又劫持栾书、荀偃,要晋灵公也杀了二人。晋厉公说:“一个早上就杀了三个卿,我不忍再扩大了”。长鱼矫说:“别人对君是下得手的。臣闻乱在外为奸,在内为轨。防奸用德行,防轨以刑罚。不数落罪状而杀了‘三郤’,不可谓德。受臣逼迫而不讨伐,不可谓刑。德刑不立,奸轨并至。我请求流亡去”。于是长鱼矫逃亡到狄人那里去了。 晋厉公派人对栾书、荀偃说:“寡人只是讨伐郤氏,郤氏已经伏罪,你两位大夫无罪,请复位履职”。两人都再拜叩头说:“君讨有罪,而免臣于死,这是君王的恩惠。我两人死也不忘君之恩德”。于是都归位履职。晋厉公任命胥童为卿。 晋厉公在匠头丽氏家玩耍,栾书、荀偃抓住机会拘押了晋厉公。鲁成公十七年十三月(闰月)乙卯晦日,栾书、中行偃杀了胥童。鲁成公十八年春,周历正月庚申,栾书、荀偃派程滑弑杀晋厉公,以士的规格埋葬在“翼”地东门之外,用一辆车殉葬。 四、胜战之祸 老童子说:“外宁必有内忧”,确为箴言。若楚国强大,威逼晋国,晋君还敢杀大臣吗?若没有克敌之功,国君也就失去了骄横的资本,朝政或许要和谐得多。 鄢陵胜战,加重了晋灵公的骄纵妄为,赔了老命,但没有对国家造成大的损失。 朝战胜利,这绝对是社会主义阵营最伟大的胜利,功盖环宇,该出现与马列比俦的圣人了。于是有了1957年莫斯科各国共产党、工人党大会上,共运霸主之争。而赫鲁晓夫自恃经济优势,不予让位。为营造霸主的资本,以及支持世界革命的资本,于是发动了大跃进。工业化,虽然也是国家的当务之急,也不无满足私心之嫌。 大跃进的结果是“大跃退”,以及后来的推诿“跃退”之责的十年“文革”,三十余年的国穷民困,惨烈矣哉! 对于胜战,有几人是清醒的?少啊!能不总结胜战之祸吗? 老童子的认识,也不一定对,但可启迪别样思维。 欢迎砸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