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8-5-3 14:30 编辑
我发现现在读古风有三种情况,一种是遛狗式,把古风当宠物看,只是欣赏它的毛色,别人说好,他也说好。第二种是教科书式,分析句子语法、发掘词语、探讨节奏、做作的表情朗读、检查八病,虽说也能读出味道,有些收获,但属于远观青山绿水,有美感,但说不清真正的美。第三种是品茶式的读,除了必要的句子词语分析,重点放在用韵上,品鉴作者如何用韵来描写景物,如何用韵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作者发生共振。大中华理论版多为第二种读者,第三种读者除了我,几乎无人。 绝谷野樵说:“(刚刚归纳的押韵)弄那么多条条框框,就如同武术中的花拳绣腿,华而不实也。前不久的自由搏击选手徐晓冬乱拳秒杀太极大师魏雷就很说明问题,太极门派招式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可是在不讲招式的自由搏击面前却是不堪一击。写诗也同此理,条条框框越多,越束缚人的灵性,越不能发挥人的艺术潜能,因此李白格律诗很少,而多写凸显个人性情的古风诗,如果李白按平仄格律来写《梦游天姥吟留别》,必然神韵全失,味同嚼蜡也。”又说:“因为格律太多束缚人的个性发挥,所以李白宁愿将《梦游天姥吟留别》写成古风而不写成平仄合律的格律诗。古风应该简化格律上的要求,给作者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才有利于作者发挥自己的艺术个性和潜能,创作出更有艺术个性的好作品,这是一个文艺路线的问题,是走简化的道路还是走繁琐的道路?是让大家亲近诗词还是远离诗词?好好想想吧。”首先绝谷野樵正好颠倒了次序,不是“古风应该简化格律上的要求”,而是格律已简化了古风的许多要求,为此我专门写了《格律诗对古风来说是进步还是倒退?》请绝谷野樵看看到底谁简化了谁。这个问题解决了,再来看是因为格律束缚人,李白才用古风来写《梦游天姥吟留别》么?绝谷野樵说李白若用格律写《梦游天姥吟留别》“必然神韵全失,味同嚼蜡也。”倒是说对了,但探究原因则连表面都未探索到,浮在空间呢。下面我就用品茶式读法来解剖此诗,看看到底是格律易写还是古风易写?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李白不写格律而写古风。 李白歌行除15首乐府杂言体、3首柏梁体、其它2首齐言七言诗外,都有转韵,转韵比例达83%。 《梦游天姥吟留别》用韵分析 海客谈瀛洲ou,烟涛微茫信难求ou;
越人语天姥u,云霞明灭或可睹u。
天姥连天向天横eng,势拔五岳掩赤城eng。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eng。 /第一段
我欲因之梦吴越ue,一夜飞度镜湖月ue。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i。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i。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i。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i。
千岩万转路不定ing,迷花倚石忽已暝ing。
熊咆龙吟殷岩泉uan,栗深林兮惊层巅uan。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uan。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ai。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ai。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ai。
霓为衣兮风为马a,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a。
虎鼓瑟兮鸾回车a,仙之人兮列如麻a。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a。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a。 /第二段
世间行乐亦如此i,古来万事东流水i。
别君去兮何时还an?且放白鹿青崖间an。须行即骑访名山an。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an! /第三段 全诗四十五句。第一段是开头三韵八句(一般分法为四韵十句),这是全诗的引言。第二段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失向来之烟霞”共六韵三十句。这是全诗的主体,描写整个梦境,直到梦醒。以下是第三段,二韵七句,叙述梦游之后的感想,总结了这个梦,作为向东鲁朋友告别的话。 这首诗的用韵非常讲究,是唐代古风用韵的典范。全诗所用十一韵,分别押“ou”“u” “eng”“ ue” “i”“ ing”“ uan” “ai”“a”“i”“an”韵。一个韵脚基本上是一个层次,换韵处读时要适当停顿。 本诗用韵有两个特点 一是转韵之多,令人惊讶。转韵至十一次之多,看到这么多的韵,你不会再说古风易写吧,你到会感到这是呕心沥血才写得出来。为什么要转这么多的韵,搞得这么复杂?原来是为了表现诗人感情的起伏变化,丰富多彩,使读者更易与之产生共鸣。这是作者不走简单易写的捷径,却用繁杂的古风的原因。 二是转韵的方法多种多样。音韵平仄错落有致,韵的组合,或两句一韵,或三句一韵,或四句一韵。韵法亦变化多端,或逐句押韵,或隔句押韵,或四句三韵。估计你分析完了,喊了一句真是天才后,便头昏脑涨了。 具体分析用韵如下: 第一段 一开始用掷韵,节奏急促,用表示忧愁的ou韵,因为想见而难求,显得性急而忧愁,然后在海客的长篇描述中,心情渐趋于平静,所以用上唐朝古风的常规用法,四句三韵了。且精心选用了eng韵,更能表现天姥的雄伟。 第二段是梦境部分,是写景。共30句,不断换韵,每一次换韵,都形成一个明显的节奏,在感情上表现—个顿挫,情随境转,瞬间变化。两句一换韵的,显得节奏急促,而且用入声韵,表现心情的急切,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二句;多句一换韵的,显得音调舒徐,如“谢公宿处今尚在”六句,用了四个i韵显得平缓,因为这是一路走一路观景,心情平静。 “千岩万转路不定”,景物突然发生变化,因此用掷韵(两个一组)来表示这种变化的急剧。然后开始习惯这种变化,便又用上唐朝常用的四句三韵。“摧”,上平十灰,与“开台”在一组,六句三韵,“霓为衣兮风为马”以下八句六韵,这三组有个特点,句子越来越舒缓,由四句六句到八句,表示景物变化的徐缓,但韵则越来越开口了(uan、ai、a),表示惊讶程度越来越浓,简直是惊讶得合不上口。 由于韵脚的不断变化,句子的长短不一,便形成快慢不同的节奏,起伏跌宕的旋律,恰到好处地反映了景物的变化和诗人感情的变化: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迟缓,时而急迫,时而低沉,时而高昂。 就全篇诗意来看,第三段才是真正的主体,因为作者把主题思想放在这一段里。表达了矛盾的两种思想,这两种思想都源于景物的变幻造成思想的震撼。“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意思是说:人世间一切快乐的事都像做了一个美梦,一下子像水一般流失了。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另一个概念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为权贵所屈,反映一种积极的世界观,一种反抗精神。这两种思想显然是不同路,甚至是相反的,然而作者却把它们写在一起。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到底哪一个是作者的主题呢? 从句子数量和用韵情况,其实是很清楚的,消极的思想他用i韵,却不用ou韵,用了两句诗,只是表示淡淡的哀愁,然后用了五句的长篇大论,韵则用了an,高昂度只比ang低一点,便显出桀骜不驯的傲视权贵的精神。因此后者是主要的,前者是景物变幻中瞬间出现的思想变化,后者压倒前者。 全诗的选韵是有次序的,由合口到闭口,由闭口到开口,表现了感情由忧愁到开朗。谁说古风易写,什么古风可以想怎样抒发就怎样抒发,看看李白的押韵安排吧,是不是绞尽脑汁,才使此诗丰富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