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是南国、北国的省略 ——也读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大家已经是倒背如流的了,这里不再抄录原文。 争论的焦点是“沉沉一线穿南北”,这个“一线”,到底是京广线,还是长江?本人认为是长江。南北,则是南国、北国的省略,这样,长江横穿南国北国,就不会将长江的走向扳转九十度,让人不好理解了。 黄鹤楼,是长江名胜,古人不乏诗词咏颂。 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写长江水天相接的浩荡;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写“烟波长江”。 长江,是古代的交通动脉,来往人多,诗人墨客也多吟咏,黄鹤楼就是思古场所。 毛泽东诗词造诣很高,对古人的名句,谙熟于心。这里是步古人之幽思,抒自己的新愁而已,不可能将古诗没有的铁路,引入自己的诗词的。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正如唐尧说的那样,是同边对,南北与中国同义。实际意思是:“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中国”,两句描绘一件景致,说同一件事。若径以“穿中国”与“流中国”入词,当然犯大忌,而改为“沉沉一线穿南(国)北(国),”这就有诗意了。 长江是横贯东西,并不纵穿南北,所以就有人将“一线”理解为京广线——铁路。并以《毛泽东诗集》出版时,以名家的解释、并经过作者本人审核过的解释为根据。其实也是不能全然可信的。时代变了,地位变了,立足点变了,对诗意的解释也是可以变的。当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主席时,当然可以将“一线”理解为铁路,“穿南北”就是京广线纵贯南北,至少不否定读者这样理解。这是从建设强大的中国这一立场解释《菩萨蛮.黄鹤楼》的。 诗文随时代的改变而将宗旨改变的事例,还可以举出《念奴娇.昆仑》为例。原文是: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wei)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此词写于一九三五年,红军过岷山。作者嫌岷山太高,“太多雪”,给红军增添了不少麻烦。当时不过写实、对岷山太高、“太多雪”的遗憾而已。 诗词发表于一九五七年,这时的毛泽东,先是朝战打败了美帝。而后,在莫斯科共产党、工人党大会上,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的书记们,对毛泽东前呼后拥、推崇备至,成实际的水世界领袖。这时的毛泽东,就算是可以调节世界凉热的昆仑山了,裁为三截,赠欧遗(wei)美,领导世界了。 诗词不可拘泥于名家的解释,要用自己的头脑去理解。 本人对诗词外行,可能不对。欢迎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