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不.语尘 于 2018-7-18 11:04 编辑
【 7月115--17日练笔互评】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欲将心事付瑶琴,纵看古今,多少文人雅士,对“琴”情有独钟,留下多少脍炙人口的好诗。 今天,大家不妨学下,题“琴”一首,要求七言绝句,运用所学渔阳三法,充分发挥思维空间,不限韵 ,注意互评!
辅导-轻风 2018/07/17 19:53:14
1.隐居*月影
芒鞋策杖入篁林,隐隐云庐飞梵音,
余岁若能安此处,愿同山水共瑶琴。
月临西窗试评:
月影这首格律正确,转合流转顺接,符合渔阳法三。 个人认为不足有三:
其一:有点偏题。作业要求题“琴”,四句中唯有合句提到了琴,其余都在说隐居,诗题也是“隐居”。
其二:起句前四字芒鞋策杖,后三字是入篁林,前四字如果安排芒鞋和*杖两个并列意象句内对,改动词策为形容词,可能效果会不一样。芒鞋策杖,这样组句容易主谓失当,芒鞋如何策杖呢?
其三:起承过分仿古,芒鞋,杖,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距离感很大,走心度减弱。
这个同学的点评很到位的,已经说明了以琴为题,还是写跑题了
现代人写诗就要符合现代的人生活,不要在文字上一味的仿古,这一点我也赞同。
点评的很细心,不错
2、七绝 抚琴
文/月临西窗
清风明月伴瑶琴,玉指轻拈五色音。
若问我心何处寄,声声弹给有缘人。
绿竹清泉点评:
问好学友,清泉试评,不妥处多包涵呢。
格律正确,诗脉流畅,起承转合自然,读来朗朗上口。不足在承句,轻拈的手法写弹琴感觉不妥,这是写琵琶的,五色音矛盾,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这是两个概念,不能混淆。合句有点口语化,整篇看挺好一首小诗。
抚琴?这个题目也有点跑题了吧
点评的基本到位的,五色音?啥东东?令人莫名其妙。我百度了一下也没明白啥整体上是跑题了,抚琴和琴是两回事
五色是内五脏,五音是内五行,合起来是啥意思不明白
3、知音
文/绿竹清泉
一曲泠泠千古传,青山默默叹流年。
七弦试问君何在,明月高高挂九天。
第四没人点评呢?是第三,也是一个跑题的,琴?不是知音
如果按知音说还行,转合两句还不错。首先要注意题,跑题了就白忙活了吗
班长-墨汐 2018/07/17 20:15:06
把琴比喻知音,不可以吗
辅导-轻风 2018/07/17 20:15:34
琴,说白了就是咏物诗
辅导-轻风 2018/07/17 20:16:14
所以用别的题目不行
班长-墨汐 2018/07/17 20:16:51
题目的解析,应该不只是题琴吧
辅导-轻风 2018/07/17 20:18:05
题琴一首?
班长-墨汐 2018/07/17 20:19:26
个人觉得老师出题的目的应该是以琴抒情吧
辅导-轻风 2018/07/17 20:20:51
就算是以琴抒情,写好也行
4,相思
文/芳草
临窗竹影二三枝,闺阁佳人子夜时。
若问芳心何处寄,瑶琴一曲诉相思。
秦风点评:
问好芳草同学:
题作要求题:琴。这首诗是相思,和要求的有些出入。
友压韵四支,压韵正确,句子平仄无误。
起句交代地址,和物像。但竹的物像没有被充分利用,对全诗似乎没有多少帮助。
承句交代了人物和时间。没啥问题
转句设问,结句回答,符合法三。
只是语言还不够凝练,试着每句砍去两个字,供参考。
竹影二三枝,
佳人子夜时。
芳心何处寄,
一曲诉相思。
改后与原诗意思基本相同。
点评基本到位,也是跑题了,
去掉前面的两个字,五言绝句了,就证明用字啰嗦了
5 琴
文:秦风
空城计又凤求凰,流水高山知己殇。
自古几多风韵事,不于绿绮曲间藏。
夏荷点评:
问好学霸同学,水平所限,没看出来毛病 就觉得不像法三,听老师评吧。
辅导-轻风 2018/07/17 20:27:48
没给评,是没敢评吧,起句,空城计?不能代表琴 空城计里有琴,这个典故不能代表琴
总评阅-木兰 2018/07/17 20:29:34
空城计,凤求凰都是琴上弹奏的曲
辅导-轻风 2018/07/17 20:29:52
凤求凰可以代表琴,典故叠加重复 总评阅-木兰 2018/07/17 20:30:37
高山流水觅知音也是连系琴而来的典故
辅导-轻风 2018/07/17 20:31:23
又?中间有停顿的间隙
总评阅-木兰 2018/07/17 20:32:02
加强语气,轻风老师
辅导-轻风 2018/07/17 20:32:45
在加上高山流水,这么多的典故叠加在一起,没有意义的重复
总评阅-木兰 2018/07/17 20:33:18
诸葛亮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时弹的是凤尾琴。
辅导-轻风 2018/07/17 20:33:54
空城计不能代表琴啊,空城计里用琴了
总评阅-木兰 2018/07/17 20:34:24
《凤求凰》传说是汉代的汉族古琴曲,演绎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 这里他就是用两个与琴有关的典故来加强语气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琴曲《高山流水》即为俞伯牙的代表作之一。
辅导-轻风 2018/07/17 20:37:01
既然是说琴,用一个典故就够了吧?后面又出来一个琴,这首诗我没看好,
总评阅-木兰 2018/07/17 20:37:51
嗯,,轻风老师说的对,这里流水高山是不能颠倒的
这首前面典故太多,承句韵字殇是一个汉字,读音为shāng ,部首为歹,总笔画数为9,指幼年夭折或为国战死者。没有到成年就死去 这个韵字,我觉得尽量不用为好,知音少不等于知音中途死了,很多人是搞不清这个殇的真正含义 尾句其实是想表述很多琴里藏了故事,可字面意思却反了 你的空城计,凤求凰都蕴含了故事
考槃23-秦风 2018/07/17 20:44:38
我是举了几个与琴有关不同类型的故事。
用殇是因为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琴。 最后一句字面是说反问的意思
总评阅-木兰 2018/07/17 20:45:20
秦风高山流水和流水高山是不能等同的 嗯,你其实直接写伯牙子期意思更好,秦风
辅导-轻风 2018/07/17 20:48:20
@考槃23-秦风 这样写就写散了
6、《琴》
文/夏荷
七弦三尺自良桐,九德古琴君子通。
试问五音何出处,伏羲初作在山东。
清衣点评:
问好夏荷,你的七绝棒棒哒,格律,韵部都木有问题,擅长引经据典,诗句好看了不少,第三句有设问之笔,符合第三法;不足之处,语言的凝练性需加强,读 着流畅性不足,学习了!
辅导-轻风 2018/07/17 20:53:00
起句琴的大小材料交代了
合句用了拟人,琴也有九德,和君子是相通的
这首诗我觉得还不错,点评是到位的 承句用了拟人
总评阅-木兰 2018/07/17 20:58:19
她没有跑题,围绕琴展开,用琴的九德来衬托君子的品行,夏荷在写的时候是下了功夫!
古琴音色的好坏,古琴声音是否好听,是古琴优劣的决定因素。在传统的琴论中,最早对琴的音质之美进行论述的是嵇康的《琴赋》,他说:“器和故响逸,张急故声清;间辽故音庳,弦长故徽鸣。”指出琴音的“逸”、“清”、“庳”、“鸣”的特点。到宋代,崔遵度又提出“清”、“和”、“静”、“远”四字来标示琴音的特质。范仲淹在《与唐处士书》中记述了这件事,说:“某尝游于(崔遵度)门下,一日请曰:‘琴何为是?’公曰:‘清厉而静,和润而远。’某拜而退,思而释曰:‘清厉而弗静,其失也躁;和润而弗远,其失也佞。弗躁弗佞,然后君子,其中和之道欤?’”再到明代,冷谦提出“四善”“九德”之说。“四善”即苍、松、脆、滑;“九德”即奇、古(金石声)、透、润(有余韵)、静(温和不喧嚣)、圆、匀、清(坚实)、芳(愈弹声愈妙)。此论见于冷谦的《太古遗音?琴有九德》,全文如下:一曰奇,谓轻、松、脆、滑者乃可称奇。盖轻者,其材轻;松者,扣而其声透久年之材也;脆者,质紧而木声清长,裂纹断 断,老桐之材也;滑者,质泽声润,近水之材也。二曰古,谓淳淡中有金石韵,盖缘桐之所产得地而然也。有淳淡声而无金石韵,则近乎浊;有金石韵而无淳淡声,则止乎清。二者备,乃谓之古。三曰透,谓岁月绵远,胶漆干匮,发越响亮而不咽塞。四曰静,谓无杀飒以乱正声。五曰润,谓发声不燥,韵长不绝,清远可爱。六曰圆,谓声韵浑然而不破散。七曰清,谓发声犹风中铎。八曰匀,谓七弦俱清圆,而无三实四虚之病。九曰芳,谓愈弹而声愈出,而无弹久声乏之病。应该说,对琴音之美的论述,到“四善”、“九德”说的提出,已臻细腻、妥帖而又周到的地步,它确实体尽了琴音的诸种妙处,并已成为衡量琴音的最为通行的标准。
7、琴 韵
文/清衣
独坐幽篁诉衷怀,天光云影共徘徊。
琴声缥缈归何处,镇日风中惹泪来。
白狐点评:
学友好,诗意好伤感哈。
衷,有平有仄,仄声的意思是:适合,恰当。其余为平声字。如果是平声字就失替了。本诗符合第三法。多练字炼句!个见,期待老师矫正!
辅导-轻风 2018/07/17 21:05:59
起句没啥问题,合句的天光云影?应该是指弹琴发出的声音吧
该比喻恰当吗?有点疑问 整首诗扣题不是太好,特别是合句,以那么伤感的句子合,和上面不吻合 点评的一般,不算太到位
总评阅-木兰 2018/07/17 21:09:48
这丫头起承都在铺垫身处的环境 这孩纸小,咱们先鼓励一下她,我记得她是咱班最小的同学
8,《琴》
文/白孤
铿锵余韵有清豪,流水高山对浊醪。
何处添来声一色,七弦音里和松涛。
水冰泪试评:
问好白孤,小诗格律、韵部正确,从诗中看到了一个山中隐者饮酒抚琴的闲适生活,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毛病,自认为是一首不错的作品,学习了。
辅导-轻风 2018/07/17 21:16:24
这首诗问题多了一点,起承都不好
高山流水和前面没承上吧 前面的铿锵?不是流水高山的声音吧 总评阅-木兰 2018/07/17 21:17:55
嗯,这起句就不妥,前四后三凑在一起的感觉 受秦风影响了,把高山流水写成流水高山 应该是说琴声 转句倒是让人眼前一亮,他说何处添了一种声音,尾句点明是松涛声
辅导-轻风 2018/07/17 21:24:29
浊醪?,既然是浊了,怎么还混合的酒呢? 总评阅-木兰 2018/07/17 21:26:55
他是想表达一边喝着小酒一边听着琴声 辅导-轻风 2018/07/17 21:27:47
合句,和上面的流水高山不相符吧,感觉应该斟酌一下 点评一般,没完全看出问题来
9、《七绝、琴》
文/水冰泪
一柱一弦修此身,万千灵韵满红尘。
悲欢若是无从寄,犹借清音平怒嗔。
雲青点评:
问好!整首小诗以《琴》来展开。兴起兴收,写尽琴的平生意,合题。
小诗主题清晰,脉络顺畅,布局合理。给你提点小小建议,个别地方稍作修改即可。比如:
承句里面的万千已经在表达很多了,“满”字是否改一下。还有结句后三“平怒嗔”,有凑韵的嫌疑。
其余的真好,立意特好!
辅导-轻风 2018/07/17 21:31:23
起句化用李商隐的诗句不错
点评的不错,基本到位了 应该是不错的一首诗
10.琴心
文/雲青
凤鸣袅袅出幽林,时作轻弹时作音。
欲问浮生何所似,且将心事付瑶琴。
无情怯评
看题目《琴心》,以“琴”写我心,起句静,承句动,一动一静都是为转结做铺垫的,从转结看出想要表达的内容,也算合题吧。
小诗读起来还算顺畅,布局合理。
从整首结合来看,这首小诗在选韵上应该颇费周折了。
第一,凤鸣,估计是怕撞韵才用组词的。
其二,承句韵字“音”,我这里感觉不太好。
不足之处尽请老师多指教!
辅导-轻风 2018/07/17 21:35:15
雲青点评的不错,自己的诗很一般
首先题目,琴心?什么是琴心?能说的明白吗,应该是只可会意不可言传,用这样的题目感觉不妥 起句的凤鸣是指琴发错的声音了 承句没完全承好,承句有点互相矛盾
总评阅-木兰 2018/07/17 21:40:08
无情点评的到位,凤鸣在这里是词组,要不就撞韵
承句也如无情说的她用的韵字(音)感觉就在凑了 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
欲问浮生何所似,试来风处看杨花。 这句化的一点不好,因为你的尾句没有回答上,稍微改一下,云青,相信你的作品一定会出彩。
11.《七绝*知音》
文/无情
本是梧桐烈火焚,清音不与俗人闻。
何缘细雨愁弦绝,流水高山只识君。
问好无情同学!你这首诗写太棒了,起承转合都找不出问题,如何是好
辅导-轻风 2018/07/17 21:45:41
起句就有问题吧,琴是做出来的不是焚烧出来的吧,其他没啥问题,这要这点有疑问。如果有典故没问题
这样点评的也没问题,只是简单了一点
总评阅-木兰 2018/07/17 21:46:07
起句写琴的来历 史书也有记载“焦尾琴”的故事。据《后汉书》记载,当时有一吴人煮饭时用了梧桐木,蔡邕听了火烧木头的声音,听出来是一块好木材,于是从吴人那里要来,裁而为琴,制成之后一弹,果然有美音,又因为琴尾还是焦的,时人名之为“焦尾琴”。 他也受秦风影响了,也是流水高山
转句我读着好别扭
12.《琴》
文/红曲
贵宾高宴七弦声,染浊红尘逐利轻。
清世清音何处是,幽篁深处听风鸣。
红曲好。题目《琴》。起句破题写了宴会的琴声,承句感觉前四后三衔接不好。琴,本是高雅的艺术,怎么说染浊了红尘?染浊了红尘还淡泊名利吗?转句,提出了与承句相反的问题,清音哪儿有?结,回答了清音只在幽深的竹林里。
整首诗符合绝句三法。布局合理,起承,转合有个对比。承句,还需要再斟酌。个见。
辅导-轻风 2018/07/17 21:54:53
这首诗的寓意不错,又个别的字需要斟酌一下,清世?是不是可以改一下 这些诗里,这首诗比较独特,我比较看好这首诗 本来高雅的艺术,在酒宴上也俗了。这是不错的一首诗,我很看好 点评的不太理解里面的含义。
总评阅-木兰 2018/07/17 21:59:14
贵宾高宴再斟酌一下,立意比较好,琴本身是修心之声,有些附庸风雅之士在宴席上用琴,真正的高山流水之声应该还在幽篁深处
13,秋夜曲
-凌风
中庭坐久弄牙琴,瑟瑟秋声伴苦吟。
借问谁闻怀旧曲,任由明月向西沉。
辅导-轻风 2018/07/17 22:08:25
起承转合基本到位的 这是有点啰嗦了,如果去掉前面两个字,还是一首五绝
总评阅-木兰 2018/07/17 22:08:35起句中庭坐久这坐久有点浪费词,你直接写在什么地方弹琴就好了 承句伴苦吟有点牵强,为什么伴苦吟,你前面没有铺垫好,你的苦没有落处总评 借问谁闻怀旧曲,任由明月向西沉。转句还需斟酌,读着拗口
还有你的怀旧曲是蕴含什么内容,你想表达什么呢?
古琴有名的曲子如阳关三叠,凤求凰······
你想表达什么情感才可以去选择其中的曲名,不是所有情感都能弹奏阳关三叠
校长-再嫁东风 2018/07/17 22:18:19
谢谢轻风老师和木兰老师 刚看了几首大家的练习,感觉整体上,大家都有很大的进步,这个进步,还是很稳健的进步,这是很难得的 起码,我看到了很大部分同学,真正的知道了诗,应该是怎么来写,这样一个感觉了,这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现在,很少看到动辄醉不休,恨不休,等等假大空,毫无实质意义的文字,说明大家已经有感觉,诗应该写得落到实处,而不是空心的
这里需要着重给大家提醒一下的是,本期目前的练习,分为命题,命意,今天看到,几个同学,在命题上面,还没有把握住题目要领
写的偏了点,也就是说,在抓住命题的时候,发散性思维,有点太散了
命题写诗,需要发散,这个发散,是基于题目,或者图画来决定你所的内容的,发散开来,不能脱节,脱节就偏离了
命题,发散的时候,记住脉络要始终和题目和图画紧紧联系起来
记得有次作业是写墙头草,很多同学就写成了草,没有写出墙头这个修辞主体
抓住命题的核心要领,做发散,而不是似是而非的来写,很容易写成模糊的意了,四不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