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交流专版特邀顾问
精华0
注册时间2016-11-9
威望215
金钱560
贡献287
栏目顾问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顾问
 
威望- 215 点
贡献- 287 次
金钱- 560 枚
|
现如今,除了少数铁杆的格律迷,大概已没有什么人不承认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一篇杰作了。但它不是一首格律诗,或正如观局阁主所称,它不属于“近体诗”。(注意,唐代人所谓的“近体诗”,用于区别之前的非律诗,那时又叫“古风”。我们现代人所谓的近体诗应该是五四以的新体诗)。
大家知道,张诗被雪藏了近千年。它“显晦”的原因自程千帆先生以来也讨论了半个世纪,现在算是基本清楚了。它与初唐四杰沉浮是有一定相关,但最重要原因还是格律。
要弄清楚格律的历史意义,我们不能不提杜甫的那首著名的诗:
戏为六绝句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众所周知,初唐四杰一扫六朝诗歌的脂粉气,开创了唐代的新诗风。杜甫时代有些年青人却因初唐四杰不是格律诗,“轻薄为文”“哂(笑)未休”,所以写了这首绝句来提出批评。
或曰:这里不是说“戏为”吗?杜甫应该不是认真的吧?其实,这个“戏”是针对那些人的“哂”而来的,意思是:你们觉得四杰可笑,我看你们更可笑。
野樵老先生提出唐诗出律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很专业,不太容易说得清。但是有个现象却不容置疑:唐代的一流大诗人,大多既作“近体”诗,也作“古风”诗。他们那些“古风”诗,也并没有因为不是“近体”而被轻视,被哂笑。这本身就充分说明:即使在唐代,格律也不是衡量一首诗质量的唯一标准。
再说《春江花月夜》。它在唐代为什么不被看好,不被重视呢?我们来先看张的生卒年,他约生于660年,死于720年。他比初唐四杰中最年轻者还要小十岁左右。据说,他创作《春江花月夜》是在山东任上,约四十岁左右了,那么,那个时候,四杰全都作古了。他死的那年,也是唐玄宗上台的第二年,作为盛唐时代标志的玄宗时代也已经开始了。
据载,张也曾是“吴中四士”之一,名冠京城。因为这“吴中四士”,有的记载有张,有的记载又没有张,所以这里只说“曾是”。
由这些史料我们不难发现,在张若虚时代,四杰领导的诗歌革命运动已经是中后期了,张或许也曾是这场革命中的骨干,但决不是领导核心。在《春江花月夜》问世的时候,也许这场革命已到了尾声,近体诗正在兴起,甚至被纳入科考对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它不被世人所重视也就很自然了。
宋初,诗必言盛唐,不仅重格律,连晚唐一些大名家,比如李商隐都不被看重,后来才有专好李商隐诗的学派。
为什么《春江花月夜》到明代中后期又渐被世人所重视呢?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有这样几句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在这里,“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搵”即:揩拭。
或许有人要说,“英雄泪”又为什么一定要美少女来“搵”呢?是不是这个辛弃疾人品就有问题?
百度的解释是这样的:
“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
这样的解释很肤浅,没有说到点上,因为“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远不一定是那些场合。
程千帆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古代传说中,卞和泣玉和伯牙绝弦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它们一方面证明了识真之不易,知音之难遇;而另一方面,则又表达了人类对真之被识,音之被知的渴望,以及其不被识不被知的痛苦的绝望。当一位诗人将其心灵活动转化为语言,诉之于读者的时候,他是多么希望被人理解啊! 但这种希望往往并不是都能够实现的,或至少不都是立刻就能够实现的。”
正因古时,新闻传播的途径太少,没有现代意义的报纸杂志,没有网络和QQ,当然可以在朋友之间交流,手抄,还有“题壁”。也就是写在一些公共场所的墙上。比如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早有崔诗在上头”。这个“上头”就是的指崔的题壁诗《登黄鹤楼》。
相比之下,古时诗的传播途径最主要还是靠“商女”,也就是“歌妓”。所以,那时的诗人总是离不开商女。当然,这也就要求那时的诗一定要适合演唱。不适合演唱,唱的不好听,没人听,商女当然也不会去唱,不利于诗的传播。
格律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便于吟诵,也就是唱。
有学者认为:《春江花月夜》是命题诗,就因为它看上去是屈服诗的一种格式。而其实,它屈服格式不是因为命题,而是因为要传播。
到了明代的中后期,这个情况有了根本的改变。随着活字印刷的普及,造纸术的发展,使之成为大众化。民间印书,出版物也多起来了,诗要依靠商女来传播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这样历史前提下,人们选诗的范围也扩大,只要内容好,是不是适合演唱也不那么重要了。
《春江花月夜》也就这样渐渐地走到上历史的前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