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中华诗词论坛/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12|回复: 1

谁第一个写作“鸳鸯交颈十字回文体”诗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8-5-14 09: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鸳鸯交颈十字回文体”诗,又叫十言连环回文体、十字回环诗、十字环复回文诗,通常叫十字辘轳体回文诗、“前七后三”七绝诗。是网络最流行的一种诗体。
      结构特点是:一共十个字,符合格律的有两种形式:△○●●●○△⊙●△和▲●○○○●▲○○▲,第一、七、十字必须押韵,方可反复回环。这十个字可画作圆形,第二句的开头四个字和第一句的末尾四个字相合,所以叫“鸳鸯交颈十字回文体”。
      从写作方法上说属于卷帘体本篇回文。这种诗体是回文体与顶真体相结合的一种特殊诗体格式。
      读法是:顺读一至七字为首句,四至尾字为第二句。倒读时十至四字为第三句,七至首字为第四句。
      谁最先写“鸳鸯交颈十字回文体”诗?
      有三种说法。最流行的是清朝的吴絳雪(1651—1674)写的。吴絳雪,永康(今浙江省金华市东南部)人。徐孟华之妻,工诗,年24岁,丈夫去世。康熙甲寅年,耿精忠叛于闽中,伪总兵徐尚朝寇于浙东,至永康宣言曰:以絳雪献者免,邑人谋,欲以絳雪缓和灾难。为邑人安危,她随清兵行至三十里坑,跳崖而死。网上流传她写的《咏四季诗》
莺啼岸柳弄春晴晓月明。
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例 第一首读法
莺啼绿柳弄春情,柳弄春情晓日明。
明日晓情春弄柳,情春弄柳绿啼莺。

      第二种说法是明朝的唐伯虎创制的。他也有《春》、《夏》、《秋》、《冬》的联珠回文诗:
花枝弄影照窗纱映日斜
莲新长水贴青钱数点圆
悠云白雁过南楼半色秋
梅枝几点雪花开春信来
      唐寅(1470—1523)唐寅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二月初四(1470年03月06日),去世于世宗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1524年01月07日),据说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取名为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吴县(今江苏)人。学画于周臣,结交文征明、祝允明等,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称“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他出生在吴絳雪前,因此吴絳雪不可能是首创者。
       第三种说法是明代天河钓叟的“鸳鸯交颈十字回文体”。这种说法多为人所继承。天河钓叟是什么人呢?原来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1507年~1566年)自号天河钓叟。明代蒋一葵《长安客话?皇都杂记》中,录有一组春夏秋冬回文诗,每首十字,署名天河钓叟。据说其中的春诗是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写的,其余则为臣下应和所制。这组春夏秋冬回文诗就是传说是吴絳雪写的那四首诗。看来吴絳雪是抄写的。
      那么到底是唐伯虎首创还是嘉靖皇帝首创?两个人是同时代人,但唐伯虎比嘉靖大37岁,是有名的才子,嘉靖没有首创一种诗体的才能。应该是唐伯虎创作了这种体,嘉靖感到有趣,于是在朝廷上以此为戏,他先写了一首,另外三个臣子各写一首。此事被蒋一葵记在《长安客话?皇都杂记》中,于是被传为天河钓叟的“鸳鸯交颈十字回文体”。
      第四种说法是明代沈琼莲创。
      四景回文七言绝句 特赐女学士莹中沈琼莲著
花枝弄影罩窗纱,影罩窗纱映日斜。
斜日映纱窗罩影,纱窗罩影弄枝花。

莲新长水贴青钱,水贴青钱数点圆。
圆点数钱青贴水,钱青贴水长新莲。

愁云暮雁过南楼,雁过南楼半色秋。
秋色半楼南过雁,楼南过雁暮云愁。

梅枝几点雪花开,点雪花开春信来。
来信春开花雪点,开花雪点几枝梅。
      沈琼莲,字莹中,乌程(今浙江省吴兴)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明代宗朱祐樘时1450年后。明孝宗的宫女。
1487年,朱祐樘继位为孝宗,他因自己少年坎坷,即位后不贪女色,除册立张皇后外,后宫妃嫔无多。他还有一个与其他皇帝不同的地方,选宫女不重相貌而重才学。在他继位不久,沈琼莲应召入掖庭(弘治登极时,沈琼莲差不多四十岁了),孝宗亲自面试,题目为《守宫论》。沈琼莲开篇云:“甚矣!秦之无道也,宫岂必守哉!”(《明诗综》)落笔十分大胆,认为皇帝无道,则宫不可守。孝宗不仅没有指责,反而大加赞赏,授为女学士。她的家乡称之为“女阁老”。那时孝宗有两个“选侍”,一个叫做沈琼莲,另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郑金莲。
      由于沈琼莲资料甚少,下面引用许冰彬写的《“女学士”沈琼莲及其宫词考证》内容:
      《枣林杂俎》,其中《彤管》条内记有“沈琼莲”一条,曰:“弘治间,女学士沈琼莲,字莹中,乌程人,寄兄诗‘竦明星斗夜珊珊,玉貌花容列女官。风递凤凰天乐近,雪残鳷鹊晓楼寒。昭仪引驾临丹扆,尚寝熏衣爇紫檀。肃肃六宫悬象魏,春风殿前想鸣鸾。’”
       《静志居诗话·宫掖》“沈琼莲”一条:沈琼莲,字莹中,乌程人。弘治初,选入掖庭,官女学士。……乌程女子沈莹中初入掖庭,泰陵(即孝宗)试之以守宫论,发题云:“甚矣秦之无道也,宫岂必守哉?”泰陵大悦,擢居第一。给事禁中,受女学士。吴兴人至今呼为女阁老。莹中在大内,暇饲白鹦鹉,教之诵《尚书·无逸篇》,此宜载之管彤者也。
  《国雅品·闺品》:中给事沈氏,按《淑秀集》,沈淑惠,善属文,入宫为给事,孝宗时试守宫论,唯沈文最佳,擢为第一。其《送弟就试》:“朝迎凤辇归青琐,夕捧鸾书入紫微。”又:年来望尔登金籍,同补华虫上衮衣。”较之李唐夹纩裁锁之句,故《雅》《卫》悬绝矣,非直宫阃中语。
  《玉光剑气集·诗话》:秀州沈氏,孝庙时选入宫,能属文,尝试《守宫论》,发端云:“甚矣,秦之无道也,宫岂必守哉!”上喜,擢第一,赠弟溥《试春宫》诗云:“少小辞家侍禁闱,人间天上两依稀。朝迎凤辇趋青锁,夕捧鸾书入紫微。银烛烧残空有梦,玉钗敲断竟无归。年来望汝登玺籍,同补山龙衮上衣。”
  另《胜朝彤史拾遗记》有“沈琼莲”一条,《名媛书纬初编》“泰陵女学士沈琼莲”一条,因为清人所撰,且内容大同小异,故不赘述。
  从这些现有传世的史料来看,沈氏似乎就是明孝宗初年入的宫,此说法传播极广,几成定论。但是再往深里挖掘,却有不同的说法。我查找了一些地方志,在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明崇祯十年刻乌程县志》“宫壶”一条载:沈大姑,名琼莲,小字莹中,父安,兄溥俱孝廉,(知识分子家庭出身)母李昼梦鸳合碧藕花下卧,内觉而姑生。(是否如此断句,存疑),聪慧绝人,经史三四过成诵如对卷,八岁口占协声律。英庙末年置女官,备顾问典宫籍,诏征天下才,吴楚以姑应,时年十三,入为女秀才,试《守宫论》,端云:“甚矣,秦之无道也,宫岂必守哉?”上悦,擢第一。无何,宪庙御极,供奉禁苑,教令白鹦鹉,日诵《无逸》于便殿中,当嫔嫱进御,姑辄伏地不能起,叩首曰:“臣本江南儒家子,侍*较书足以*恩宠,臣何敢*竟得。请*(疑为给字)事中,历官女学士,宫词十首,其一云······”(*为年代久远,脱漏不清字)又,清刻本《乌程县志》此处作“历官女学士,卒于宫中。尝制《宫词》十首,与寄兄送弟诸律,世多传诵。人称为‘沈阁老’,亦称‘沈大姑’
       按此说法,沈氏则不是在明孝宗初年入宫,而是明英宗末年。并且还在宪宗朝受到了皇帝的性骚扰(朱见深这个好色胖子!)而另外几条记载可以应征此说法:
  其一,史载,天顺三年,英宗确实从浙江,福建,江西一带选拔过女官入宫。
  其二,《崇祯十年刻湖广县志》卷十载沈溥领成化庚子科府学中举。又关于沈溥,《嘉靖湖州府志》载:沈溥,字洪济,乌程人,力学*行,所交尽海内名流,为诗文不事剽袭,而性致洒然,所著有《苹州集》,《霅川渊源录》,以乡举授苏州府通判。
  在这些资料中,顾起纶是嘉靖年间人,谈迁,张仪,朱彝尊,査继佐则是明清之交的人。到底何种说法更为可靠,在找到更多的史料之前(估计是找不到了),我们只能靠推测。
  其一,沈氏现存宫词共12首,包括七绝十首,七律二首,一首赠兄,叙说宫内情形,一首赠弟,勉其努力功名。但是《县志》称沈溥是她的哥哥,而《玉光剑气集》则称是其弟,即这两首诗是否是送给同一人的。如果沈溥在成化十六年中举的记载无误,而沈氏是天顺三年十三岁时入宫,那么成化十六年她已经33岁,他的哥哥至少34岁。这就又包含两种情况:1,这首诗早在他的哥哥中举前便写了,那时沈溥只是秀才。2,这首诗写于他哥哥中举后,是沈氏进一步希望他能在会试中取得成绩(但事实上沈溥最终没有中进士)。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如果沈氏在沈溥之外还有一个弟弟(这也是有可能的,清刻县志即称为“寄兄送弟”),那么这首诗便是勉励他能中乡试,但是这个弟弟没有中,因为我们现在找不到他的任何资料。
  其二,沈氏自己诗中的线索也很暧昧。“明朝天后长生诞”一语,宪宗和孝宗朝都有太后。“专把书经教小王”,宪宗朝和孝宗朝都有小王(这个小王也可能指公主)。“另一诗“海东青放渡辽烟,天上群鹅得自专。敕谕鹰房高索价,圣王廿载绝游畋。”据《殊域周咨录》载,朝鲜确实在成化初年给宪宗进贡过白鹊,海东青。但是东西还没在皇帝手里捂热,宪宗就被那些能从一滴水里看出太平洋,一粒沙里看出塔克拉玛干,且本着要把皇帝当成亲生儿子教育的言官给骂了,说是:“今朝鲜国内三贡禽鸟,虽小国效顺,然不应将此玩物频数来献,其意盖谓朝廷所尚者珍禽奇兽,故博取频贡,希求厚赏。(说得真好!棒子的本质给揭露的淋漓尽致)况以禽兽微物,奔驰千里之远,亦劳民动众,彼此烦扰。若不却去其贡,非惟彼国不知诏书禁止之意,抑且窥见朝廷嗜欲,轻探厚取,久则将起侮玩,殊非王者抚驭外夷之体。”云云。而弘治四年,言官不许皇帝收人家的狮子和鹦鹉,又说:“臣观撒马儿罕所进狮子,乃夷狄之野兽。非中国之所宜蓄,留之于内,既非殿廷之美观;置之于外,亦非军伍之可用。(这句太找乐了)且不免以彼无用之物,易此有用之财。倘或非真,岂不受远人之欺,贻天下之笑。且启蛮夷窥伺之心,以为中国好尚之所在!臣等切为朝廷惜之也!尝闻圣帝明王不宝远物,故周武王时西旅贡獒,召公致戒;汉文帝时千里马献,下诏却之。载之经史而传美万世。成化初年,宪宗皇帝亦尝降谕朝鲜,罢献白鹊、海东青。皇上践祚,首颁明诏,禁止各处镇守等官进贡,以杜骚扰之弊。” 两条参照,暗合沈氏诗中之意。但这应该是她在弘治朝为前朝皇帝颂圣之作,因为“廿载”之语都已经出来了,至于究竟是她此时是个经历三朝的老太太,还是甫入宫的小姑娘,我们还是不得而知。
       其三,由于明代有女官放归制度,女官在服役五六年后,可以回家。而沈氏诗中所谓“人间天上两依稀”“玉钗敲断未成归”等语看,清刻县志中说她“卒于宫中”的可靠性还是有的。至于为何如此,或许是她虽然想家,但是怀抱着当一辈子公务员的觉悟,不愿回去;或许是由于某种原因,她无法回去(最有可能的就是她成了皇帝的小蜜)。而沈家族谱说弘治11年沈琼莲曾出宫一次为沈万三迁葬,若按天顺三年的说法,则此时她51岁,而他爹也至少是70多岁的人了,这种可能不是没有,但是想起来情境比较汗。若是按弘治年的说法,她此时大约24岁,也是有可能的。
  综上所述,还是一团模糊,郁闷。。。。。
  至于她的父亲沈安(按《县志》称沈安,族谱及清人所编《名媛书纬初编》称沈廷礼),由于此人实在没有作出过什么事迹,我实在是查不到他的一星半点消息,看来这人只能靠养了个好闺女成名了。
  不过虽说沈爸爸汲汲无名,但沈妹妹有个极有来头的祖先,就是沈秀。据《沈氏族谱载》: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沈万三其五世孙沈廷礼(又名沈安),率子沈溥及女沈琼莲将沈万三遗骨从福泉山迁葬江苏长州周庄银子滨,名水底墓。其时沈琼莲近50岁。
       以上就是我所能找到的关于这位才女兼美女(她自己说的)的所有记录。我对她感兴趣,并且想为此人立传,是因为被她仅存的那句《守宫论》shock到了,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子,到底是怀有怎样的思想,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社会中,能够发出“君有道则宫守,君无道则宫不必守”(政府的作为合理则人民奉其为合法政府,政府作为不合理则人民不必奉其为执政者)这样的言论。作为一个卑微的小人物兼弱女子,她究竟以何获得了当时和后世的敬重。小人物的泪于笑,和那个时代到底有怎样的关系。而我的入手点仅能通过她现存的12首诗和上述这些吉光片羽。
      结论:孝宗时,有著名女官沈琼莲(大约1450年左右出生),因工于诗文而被皇帝称为“女学士”。唐寅(1470—1523)。嘉靖皇帝朱厚熜(1507年~1566年)。三人中沈琼莲最大,比唐寅将近大20岁。我认为沈琼莲首创此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香港铜锣湾集团|大中华购物中心联盟|(香港)大中华诗词论坛/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3-29 12: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