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21|回复: 1

明镜非台词讲义(七)填词技法漫谈(一)

[复制链接]

156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2695
贡献
12454
金钱
19956

中坚诗友勋章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4-12-2 21: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明镜非台 于 2014-12-2 21:40 编辑

填词技法漫谈(一)

某日小顾问我,说填多丽需要什么技法,我说这是个比较大的问题,一时难以回答,从今天开始我们陆续给大家介绍一些所谓的技法,以提高大家的创作技巧。

1、有我与无我
咱们在前几期课程的时候说到过元素与构境的问题,现在来说说构境的相关问题。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开篇就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同时,他又提到,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什么是有我,什么又是无我,他各用了两个例子表明,
有我: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无我: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从以上四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有我,是将元素赋予人格化,从自己的角度,将其理想化,感情化,并将自身的感情融入元素之中,形成自身和元素之间的互动,以他的话说,叫“造境”。而无我之境,是将自身与元素剥离开,从第三者的角度“客观”地描写元素,并无附加个人主观意识在内。前者是理想化,后者是写实化,以他的话说叫“写境”。因此,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
而在实际运用中,有我之境,多用于情事、思人、悲情、豪壮等情绪描摹,无我之境多用于描景、咏物、咏史等描写。有我之境,作者多于第一人称角度,无我之境,作者多于第三人称角度。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分辨。
咱们来看八叉和三变的两首作品,就更能直观地了解这两种方式的不同。

八叉的《更漏子》
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山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在这里,作者化身为以为闺妇,从自己的角度,写描妆,写情感,看香、蜡,感枕、衾,听更漏。所有元素,都被作者通过自身的感受赋予了一定的特性,而且这些特性与作者的感受形成了相关性,并起到了互为烘托的效果。

然后再看三变的《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瓛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一篇,作者绝大多数的情况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钱塘美景进行多方位的描写,在这里,即使是饱含激情的描摹,还是相对夸张的笔调,都是不沾有自己“主观”意象和引导性的,但不能说作者不用情,而这种情是体现在一种对钱塘美景的热爱,对壮伟声情的留恋上的。
当然,有我与无我的运用,也不是绝对的,有些时候,亦可以穿插使用。

比如之前我们说过的稼轩作品《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里便是既包含了有我之境,以有无我之境,两者穿插交融,实不可分之。
因此,具体怎么灵活运用,还看作者的笔法和作品的需要而定。
也因此,王国维说: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2、渲染与烘托
这两个,是源自于国画技法中的词,被移植到诗词中去了。
烘托,在国画中是用墨水或淡彩,在外围层层铺垫,以体现所描绘的中心,所谓“烘云托月”就是这个意思。
而诗词中,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描写,制造气氛,然后再托出主题的方式。
国画中,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进行描绘的一种笔法。
诗词中,渲染,是指进行重点地,多方位地对一件事物或感情进行描写。
渲染和烘托,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渲染是正面,烘托是侧面;渲染就本物,烘托不着本物。
但在诗词表现中这两个技法有时分,有时合。

比如,周邦彦的《少年游》上阕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这里,作者描写了并州的刀,吴地的盐,温暖的帐幕,缭绕的烟雾。但是笔走偏锋的写法,作者真正的目的,却不是去写刀,写盐,而是通过这种景象和元素,去烘托出一种上层社会的典型环境和温馨的气氛,这种环境是为后文的冶游、对话和事件作铺垫的,这便是所谓的烘云托月。

然而,周邦彦的另一首词《忆旧游》上阕,所采取的手法就完全不同。
记愁横浅黛,泪洗红铅,门掩秋宵。坠叶惊离思,听寒螀夜泣,乱雨萧萧。凤钗半脱云鬓,窗影烛花摇。渐暗竹敲凉,疏萤照晓,两地魂销。

开篇,作者用“愁横浅黛,泪洗红铅,门掩秋宵”,通过对人的眉黛,妆铅,以及两人隔着虚掩的门,默默相对的场景,着力描写临行前的情人话别。包括后文的“凤钗半脱云鬓,窗影烛花摇”,鬓边的凤钗已经半脱了,临行前情人相对抱泣之景可见,仍旧是对同一主题的描写。而在这篇里,作者就是充分地运用了渲染的技法,从多方位,多角度地对离绪浓墨重彩地勾描,以表现其冲击力,由此,人曾评述,周邦彦的笔法“丰腴华艳”,便体现在这里,与姜白石的“瘦劲凝练”互为相反。姜白石的作品我们下文也会有讲到。

3、渲染与白描
前面我们讲了渲染,与之相对的白描也便不得不说一说。
白描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原意是以简单的线条来勾画人或物的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
而诗词中,是说用朴素简练的语言来勾画形象,而不重烘托或渲染。

我们上文举例周邦彦的《少年游》下阕便是这种方式: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在上阕对环境进行了烘托之后,下阕通过对对话的描写作者直言其事,被后人誉之为“丽极而清,清极而婉”。这种纯以清丽的语言进行白描的手法,读来浅显清新而又含蓄、典雅。

另外,在前几节课我们讲过的,韦庄的《思帝乡》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这首词,也是典型的白描手法,全词不着点滴色彩,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不矫情”,对任何场景和心理,均直陈其事,直抒其意。

同时,上一节我们在讲情绪转折时讲到的唐无名氏的《生查子》咏醉公子词:
门外狗儿吠,知是萧郎至。划襪下香阶,冤家今夜醉。
扶得入罗帏,不肯脱罗衣。醉则从他醉,还胜独睡时。

也是属于白描手法。

4、有声与无声
古人在写作中,经常会通过声音或话语的描摹,来体现情绪和感情,我们称之为有声之境,有声之境的描摹,会显得很直观,通过作者对大自然声音的描写能体现及烘托出作者的心境。而作者或主人公口中的一字半语,亦给人以回味。
而另一种为无声之境,从表现力上,没有前者来得直观,但在特定的环境和语境下,却能给人以更强的冲击力,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咱们就这两种手法予以比较分析。
有声之境,无非自然之声和人语之声。

咱们先来看李清照《声声慢》的下阕: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这一阙中,易安通过黄花的凋零堆积,来表现此时的场景的萧索,通过眼前所观,体现出“独自怎生得黑”的孤寂情绪,然后,再用耳朵所听到的声音,细雨打在梧桐上,“到黄昏,点点滴滴”,到黄昏,说的时间的长,点点滴滴,除了说淅淅沥沥的雨声,同时也暗喻自己的点滴心境。在这种声音和孤寂情绪的笼罩下,一直延迟到了黄昏,最后点睛一笔,突出了“愁”字。此为以声托情之法。

再来看辛弃疾的《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篇作者以少年时与而今时两个场景作对比,所采元素非常简单,但却情真意切。特别是结句,没识愁滋味的时候整天强说愁,但识得愁的时候,却淡淡的“却道天凉好个秋”,用这样一句非常口语化的句子,表现了作者心中有愁,却无从说起,欲诉难言的情绪,似是“欲说还休”,但却终究是说了,虽是说了,说的却不是愁,说的虽不是愁,但让人真正感受到的,却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在这样一个反复纠缠中,本作的意境全出,这便是以声点睛之法。
上文我们举了例子来说有声,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无声的魅力。

姜白石有一首《解连环》如下:
玉鞭重倚。却沈吟未上,又萦离思。为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柳怯云松,更何必、十分梳洗。道郎携羽扇,那日隔帘,半面曾记。
西窗夜凉雨霁。叹幽欢未足,何事轻弃。问後约、空指蔷薇,算如此溪山,甚时重至。水驿灯昏,又见在、曲屏近底。念唯有、夜来皓月,照伊自睡。

这首词,是姜夔思念合肥恋人所作,在淮南的那段经历,给白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与合肥女子的相恋,给其终生于词的创作中都留下了抹不去的烙印,他的很大一部分作品,都与这段经历相关。比如《江梅引》“人间离别诣多时”……,又比如《鹧鸪天》“肥水东流无尽期……”等等,都是为怀合肥二女子恋情所写,(也有人说是一个,这个问题下文再说)。、
姜白石的词,用语非常凝练精致,开篇写别情,虽短短数笔,却转折有力,“玉鞭重倚。却沈吟未上”,表现作者的矛盾心情。然后,用大小乔,比合肥恋人姊妹。注意,这里有人说是两人,也有人却说“乔”作“桥”,是隐喻桥,实际是一人。我说后者那叫生拉硬拽,生吞活剥。一个人拿着那“妙筝”,过了大桥过小桥地给作者弹曲送行,以为是卖唱的啊?
根据我的理解,不要说姜夔作为那么个大词人,即使是今人写作,也不会拙劣到明明恋人是一个人,却用江东大小二乔去作比的程度。何况后文还有个自比周郎,前面两个若是“桥”了,周郎何比?
而为什么有些人生拉硬拽的非给说成一个人呢?原因在于为了宣传社会主义体制下一夫一妻制度的优越性,贯彻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指导方针,端正人民的意识形态而作努力,这种以今人之意强奸古人的做法,实在可笑。这里最多也就是个类似于张莺莺和红娘的“若能与你多情小姐共鸳帐,又怎舍得让你叠被铺床”,戏文里都经常在唱,有那么值得批判么?
我们不说这些磨牙事,继续正题。姊妹俩人,为即将离开的姜夔作临行践别的最后一次演奏后,再表现两姊妹因为情郎离开,无心梳洗打扮,“柳怯云松”之态,柳,表体态,云,表发髻,体态纤弱,发髻蓬松,表示姐妹两因情郎的离开而产生的慵懒之态。而到上阕结句,以周郎自比,一个道字,领起女子话语,描写初次见面时,隔着帘子,你羽扇纶巾的面貌虽只见到了半面,却已深深地刻在心里。
到下阕,西窗一句,先描幽欢,(大家应该记得,我上一讲讲过元素的选择和情绪的方向,“西窗剪烛表欢好”,作者这里,蜡烛都没剪,就西窗两字,我们就该知道了),叹字,表现了意犹未尽,却“何事轻弃”,这里实际是个问句。
下面,重点就来了,接着问“后约”,什么时候才能够再见面呢?上面问为什么离开,这里又问什么时候能见面,问了那么多,但作者并没有答,而是用“空指蔷薇”四个字作答。这仅仅是个动作,而这个动作却代表了很深刻的含义。杜牧有诗《赠别》 :“不用镜前空有泪,蔷薇花谢即归来 ”的句子。另外周邦彦的《 氐州第一》也有:“也知人悬望久,蔷薇谢、归来一笑”的句子,因此,在通常意义上,蔷薇谢了,代表着人就要回来了。因此蔷薇谢可以作为归人约定俗成的元素。
而这个时候作者为什么要去指蔷薇,原因却是作者自己心中的茫然,实不知怎么回答恋人的这个问话,因此,前面用了个“空”字,表示自己也是没有把握的,但为了对恋人的安慰,说白了,就是指了也白指。但他只能以这种方式予以安慰,而这里,虽然没有说一句话,但用这个动作,体现了那么复杂的情绪,同时那种掩饰不住的凄惶尽现于这一指之中。这便是“无声胜有声”的妙处。
这里不得不再说个题外话,网上大家还可以见到一个生搬硬套的鉴赏版本,说问,是作者问的,指,是女子指的,把角度完全给反过来解。话说一个自己要离开的人问留守的人说“咱们啥时候还能见面”? 基本逻辑都不通,不知道写这个鉴赏的人有没有脑子,各位注意,不是啥鉴赏都能拿来读的,慎之。
篇幅原因,我们是说技巧,后文的鉴赏就不说了,回头说白石词作的专项时再说。

5、进与退
这个其实不算什么技法,其实源自于一种转折或者跌宕,但在诗词中若用得好,可起奇效。
词的表述,特别是在单一情绪的作品中,为了避免“板结”,有时候会运用一些小处的进退变化,来提升词的灵动感,而创造一种特殊的效果。
这个手法,易安用得非常细腻,下面我们来看她的两首作品。

一首是《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篇是李清照写少女的经典之作,中学课本里都有,老师应该讲过,赏析网上多得是,我们也就不说了。
值得重点提出的,是下阕的处理。少女原本在园中荡秋千,被来人所惊,溜字和走字,写的是“退”,在“退”了之后,表现出不甘心,或者叫好奇,又“倚门回首”,此为进。这种细微之处的进退,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 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春情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这便是进退之妙处。

其实这个场景,李清照并非原创者,唐人韩偓在《秋千》一作中就写过:
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区别在于,韩偓是和笑走,易安是和羞走,韩偓是搓青梅,易安则用青梅挡了一下,但意境便有差别。我个人认为,易安只是将前人的场景进行了演化,在意境中加以提升,弄得更好了而已。
所以韩偓的那首没出名,李清照的却出了名。所以还是那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嚼古人之蜡,未必无建树,袭古人之文,未必炒剩饭。现在在大谈诗词创新的那些人,应当思考一下,是否先能如易安那般,把古人的蜡嚼透,嚼好,有这水平了,创出来的东西,也才有价值,否则底子不稳,即使是勉强去创,弄出来的也是鸡肋。

言归正传,咱们再看李清照的另一首,也是小处见胜,《一剪梅》下阕: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照例赏析咱们还是不作了,说重点。
重点在结句上,这里 ,“眉头”与“心头”相对应 ,“才下”与“却上”成起伏,如果我们把“才下”作为“退”,“却上”便可视为“进”,在这一退一进之间,作者不但语句结构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同时依赖于全篇的铺垫和构境,以这种小处的进退作结,能够起到一种点睛的效果,是我们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68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4527
贡献
16081
金钱
1727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4-12-3 15: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月老师辛苦!昨晚没空,今天来补课
经斧刻,历沙埋,扶冰踏浪展襟怀。何须人悦铮铮骨,且自临波顾影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29 03: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