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8-5-9 10:54 编辑
第一号人物 张打油
现在,人们习惯把通俗粗浅的诗叫做“打油诗”,有的作者自谦,也把自己有诗称作“打油诗”。为什么把这种诗称作“打油诗”,它是怎么来的呢? 打油诗以其始作俑者张打油而得名。 原来,“打油”是一个人的名字。相传此人姓张,是我国唐代南阳的一个读书人。他不仅很会吟诗赋词,而且特别喜欢民间文艺。平时跟民间歌手交往甚密,因而收集了相当丰富的俚语俚曲,并运用到自己的诗词创作中去,写出了不少内容通俗浅显、风趣形象的诗歌。这些诗歌虽然得不到当时所谓的“正统”文人们的赏识,但颇受平民百姓的喜欢和赏识。 有一年冬天,张打油出游经过某县参政大人的阔宅,一时兴起便入内闲游。不料天色骤变,下起大雪,他急忙奔进屋内。张打油被窗外的奇妙雪景所吸引,不由诗兴大发,便提笔蘸墨在墙上写下《雪诗》一首: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或说,大雪天,张打油在当差的公堂墙上写了一首诗: 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 使锹的使锹。 写罢诗,便掷笔而去。参政办完公事回宅发现张打油的诗,勃然大怒,便派人把他抓来,问他为什么乱画。张打油答道:“想我张打油,只会吟诗作文,不会胡写乱画。” 参政听后,便以南阳城被叛军所困,守将请求朝廷派兵解围为题,叫张打油作诗。张打油听后稍一思索,便朗声念道:“天兵百万下南阳”,参政一听,觉得跟墙上题诗的风格完全两样,就说道:“哈哈,看来这墙上的诗一定不是你写的!”可是他听张打油念完下面的几句,就禁不住大笑起来。原来张打油的全诗是: 天兵百万下南阳,也无救兵也无粮。 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参政被逗乐了,说:“我全明白了。我也不追究,放了你吧!” 有此波折,张打油之名便流传开了。久而久之,后人便把内容浅显明了,字句诙谐风趣,形象鲜明生动的诗称作“打油诗” ,又叫“打狗诗”。 另据明李开先《词谑》二载,张打油似又是元代人,《词谑》载:“《中原音韵·作词十法》,造语不可作张打油语,士大夫不知所谓,多有问予者。乃汴之行省掾一参知政事,厅后作一粉壁。雪中陞厅,见有题诗壁上者: 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 使锹的使锹。 参政大怒曰:‘何人大胆,敢污吾壁?’左右以张打油对。簇拥至前,答以:‘某虽不才,素颇知诗,岂至如此乱道?如不信,试别命一题如何?’时南阳被围,请禁兵出救,即以为题。打油应声曰:‘天兵百万下南阳’,参政曰:‘有气概!壁上定非汝作。’急令成下三句,云:‘也无援捄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爷的哭爷,哭娘的哭娘。’依然前作腔范。参政大笑而舍之。以是远迩闻名;诗词但涉鄙俗者,谓之‘张打油语’,用以垂戒。” 从现存的张打油的诗来看,打油诗一扫诗歌的典雅正经,而代之于诙谐怪奇。形式上也是故意从诗歌正体上滑下来,故意走偏锋,以俗与怪而达到艺术上的某种目的,所以士大夫虽轻视它,一边又故意模仿它,这就使打油诗形成一种历久不衰的诗体。 黄国彬教授说: 这中国第一首打油诗并不“打油”。它描写雪景有多种角度。一般诗人面对白茫茫的一片,大都会着重描写雪之美、雪之白、雪之宁谧,设法表现眼前景物的“诗意”;这种写法可称之为诗人彩笔的中锋。但中锋之外又有偏锋。偏锋的写法是把眼前的景物漫画化、卡通化,用嘻笑怒骂、风趣诙谐的笔触写严肃的题材。张打油写雪诗,用的就是偏锋。首句写大雪中的江,不走谢朓‘澄江静如练”一路,而用俚语“笼统”一词写江面的模糊。一开始给全诗定一诙谐的调子。到了第二句,作者撇开有“诗意”的景物不写,偏写没有“诗意”的井。井有许多东西可写;作者甚么都不写,偏写大煞风景的“黑窟窿”,以加强首句的滑稽效果。这时,“黑”字开始撞击读者的视觉;俚俗的“窟窿”押首句的迭韵“笼统”,更使读者忍俊不禁。作者点中了读者的“笑腰穴”后,马上将镜头移向煞风景的动物----狗(第三句)。黄狗的“黄”,白雪的“白”,黑窟窿的“黑”,相互对比,产生了突出的视觉效果;黄狗身上变白的过程,则用卡通手法把下雪的情景表现了出来。最后一句,借白狗身上的变化写雪飘,和第三句一样巧妙机智。“肿”字极尽俚俗、滑稽之能事,和“统”、“窿”押韵,猝然攻人于不备,把韵脚的滑稽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真是诙谐百出,令人叫绝。 黄教授还认为,这首诗无论是取材还是用韵,都异乎寻常。“上”字、“狗”字、“身”字的重复,“白”字的顶真,使作品的结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短短四句,绘成一幅诙谐可喜的雪景。看来,张打油的戏作雪诗真是一首无上妙品哦。
. 第二号人物 胡钉铰
与张打油齐名的还有个叫“胡钉铰”的。 胡钉铰,本名胡令能,生卒不详,唐贞元、元和时期人。隐居圃田(今河南中牟县)。家贫,少为负局锼钉之业(修补锅碗盆缸的手工业者),人称“胡钉铰”。因居列子之乡,故常祭祀列子,又受禅学影响。他的生平事迹以及诗作最早见于唐范摅的《云溪友议》卷下《祝坟应》: 列子终于郑,今墓在郊薮。谓贤者之迹,而或禁其樵采焉。里有胡生者,性落拓,家贫。少为洗镜锼钉之业,倏遇甘菓、名茶、美醖,辄祭于列御寇之祠垅,以求聪慧,而思学道。历稔,忽梦一人,刀画其腹开,以一卷之书,置于心腑。及睡觉,而吟咏之意,皆绮美之词,所得不由于师友也。既成卷轴,尚不弃于猥贱之事,真隐者之风也,远近号为“胡钉铰”,太守名流,皆仰瞩之,而门多长者。或有遗赂,必见拒也;或持茶酒而来,则忻然接奉。其文略记数篇,资其异论耳。《喜圃田韩少府见访》一首: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争入芦花深处藏。 (这是一首写迎接访者时心情的七绝,诗通俗易懂,生活气息很浓。) 又《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曰: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江际小儿垂钓》曰: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恐畏鱼惊不应人。 (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路人向他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描写活灵活现。) 北宋孙光宪《北梦琐言》最早收录了胡钉铰的诗。 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与《全唐诗》(见十一函三册,收诗四首)有他的简要介绍:“胡令能,莆田隐者。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 除上面几首外,《全唐诗》另收一诗是《王昭君》: 胡风似剑锼人骨,汉月如钩钓胃肠。 魂梦不知身在路,夜来犹自到昭阳。 据清王士祯的《池北偶谈》云: 列子墓在郑里,有胡生,家贫,少为磨镜镀钉之业,遇名茶美酝,辄祭。忽梦一人,刀划其腹,纳以一卷书;既觉,遂工吟咏,号“胡钉铰”。《池北偶谈》卷十七《胡钉铰诗派》说:“《茶谱》记胡生以钉铰为业,居近白蘋洲,旁有古冢,每茶饮,必酹之。忽梦一人曰:‘吾姓柳,感子茗惠,教子为诗。’后遂名胡钉铰诗。若然,则钉铰诗派,乃本柳文畅耶?”。 胡令能是唐贞元、元和间人,一说是福建莆田人,或云中州圃田,即河南中牟县人。但宋代钱易《南部新书》却说他“居霅溪(浙江吴兴县)而近白蘋洲”。他以“负局”(磨镜)、锼(雕刻)、钉(钉补器具)等手工业为生。虽能诗,仍以贱业为生,是“市隐”一类人物。他早年慕道,所以常以茗茶祭祀列子;后又向禅,所以禅宗文献中有“胡钉铰悟道因缘”的记载,《古尊宿语录》卷四十七载有胡钉铰往参镇州(今河北正定)宝寿沼禅师之事: 寿问:“胡钉铰莫便是否?”铰云:“不敢。”寿云:“还钉得虚空么?”铰云:“请打破虚空来。”寿便打云:“他后有多口阿师与你点破在!”胡钉铰后举似赵州,州云:“你因什么被他打?”铰云:“不知过在什么处。”州云:“只这一缝,尚不奈何,更教打破?”胡钉铰便领。州却云:“且钉这一缝。” 一缝分明在,当头下手难。 饶君钉铰得,终是不圆全。 由此我们可知,胡钉铰在唐代是王梵志、寒山一流人物。他的能诗,被附会为得神人相助,或剖腹藏书,或吞五色彩球等,不乏宗教家的宣传。他的诗不完全与张打油相同。张打油是以俚俗、诙谐取胜,而胡钉铰却是可雅可俗,风格尚清新浅白,钱钟书在《谈艺录》称其诗“拉杂可笑”。可惜他的诗歌流传下来的屈指可数。 .
第三号人物 伊用昌 晚唐还有一个写这类诗的代表人物,叫伊用昌。 伊用昌,唐末五代人。他是个道士,为人放浪不羁。元人赵道一编纂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六载:用昌常披羽褐,夫妻往来于江右,纵酒狂逸,时人称为伊疯子。好作江南词曲,夫妻唱和。后居西山,不知所终。事迹又见清初吴任臣《十国春秋》。伊用昌能诗,《全唐诗》有小传及诗。《太平广记》有仙人伊周昌,号伊风子。 熊皦补阙说:顷年,有伊用昌者,不知何许人也。其妻甚少,有殊色,音律女工之事,皆曲尽其妙。夫虽饥寒丐食,终无愧意。或有豪富子弟,以言笑戏调,常有不可犯之色。其夫能饮,多狂逸,时人皆呼为伊风子。多游江左庐陵宜春等诸郡,出语轻忽,多为众所击。爱作《望江南》词,夫妻唱和。或宿于古寺废庙间,遇物即有所咏,其词皆有旨。熊只记得咏鼓词云: 江南鼓,梭肚两头栾。 钉着不知侵骨髓,打来只是没心肝。 空腹被人漫。 余多不记。江南有芒草,贫民采之织屦。缘地上卑湿,此草耐水,而贫民多着之。伊风子至茶陵县门,大题云: 茶陵一道好长街,两畔栽柳不栽槐。 夜后不闻更漏鼓,只听锤芒织草鞋。(又见明杨慎在《升庵诗话》卷十四《覆窠俳体打油钉铰》中载:“《太平广记》有仙人伊周昌,号伊风子,有《题茶陵县诗》) 时县官及胥吏大为不可,遭众人乱殴,逐出界。江南人呼轻薄之词为覆窠,其妻告曰:“常言小处不要覆窠,而君须要覆窠之。譬如骑恶马,落马足穿镫,非理伤堕一等。君不用苦之。”如是夫妻俱有轻薄之态。天佑癸酉年,夫妻至抚州南城县所,有村民毙一犊。夫妻丐得牛肉一二十觔,于乡校内烹炙,一夕俱食尽。至明,夫妻为肉所胀,俱死于乡校内。县镇吏民,以芦席裹尸,于县南路左百余步而瘗之。其镇将姓丁,是江西廉使刘公亲随,一年后得替归府,刘公已薨。忽一旦于北市棚下,见伊风子夫妻,唱望江南词乞钱。既相见甚喜,便叙旧事。执丁手上酒楼,三人共饮数郖。丁大醉而睡,伊风子遂索笔题酒楼壁云: 此生生在此生先,何事从玄不复玄。 已在淮南鸡犬后,而今便到玉皇前。 题毕,夫妻连臂高唱而出城,遂渡江至游帷观,题真君殿后,其御云:“定亿万兆恒沙军国主南方赤龙神王伊用昌。”词云: 日日祥云瑞气连,应侬家作大神仙。 笔头洒起风雷力,剑下驱驰造化权。 更与戎夷添礼乐,永教胡虏绝烽烟。 列仙功业只如此,直上三清第一天。 题罢,连臂入西山。时人皆见蹑虚而行,自此更不复出。其丁将于酒楼上醉醒,怀内得紫金一十两。其金并送在淮海南城县。后人开其墓,只见芦席两领,裹烂牛肉十余觔,臭不可近,余更无别物。熊言六七岁时,犹记识伊风子。或着道服,称伊尊师。熊尝于顶上患一痈疖,疼痛不可忍。伊尊师含三口水,噀其痈便溃,并不为患。至今尚有痕在。熊言亲睹其事,非谬说也。(出《玉堂闲话》) 时谓之‘覆窠体’。江南呼浅俗之词曰‘覆窠’,犹今云‘打油’也。杜公谓之‘俳谐体’。 因其诗浅俗直露,时谓之“覆窠体”。所谓“覆窠”,意为把鸟巢翻过来,一览无余的意思。江南呼浅俗之词曰“覆窠”,犹今云“打油”也。
. 第四号人物 郑堂 到了晚清,在福建一带出现了被称为郑堂体的诽谐诗,据朱克敬《雨窗消意录》,福建人郑堂能诗,好滑稽。郡守丧妻,将殓而不瞑,堂自言能祝,因高叶曰: 夫人一貌玉无瑕,四十年来鬓未华。 何事临终含泪眼,恐教儿子着芦花。 吟讫而瞑,太守以厚礼赠之。 国丧期间,太守宴于西湖,郑堂故意冲其前导。人守怒,令作诗自责。郑堂连书“苦”字,太守笑道:“你今天才知道苦了吧?”郑堂续成一绝曰: 苦苦苦苦苦苦天,上皇晏驾未经年。 江山草木皆垂泪,太守西湖看画船。 太守连忙请他走了,因这要传出去可不得了。据称至今闽人还称徘谐诗为郑堂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