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人冯振《诗词杂话》
(一) 七律有用古人成句者,元遗山最多此体,而一联俱用成句者则亦有之。如《淮右》云: 淮右城池几处存,宋州新事不堪论。 辅车漫欲通吴会,突骑谁当捣蓟门。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空余韩偓伤时语,留与累臣一断魂。 腹联全用韩致尧语,却于第七句标明之。又阮忠彦《追挽陈岑楼》云: 平生恨不识岑楼,一读遗篇一点头。 蓑笠五湖荣佩印,桑麻数亩胜封侯。 世间此语谁能道,万古斯文去已休。 欲酹骚魂何处是,烟波万顷使人愁。 颈联亦即岑楼诗句也。 五律亦有用此法者。王渔洋《读费密诗》云: 成都跛道士,万里下峨嵋。 虎口身当拔,蚕丛句有神。 大江流汉水,孤艇接残春。 十字须千古,何为失此人? “大江”一联,即密《朝天峡》诗也。 余亦有只用一句成语而随即点明者。如元遗山《过三乡望女儿村追怀溪南诗老辛敬之二首》之一云: 万山青绕一川斜,好句真堪字字夸。 弃掷泥涂岂天意,折除时命是才华。 百钱卜肆成都市,万古诗坛子美家。 欲就溪南问遗事,不禁衰满落烟霞。 首句即敬之《三乡光武庙》诗也。余尝有《将作陕西之行,浩然赋此》云: 石作莲花云作台,清辞久服谪负才。 思登华岳三峰顶,一望黄河万里来。 陇右诗雄堪壮魄,长安米贵欲衔杯。 帝王都邑秦中地,吊古还能认劫灰。 首句亦即太白诗也。 又王渔洋《送宋牧仲贡外榷赣州四首》之末首云: 赣右三百里,寒江尺五流。 帆樯来岛客,风物遍炎州。 试访端明迹,应怀清献游。 山川供啸咏,莫似贾胡留。 首两句亦东坡句,但并不点明,令读者不知为古人成句,终欠善耳。至东坡《夜值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云: 玉堂清冷不成眠,伴值难呼孟浩然。 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愁侵砚滴初含冻,喜入灯花欲斗妍。 寄语君家小儿子,他时此句一时编。 又《少年时尝过一村院,见壁上有诗云:“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不知何人诗也。宿黄州禅智寺,寺僧皆不在,夜半雨作,偶记此诗,故作一绝》云: 佛灯渐暗饥鼠出,山雨忽来修竹鸣。 知是何人旧诗句,已应知我此时情。 读者几疑“愁侵”一联即李端叔诗句,“佛灯”一联即寺壁诗句,因其下俱有点明之语也。虽东坡为之,要不可为法。 (二) 七绝亦有用此法者。如元遗山《论诗绝句》云: 有情芍药无情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首二句则秦少游诗也。余尝反其意为一绝云: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识得温柔本诗教,何妨时作女郎诗。 又王渔洋《题徐骑省集后》云: 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新霜鬓上加。 拥鼻微吟一惆怅,残年风景又天涯。 又《论诗绝句》云: 澹云微雨小姑祠,菊秀兰衰八月时。 记得朝鲜使臣语,果然东国解声诗。 又一首云: 溪水碧于前渡日,桃花红似去年时。 江南肠断何人会,只有崔郎七字诗。 又《悼亡诗》云: 宦情薄似秋蝉翼,愁思多于春茧丝。 此味年来谁领略,梦残酒渴五更时。 “寂寥”二句即徐骑省诗,“澹云”二句即朝鲜使臣金尚宪诗,“溪水”二句即太仓崔华诗,“宦情”二句即陆放翁诗也。 又有只用作第一句者。如宋湘《大冶县有西塞山,上有招仙馆,盖谓元真子隐此且自为仙去也,余过之戏题其壁》云: 桃花流水鳜鱼肥,绝唱人争地是非。 若果樵青夫妇在,此间合作钓徒归。 首句即元真子诗也。又《春暮偶感》云: 树在人家借绿看,前年赁得屋三间。 生涯略似王夫子,只笑年年借不还。 首句下有作者自注云:“王梦楼先生《题临安斋壁》句。” 又有用作末句者。元遗山《论诗绝句》云: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 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出门”句则山谷诗也。又云: 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 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 “岸夹”句则太白诗也。又云: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可怜”句则荆公诗也。又王渔洋《冬日读唐宋元金诸家诗,偶有所感,各题一首于卷后,凡七首》之一云: 汉庭老吏果无惭,揭后杨前总未堪。 爱咏新诗当招隐,青山一发是江南。 “青山”句即虞伯生诗也。又《渡涪江》云: 涪江江水抱山流,不见唐家帝子楼。 记取江东诗句好,澹烟乔木是绵州。 “澹烟”句即罗昭谏诗也。又《为尤展成悼亡》云: 三年明月鉴虚帷,哪更吟君惆怅诗。 不分阿灰肠断句,黄昏微雨画帘垂。 “黄昏”句即阿灰词也。又《题小长芦图为竹坨作》云: 一蓑一笠日相随,不似官人似钓师。 七字爱吟杨处士,乱堆渔舍晚晴时。 “乱堆”句则杨朴《咏蓑衣》诗也。又陈学洙《悼亡》云: 纱窗曾弄管斑斑,剩粉残脂次第删。 略记红笺留片语,一钩新月照愁颜。 其自注云:“内子幼好吟咏,继以非妇事尽毁之。顷检废簏,于纸尾得此句,为之一恸。”“一钩”句即其夫人遗诗也。 亦有用作第三句者。渔洋《论诗绝句》云: 接迹风人明月篇,何郎妙语本从天。 王杨卢骆当时体,莫逐刀圭误后贤。 “王杨”句则工部诗也。 (三) 体物语有极乏兴趣者,如晚唐人诗云: 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 又如王荆公诗云: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又云: 风泉隔屋撞哀玉,竹月缘阶贴碎金。 苏东坡诗云: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亦复不佳,论其句法,本从杜工部“林花着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脱胎,然何止上下床之别。苏子美诗云: 石势向人森剑戟,滩光和月泻琼瑰。 王元之诗云: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黄山谷诗云: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又云: 晓日成霞张锦绮,青林多露辍珠缨。 又云: 寒花篱脚飘金钿,新月天涯扶玉篦。 陆放翁诗云: 渡口远山颦翠黛,天边新月挂琼钩。 又云: 拿云碧树瘦蛟立,绕郭江流清镜空。 又云: 络石菖蒲蒙绿发,缠松薜荔长苍鳞。 句法亦复相似。余尝有句云: 绝壁拿空森虎豹,沧江盘地走蛟螭。 不意与子美暗合。 然此皆先说实事而后比拟,亦有先比拟而后说实事者。如白香山诗云: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又云: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又云: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林君复诗云: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黄山谷诗云: 飞雪堆盘鲙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 楼钥诗云: 黄云满坞沙田稻,白雪漫山荠菜花。 此类皆是。其源盖出于“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特香山“古木”“平沙”之句更饶新意,以晴天本无雨、夏夜本无霜也。至韩退之诗云: 旗穿晓日云霞杂,山倚秋空剑戟明。 则世俗谓之舞凤回鸾格。以“旗”与“剑戟”为实,“云霞”与“山”为比,句法故为错综也。 (四) 元吴莱《题赵大年林塘秋晚图》云: 老景青黄笔底收,晴凫冷雁共汀洲。 王孙画学空花竹,不到铜驼陌上秋。 明虞堪《题赵松雪画》云: 王孙今代玉堂仙,自画苕溪似辋川。 如此青山红树底,可无十亩种瓜田。 二诗颇相似,皆言外有讽刺意。惟虞诗“今”字或是“当”字之误。 (五) 边贡《重赠吴国宾》云: 汉江明月照归人,万里秋风一叶身。 休把客衣轻浣洗,此中犹有帝京尘。 李荫《浆洗房》云: 宫娥白首出宫门,却入闲房亦是恩。 欲浣故衣还袖手,为怜中有御香存。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云: 亦曾橐笔侍銮坡,午夜天风伴玉珂。 欲浣春衣仍护惜,乾清门外露痕多。 又董以宁《闺怨》云: 流苏空系合欢床,夫婿长征妾断肠。 留得当时离别泪,经年不忍浣衣裳。 四诗作法相似,而边、李、龚三诗尤美,则龚即脱胎于边、李也。 (六) 陆放翁《闻雁》云: 过尽寒梅把酒稀,熏笼香冷换春衣。 秦关汉苑无消息,又在江南送雁归。 又《闻新雁有感》云: 新雁南来片影孤,冷云深处宿菰芦。 不知湘水巴陵路,曾记渔阳上谷无? 二诗托兴相似,皆感慨中原之不复也。前首之秦关汉苑,犹后首之渔阳上谷;前首之江南,犹后首之湘水巴陵意。特前首末二句由北说到南,后首末二句由南说到北耳。 宋芷湾(湘)《咏荆轲》云: 风萧萧兮易水寒,荆卿男子有心肝。 酒行可起直须起,不唱一声行路难。 郑子尹(珍)《留别樾峰》云: 半月相从榕树阴,苦将秋雨挽离襟。 男儿欲去直须去,哪复愁干愁滑心。 二诗末两句机杼相仿。 (七) 古诗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陶诗云:“世短意常多。”此合两句为一句者也。 沈约诗云:“梦中不识路。”张仲素诗云:“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此分一句为二句者也。 《文心雕龙·熔裁篇》云:“引而伸之,则两句敷为一章;约以贯之,则一章删成两句。思赡者善敷,才核者善删。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字删而意阙,则短乏而非核;辞敷而言重,则芜秽而非赡。”明乎此,或合两句为一句,或分一句为两句,无施而不可矣。 (八) 李清照词云:“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明樊阜词云:“愁来自起推窗看,人比梅花瘦几分。”余尝有《寄内》诗云:“病怯西风帘幕底,不知肥瘦比黄花。”李词“人比黄花瘦”为决定之词;樊诗“人比梅花瘦几分”虽决定其为瘦,而瘦之分量尚未定;余诗则并肥瘦都不可知。此又同中有异者也。 (九) 宋郑文宝《阙题》云: 亭亭画舸系寒潭,直待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又方岳《清明日舟次吴门》云: 蓬窗恰受夕阳明,杨柳梨花半月程。 老去不知寒食近,一篙烟水载春行。 又僧昙莹《姚江》云: 沙尾鳞鳞水退潮,柳行出没见渔樵。 客舟自载钟声去,日落残僧立寺桥。 明陆娟《代父送人还新安》云: 津亭杨柳碧毵毵,人立东风酒半酣。 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到江南。 又王素娥《渡钱塘喜晴》云: 风微月落早潮平,江国新晴喜不胜。 试看小舟轻似叶,载将山色过西陵。 五诗机杼相似,离恨、春、钟声、春色、山色,俱不可言“载”,却偏偏言“载”。 李清照词云:“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亦不可言“载”,而也言“载”,铸词亦同。苏东坡有词云:“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此词亦传为贺方回作)则显出于郑;然郑诗亦传为张耒作,则又在老坡后矣。 (一0) 汤显祖《七夕醉答君东》云: 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捏檀痕教小伶。 华淑堤《听苏姬楼上理曲》云: 高楼银烛夜欢残,一曲琵琶月下弹。 拍遍闲声人莫会,自将红袖障春寒。 (一一) 李后主词云:“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秦少游词云:“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莫少虚词云:“愁同芳草两萋萋。”用意俱相似。 (一二) 欧阳公《别滁》诗云: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只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黄山谷《夜发分宁寄杜涧叟》云: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山谷尝言:“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规摹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山谷此诗,不特第三句与欧阳公只易一字,即第四句亦有意规模之。盖人本有情,临别伤怀,应不能醉。弦管无情,无论会离,总应如一。风月亦然。乃人却偏能酣醉如常。弦管风月,却偏作离声,偏替人愁。此有情说得无情,无情说得有情。以见哀乐过人,似淡而深。故黄诗即夺胎于欧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