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38|回复: 14

[品读古典] 诗词欣赏漫谈

[复制链接]

2874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40
贡献
33031
金钱
53134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8-6-11 21: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词欣赏漫谈
文/穿越梅嶺

    诗有创作和欣赏两个过程,创作时诗人通过客观的观察、体验,然后用主观的方式将之再现出来。相比较创作而言,我一直以为欣赏要难些。为什么这样说?
    诗人在创作时,有时是不加修饰的,如实的反映客观世界,写出自己的心情;有时,为了制造某种效果,或者因为外界因素,对客观世界和心理体验不能如实地反映时,就会用一下技术手段来完成。这两种情况,前面一种,都好理解,读者欣赏起来也方便,比如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再如李清照的这首《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我们读了这样诗以后,都不难理解他的含义,作者所要表述的思想和情绪也很明了,感情也是一泄到底的。我们再来看李商隐的《龙池》:
龙母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这首诗,他不过写了一次平常的宫廷夜宴,像这种宴会,别说处于鼎盛时期的大唐,即使是在天下不太平的时期,也是常见的,没什么。有人会说李商隐不过是如实的记录而已,可是,当你了解了诗作所产生年代发生的事件,便会觉得,李商隐的这首诗其实不简单,他用了深隐曲折的手段,对那个年代发生的荒唐事件做了嘲讽。
    怎样欣赏诗,力求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动机和作品中意象的含义,这是一个比较难的过程,方式也多种多样。孟子提出“以意逆志”,朱自清解释为“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这真是一个好的方法,用这样的方法去欣赏诗歌,即使不能全部的理解,也不会差以毫厘失之千里的。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鉴赏中比较传统的方法之一。

    在西风东渐后的百多年间,西方的新思潮和科学知识的涌进,无疑对我们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反映在诗歌上,具体在用近百年才出现的语法来解读诗歌。我一直不太赞成这样的做法。事实上,语法没有错,而用语法去衡量、解读诗,却是解不通的,盖诗有诗语,词有词语也。还有就是,过分的强调科学的作用,而忽略了诗歌创作中悖于常理常识,而又奇妙无比的现象,无理而妙。
    比如,李白的“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写雪,雪是无味的,怎么会有香?那是因为雪天过后,春风就会来到,那时会有花 香,所以,诗人就觉得连雪也是香的了。这是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强加于客观事物之上,使客观事物也带有了诗人的情感,这样的诗句是美妙无比的。如果我们偏要去理会雪本来没有香,怎么能这样写呢?那么,你可能就体验不到诗歌带给我们的美妙。
    再如,杜甫的“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将属于听觉上的钟声用属于视觉和触觉的湿来形容,这是有悖于常识的。声音只有洪亮、暗哑、悦耳、喧燥,怎么可能会湿。我们只要明白诗人在这里是用隐形的联想将之做了转换,用通感的写法使钟声放佛就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湿,就不难体会他的妙处了。
    以上两例,我们都不能用常识和科学去解释,否则,不说所有,大部分传统诗歌的意味将会索然无存。
为什么这样说,实在乃是这样例子大量地存在于古典诗词以及今人的创作实例中。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谢臻在《四溟诗话》中说“增一分既太长,则先固长矣;而减一分乃复太短,却是原短;岂不相窒乎?”谢臻看出了这句的问题,然而,我们都知道,这是形容美妙女子的绝佳描述,竟不能改变。你能说宋玉犯了语病而试图去改变他,那是不可以的。
    李白《王昭君》“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王昭君和亲匈奴,并不走玉门关这条道。一如岳飞的直捣黄龙府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一样,地理方位的错误是明显的。而你却不能说他违背了地理常识。
    杨升庵认为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是在传写过程中字误了,千应该是十,振振有词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杜牧以悖于常识常理的手段写成千古不磨之作,杨升庵却自作聪明的囿于常识常理之中,终将一首佳作解的不堪入目。
    须知,诗人兴像所致,是不能轨以常识常理的。黄生在《杜诗说》中说杜甫的“钟声云外湿”:写景精切,寓意隽永,五律至此,即赞叹亦无所加。第留语后人,慎勿如前代腐儒,止参死句,不参活句。读黄生语,于解诗赏诗一道,可不慎哉。
    写到这里,我想说的就是用常识、常理、科学来鉴赏诗词、解读诗词,大多数时候是靠不住的。(2018/6/9)


       不知道读者诸君有没有发现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诗歌批评史上,一些诗词评论家的创作实践非常贫乏,有的甚至写不出与他们诗评诗论相称的作品来,也有的自己提出的创作观点自己不能践行。
      言诗者不能诗,能诗者不言诗,这种现象,每每被人当做笑料。钟嵘,南朝时期人,著名的诗歌评论家,著有《诗品》一书,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影响至大,但后世很难见到他的诗作。陈衍在《诗品平议》中说其于诗“未闻传其只字,存其片羽。”“风雅一道,尚何足论说短长,是非丹素。”不免讥讽了。
      有人也许会说陈衍刻薄,或不免有之,但陈衍说的又何尝不是实话。陈永正先生曾经如是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论学而知诗,论诗而知学,所谓学诗,当包括对诗歌的学习、创作和研究。”“诗,是要去体悟的。有体验,方能悟入。”陈先生在这里强调了学诗和论诗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写诗者不可以不学(论诗),论诗者不可以不具备创作的体验。
      陈衍和陈永正先生分属于不同时代,为什么会不约而同的对写、论相结合这么重视呢?盖会写的人,经过长期的体究,对个中甘苦有着深切的领略,所谓“得失寸心知”。他们掌握作诗的法度,熟悉各种技巧,知道诗人是如何去寄寓自己的感情,并能理解其审美趣味,对诗能做到别有会心。可别小看了这个别有会心,这是赏诗中最感性的东西,非如上述,是做不到的,做不到,也就不能深切作者的意指。叶燮所说的“深入其人(作者)之心。而洞伐其髓”大概就是指的这。无怪乎程千帆说“从事文学批评工作,完全没有创作经验是不行的。研究诗,最好能够写点诗。”“如果我的那些诗论还有一二可取之处,是和我会做几句诗分不开的。”程先生以一个评论家,深知评论而拥有创作实践的重要性。袁行霈先生对这方面也很重视,他说“亲自从事创作实践才更精于鉴赏。”
     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多人还是很难做到这点,比如钟嵘,比如对钟嵘只会论不会作颇有轻视的陈衍,他自己虽然也有创作,但作品比之于他的诗论来,就逊色许多。严羽以《沧浪诗话》名于世,以禅喻诗,造论甚高,至其亲为,则不能令人满意。
莫被封侯误,封侯似汉家。君看城下骨,万古一黄沙。
这是他的《塞下绝句》,一篇读下来,与其所标榜“透彻玲珑,不可凑泊”“优游不迫”“沉著痛快”回出异路。我们再来看他的《和上官伟长芜城晚眺》
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京口寒烟鸦外灭,历阳秋色雁过遥。
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遥遥。
沧浪此律,颌联以鸦对雁相,已见其狭,即在当时亦不见佳,至后来诗法亦严,其平头,重韵更为诗人所忌。陈衍在《宋诗精华录》这样评价他“沧浪有诗话,论诗甚高,以禅为喻,而所造不过如此。专宗王孟者,囿于思想,短于才力,也。即如此首三、四,鸦外、雁边,意分一近一远,终嫌两鸟无大界限。”两鸟相对,就是上下句合掌了,这是诗病,不可不避。“遥遥”有的版本作“迢迢”,我用的是金性尧《宋诗三百首》本。
    作为晚近著名诗论家的陈衍、沈增植,他们分别提出了诗词理论中的“三元说”和“三关说”,对各自理论的构建都说的头头是道,法法俱圆,可是,却不能在创作实践中去运用,林纾说陈衍诗“荒率”,汪国垣在《光宣诗坛点将录》仅将陈衍拟之神机军师朱武,这个位次,对于同光派理论构建师的陈衍来说,属于低配。
    当然,诗论俱佳的并不乏其人。齐己既能写出“前村深雪里,凌寒一枝开”的佳句,又能写出《风骚指格》的诗论来。方回著《瀛奎律髓》,其中评论,对山谷一派,尤能洞伐其髓,允为佳论。方回能做到这点,跟他的创作实践有关,其《桐江集》颇多可观。
     由钟嵘、陈衍我们可知,论诗评诗,没有一定的、高质量的创作和实践是会遭人轻视的。(2018/6/9)


    用事,又称使事、引事、事类。是中国古典诗词之一种很特别的描写手法,用事诗法之一,有人将它上升到诗法核心位置,诗家必须掌握之。如此郑重其事,一见其在创作中的广泛被运用,二见其在作品所中所起效果之微妙。
出现在诗词中的这些被作者刻意选择,精心安排的事和典,对读者来说,很多时候成了障碍。历代注家为了能钩隐作者所用事类的真相,对此倾注了无数心血。用事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大概是从诗歌的早期就有了,如《诗经》中就有“人亦有言,靡哲不贤。”就是指的引用前人前贤之言。
    作为一个读者,如果不能越过用事这个障碍,就无法正确的去理解诗意,读了之后一片茫然,毫无所得。这是用事。
    到了宋代的江西派,他们讲求“无一字无来历”,为了达到和实现这个目的,他们不惜去前人的作品中去施行拿来主义,然后经过加工,成为自己的。对于这样的做法,有人是不屑的,但他们有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曰“点铁成金”。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如果读者、赏者没有足够的国学营养,那是很难读这一类作品的。
    无疑,江西派的创作实践对诗歌的贡献是巨大的,影响了此后一代一代的诗人。作为一个作者,在创作中,都会有意无意的运用这种诗法来完成自己的作品,这无可厚非。
    当然,作者的“拿来”应该也有一个尺度,过此,则不免抄袭之嫌。用事、亦或“拿来”,是愈到后来愈普遍的,有些人动辄来此,非典无事不下笔,形同书抄而失去了诗的本来面目。
    作者如此,赏鉴家怎么去看待这样的现象?唐代的诗僧皎然,写了一本书,叫做《诗式》。这是一部研究作诗方法的书,也算是唐代诗学理论书。他谈到偷诗诗,总结了三种偷法:一曰偷语,就是偷取前人的句子。二曰偷意,是偷用前人的意境。三曰偷势,是偷袭前人的风格气势。他以为偷势者才巧意精,可以原宥,偷意就情不可原了,而偷语则是公行劫掠,最为钝贼,必须判罪。
    今人施蛰存先生于《唐诗百话》中颇为偷句翻案:“偷古人现成句子,在文艺创作上并不是禁侓,向来是允许偷的。一字不改的偷,也可以,只要运用的好。改换几个字,更不算罪行了”。施老对偷句持法宽,偷而能化,固然好,如果仅仅是偷,于创新未免有碍。
    当然,也有对这种情形反应强烈的。李攀龙他们对创作的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这就难免模拟和引用,引用的多了,就引起一部分人的不满,归有光唾弃他们说“今世以琢句为工,自谓欲追秦汉,然不过剽窃齐梁之余”。直接说他们剽窃。这样一来,李派的王世贞不干了,和归有光互怼。汤显祖做得更绝,王世贞仰慕汤的大名,登门拜访,汤不与相见,王世贞看见汤的书桌上放着自己的《弇州四部稿》,但是被汤显祖涂抹殆遍。不仅如此,汤显祖还把李攀龙,王世贞诗赋中的典故出处,抄袭的《史记》《汉书》唐诗等一一标出,刻木发行,搞的李攀龙,王世贞极为难堪。
     这是义气相争了,于文学批评的意义已经脱离。其作用只能是申明自己的立场罢了。汤显祖的这种做法,也被今天的一些人拿来做为武器,专检别人诗中有跟前人意、句法相同或者差不多的句子,以此来证明抄袭,这种戋戋之智,我认为于诗词批评和鉴赏,实在是毫无意义的。
   “拿来”而进行再创作,赋予它新的意境,这是诗家的惯技,也是诗法的一种,与纯粹的抄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点,作者要清楚,赏鉴者更要清楚。(2018/6/10)


    最近微信公众号有《一个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的推文被广泛转发,作者是叶嘉莹先生。
其实,对于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不同的时代、不同文学团体都有自己的标准。有些作品,在这个时代是不好的,时过境迁以后,他又会是好的;在这个文学团体不受欢迎的作品,在另外一个文学团体中就会是经典;在此人眼中的佳作,在彼者眼里又何尝不是劣品。关乎审美取向和诗歌创作的方针、方向(诗歌主张)。前者如杜甫,在当时就很不知名,直到中唐时,才被韩愈他们发现价值,推崇起来。后者的例子就更多了,晚唐体、西昆体、江西派、同光体等,都有这样的遭遇。
    叶先生认为,一首好的诗,首先要有“感发”,能感发自己,感发别人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这点,我非常认可。记得去年在湖南参加一个活动,跟金陵董学增(蝴蝶庄生)同房相住,晚间谈诗,也谈及什么才是好诗这个问题。董老说“一首诗,首先要让自己感动,才能感动别人。这样的诗才是好诗。”这跟叶先生的观点是一致的。由此我也想到了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那种场景,就是一个作者在许多年以后读他之前的作品,依然会心潮澎湃、或者思绪依然。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感动。
    前几天我写过一篇小文,说杜甫的《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临老陷贼之故阕为面别情见于诗》好,好在那里?他就好在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叶先生同时说了好诗与坏诗的不同,她举了两个例子。“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这是晚唐人的诗。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引来对照杜甫《曲江二首》的,以为是不好的诗,叶先生祖仇说,亦引来说是坏诗。晚唐诗在诗的流变上,主要是指以贾岛、姚合为主的这派诗人,他们的诗,多苦吟,内容大多描绘清邃清幽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广义的晚唐诗,即出现在整个晚唐时期的诗人群体。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是这样说晚唐诗的 “晚唐人非风花雪月、禽鸟、虫鱼、竹树、则一字不能作”。这基本切中了晚唐诗词创作存在的弊病,着力于风花雪月,竹树禽鸟,缺乏那种真情,没有感发人的东西在里面。就如这句,句子看起非常精美,而“没有任何感发的作用和内心的感动。”(叶嘉莹)
    接下来叶先生举了她认为是好诗的诗,杜甫的“群鸡正乱叫”。杜甫的这句诗出自于他的《羌村》三首其三,是写在乱离中邻人之间那种深厚情谊的。仇兆鳌注这句说“客至鸡啼,见荒舍寂寥之景。”这句是实写的,毫无粉饰(一些必要的修辞手法和技巧)。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叶先生对好诗的趣味在于诗能写实,包含真情,这也符合杜甫诗的特点。
    不过,“群鸡正乱叫”跟“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如果从句子表面来看,却是不如后者的好看。这其中就涉及到了诗的用语和描写上的粉饰。但叶先生既然主情,那么,对于过于追求句子华丽而又不能令人感发的诗,当然就不能说好了。这个观点,可以从她举出的学生的一句诗中看出来来。
   “红叶枕边香”,叶先生学生的作品,她觉得这诗不好。首先,叶先生认为红叶是不香的,其次,红叶是生长在野外的,怎么会在枕边呢?叶先生据此说这诗失真,因此是不好的。杜甫的诗好,是因为真。
    其实,我觉得叶先生对这句诗的判断是错误的。红叶香不香,答案是肯定的,从物理上来说,它不香,但写进诗中,作者赋予了它的香,这正如竹香、柳香、雪香、云香、雨香、樱桃香、鱼香等等,这些都不香,在人的生理嗅觉上根本不存在香的可能,但前此的诸多诗人们就是赋予它们以香的感觉。既然红叶是香的,那么这种香味也是一直伴着诗人到枕边、梦中的,看,多好的诗。而要以真实的标准来衡量诗的好坏,那么,这句就真如叶先生所说一样,是坏诗了。
    最后以叶先生的话来结束本文“所以,我们认为是个最基本的衡量标准,第一是感发生命的有无,以及是否得到了完美的传达;第二是所传达的这一感发生命的深浅、厚薄、大小正邪。”(2018/6/11)


      陈与义是北宋诗人,自号简斋。他在诗法上,开始是推崇黄庭坚、陈师道的。也就是说,陈与义是江西派,在江西派的 “一祖三宗”中,他占有一席之地。一祖是杜甫,三宗分别是宋代三位著名的诗人黄庭坚、陈与义和陈师道。
     江西派既奉杜甫为老祖,在师承上,他们自然以老杜为学习榜样的。这倒不是他们故意抬出杜甫这块牌匾来装点自家门面。陈与义虽然很推崇黄庭坚和陈师道,他的诗却并没有完全走江西派的路数,他只不过通过学习黄陈作为学杜的阶梯而已。他前期的作品固然深受黄陈的影响,特别是古体,而他的近体诗却能从黄陈的风格过度到杜甫的风格。他早年作品多抒写个人感情的喜忧,着重表现个人情绪,流连光景,很难见忧国伤时的作品。
      宋室南渡,他个人在经历了辗转流离后,风格发生了大的变化,写下了大量感时伤乱之作。像《登岳阳楼》、《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一类诗作,都写得悲壮苍凉,老劲沉郁,深得老杜气格。
《登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徒倚河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古风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草木相连南服内,江湖异态栏杆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登岳阳楼》一首,就连论诗苛刻的纪昀对此也不得不以“意境宏深,真逼老杜”许之。对于一贯为江西派做吹鼓手的方回,遇到这样的诗,怎么会吝啬赞美之词呢:“简斋《登岳阳楼》凡三诗,又有《巴丘即事》一诗,皆悲壮激烈,如‘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州。’又如‘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进逼山谷,远诣老杜。”《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是一首拗律,用的是杜甫《白帝城最高楼》诗格,在二、四、八句的后面三字都用了平声字,也即俗谓的“三平尾”,音节特美。诗人在岳阳楼上凭栏而眺,自身的谴谪之恨、国家的兴衰之感都一起涌上了心头。
      这个时期的陈与义,诗风已经完全转变,也摆脱了江西派的一些恶习。这说明,他已经看到了黄庭坚他们在学杜过程的误区,这是自觉的意识,并最终走出来。钱钟书在说他“杜甫律诗的声调音节是公推为唐代律诗里最弘亮而又沉着的,黄庭坚和陈师道费心用力的学杜甫,忽略了这一点。陈与义却注意到了,所以他的诗尽管意思不深,可是词句明净,而且音调响亮,比江西派的讨人喜欢。靖康之难发生,宋代诗人遭遇到天崩地塌的大变动,在流离颠沛之中,才深切体会出杜甫诗里所写安史之乱的境界,起了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同感,先前只以为杜甫“风雅可师”,这时候更认识他是个患难中的知心伴侣。”(《宋诗选注》)。这时,陈与义自己也说“但很平生意,轻了杜陵诗。”所谓“轻了”,就是忽略杜甫诗的深刻内涵,陈与义之所以在江西派中学杜的成就逼黄庭坚、陈师道高,正是因为他悟到了杜诗的精髓所在,也即钱钟书《宋诗选注》中所言。
      说到这里,我们须明白学杜甫究竟学他的什么?这点,黄庭坚们没搞清楚,扛着“诗必盛唐”大纛的明七子们没有搞清楚。钱钟书在“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句就这样注道“要是明代的七子作起来,准会学杜甫的《送郑十八虔》、《登高》、《春日江村》第一首等诗,把‘百年’来对‘万里’。”这几乎是后世一切学杜甫的通病,困在杜诗的作法、句法、对法、字法上出不来,以为这样就是学杜,而没有像陈与义那样,看到杜诗中对于国破家亡的那种沉痛。
      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在学杜,可是,他们依然只能在作法、句法、对法、字法上讨生活。从学杜而自成一家的李商隐、陈与义、元好问等人的作品中,我们无不感受到杜甫的忧患之怀,贞固之心,沉郁之气。所谓的作法、句法、对法、字法,都不过是为了要把这些表达出来的手段,不是目的,如果学杜,只是把这些当做目的,窃以为是只学了杜甫的皮毛,而那些扛着学杜招牌以壯门面的,甚至都没认真读过杜甫几首诗,遑论学。(2018/6/11)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941

主题

7万

帖子

2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953
贡献
74216
金钱
9258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6-11 21: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原上草 于 2018-6-11 22:32 编辑

细读论文,受益匪浅,大中华诗词论坛至此传承古典诗词、写作与点评有了睿智的发展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1

主题

7万

帖子

2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953
贡献
74216
金钱
9258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6-11 22: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原上草 于 2018-6-11 22:10 编辑

"怎样欣赏诗,力求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动机和作品中意象的含义,这是一个比较难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1

主题

7万

帖子

2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953
贡献
74216
金钱
9258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6-11 22: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用近百年才出现的语法来解读诗歌。我一直不太赞成这样的做法。事实上,语法没有错,而用语法去衡量、解读诗,却是解不通的,盖诗有诗语,词有词语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1

主题

7万

帖子

2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953
贡献
74216
金钱
9258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6-11 22: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原上草 于 2018-6-11 23:12 编辑

“过分的强调科学的作用,而忽略了诗歌创作中悖于常理常识,而又奇妙无比的现象,无理而妙。”
诗词具有比喻、象征、衬托、夸张、联想等等修辞手法,是表达情感的艺术范畴与自然科学的严谨性质不能相提并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1

主题

7万

帖子

2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953
贡献
74216
金钱
9258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6-11 22: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亲自从事创作实践才更精于鉴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1

主题

7万

帖子

2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953
贡献
74216
金钱
9258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6-11 22: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诗评诗,没有一定的、高质量的创作和实践是会遭人轻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1

主题

7万

帖子

2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953
贡献
74216
金钱
9258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6-11 22: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个读者,如果不能越过用事这个障碍,就无法正确的去理解诗意,读了之后一片茫然,毫无所得。这是用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1

主题

7万

帖子

2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953
贡献
74216
金钱
9258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6-11 22: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首好的诗,首先要有“感发”,能感发自己,感发别人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1

主题

7万

帖子

2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953
贡献
74216
金钱
9258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6-11 22: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困在杜诗的作法、句法、对法、字法上出不来,以为这样就是学杜,而没有像陈与义那样,看到杜诗中对于国破家亡的那种沉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1

主题

7万

帖子

2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953
贡献
74216
金钱
9258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6-11 22: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原上草 于 2018-6-11 23:14 编辑

情系古典诗词的研究与传承,感发自己更感发读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0

主题

3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656
贡献
33430
金钱
41559

元老功臣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8-6-13 22: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结构严谨、立论精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0

主题

3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656
贡献
33430
金钱
41559

元老功臣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8-6-13 23: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逸人认为:能让人记住的就是好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0

主题

3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656
贡献
33430
金钱
41559

元老功臣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8-6-13 23: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叶枕边香”,叶先生学生的作品,她觉得这诗不好。首先,叶先生认为红叶是不香的,其次,红叶是生长在野外的,怎么会在枕边呢?叶先生据此说这诗失真,因此是不好的。杜甫的诗好,是因为真。
    其实,我觉得叶先生对这句诗的判断是错误的。红叶香不香,答案是肯定的,从物理上来说,它不香,但写进诗中,作者赋予了它的香,这正如竹香、柳香、雪香、云香、雨香、樱桃香、鱼香等等,这些都不香,在人的生理嗅觉上根本不存在香的可能,但前此的诸多诗人们就是赋予它们以香的感觉。既然红叶是香的,那么这种香味也是一直伴着诗人到枕边、梦中的,看,多好的诗。而要以真实的标准来衡量诗的好坏,那么,这句就真如叶先生所说一样,是坏诗了。
逸人与先生一致。红叶既然可以代表爱情和激情岁月。延伸义就不会没有味道。所以叶先生是错误的。

点评

谢谢先生,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14 06: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4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40
贡献
33031
金钱
53134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6-14 06: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楚天逸人 发表于 2018-6-13 23:12
“红叶枕边香”,叶先生学生的作品,她觉得这诗不好。首先,叶先生认为红叶是不香的,其次,红叶是生长在野 ...

谢谢先生,问好。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18 08: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