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
注册时间2017-2-11
威望844
金钱6700
贡献5681
金牌会员
 
威望- 844 点
贡献- 5681 次
金钱- 6700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8-5-13 23: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8-5-14 13:47 编辑
中国人评诗论文素来喜欢说‘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源自于《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大意是指评论诗文要先了解、鉴别一个人的品格好坏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议论其世事的得失然后才能谈到诗文的本身,这种文学批评观占领了中国传统文学评论的高地,欲评诗,先评人已经形成了风气,但是,接受了比较多西方文学批评观的‘新批评’派却不以为然,他们坚决主张诗歌评论应以作品本身为依据,一个人尽管其知识渊博也好人格高大也罢,如果没有诗人的天赋,缺乏必要的文学艺术修养是根本不可能成为诗人的,就算其偶尔心血来潮写了哪么几首也不见得就是好诗,反之,一个人尽管其人格卑陋也好声名狼籍也罢,但因为其本身具备了诗人的天分才情而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从文学艺术的鉴赏角度而言可以是高水平的佳作纷呈,比如我国古代的潘岳、宋之问之流,近代的汪精卫之流,其人品实在是不敢恭维,但从他们的作品本身而言却又难于抹煞其艺术成就,可见,一个人的品格高低并不与其作品质量成其正比。
有关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有很多的论述,这里主要引用一下有关思维方面的比较,‘从思维方式上看,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从古希腊时代起,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并把“分析学”或“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这种实证分析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便成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发展.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老子首创了“体道”说.“体道”,就是以心灵体验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的根本之道.儒家是把认识的对象作为人类自我意识外化的伦理情感的整体来体验的,从中寻找对主体伦理、价值规范的印证.中国历史上缺乏实证科学的探索,封建保守思想束缚.’,中式思维体现在古代诗话中基本上都是碎片化的散论,是经验和感悟性的,缺乏其应有的演绎推导,这些诗话往往让人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浅表层面,但是,学问这个东西是需要深究的,知其然更需要知其所以然,这也是跟古人的穷理尽性的思想是相符的,要要知其所以然,我们是否需要借鉴和引进一下先进的西方理论进行深认的剖析。
人品,属于道德层面的范畴。作品,属于文艺层面的范畴;读文章,读内容,读思想,读情感、读艺术水平,读文字风格,属于文艺层面的范畴,道德层面与文艺层面既有一定的关联性又各具其独立性,不能随意混为一谈;中式文论观是注重直观、整体、经验的情感性思维,西式文论观是注重例证、分析、归纳的逻辑性思维,两种思维具有可互补性。
俗点说,不管你是品格恶劣的王八蛋还是品格高尚的圣贤首先以作品的艺术水准为鉴别的基础,其次以其作者和作品的背景辅助或加强作品的认知深度。
评价一首诗不能将艺术和道德混为一谈。政治正确和道德高尚并不能提高一首诗的艺术水准。另一方面,我们喜欢或不喜欢一首诗也时常受到政治倾向和道德因素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和艺术水准的高下无关。所谓“知人论世”,是当你对一个人的身世思想有了更全面深入的理解之后,你对他的作品理解的也就更深了。这有可能使你理解到作者为什么那么写,也影响到你对作品的整体评价。但是在论诗的时候,应当把艺术因素和道德因素分开。
分析诗作的第一步一定要从文字出发,从中体会其意境和趣味。对绝大多数的作品,我们大概会止步于此。这也就够了。没有这个基础,一切评论都是站不住脚的。对重要的作家或自己喜爱的作家,如果能够进一步了解其身世极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无疑会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叶嘉莹认为,读杜甫的诗应该采取后一种方式,而读《古诗十九首》就只能采取前一种方式。
文学评论本属于文学的学术范畴,文学与政治、人文与科学、历史与当下、艺品与人品、情感与逻辑、内在与外在、国学与西学,有些关系我们还是要厘清的,把本属于学术的生拉硬扯往政治上靠不可能是正确的文艺批评。
------作个小结,还请指正,另格那丁说,“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在文学理论没有正式建立起来时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在文学理论建立后这种方法就被抛弃了,归入了文学的外部研究,也就是说,它是为文学理论研究准备的一些背景材料,不能替代文本研究本身。但在我们这里,这种方法却大行其道,谁都可以拿来作者的生平事迹夸夸其谈一番,对门外汉门来说这真是再好不过了,省事省力,即使他不懂也可以假冒自己懂得。知人论世容易,好谈,文本研究可要专业知识,多数人入不了门!我觉得老格说的还是蛮有道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