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5-6-22
威望2573
金钱11911
贡献8110
金牌会员
 
威望- 2573 点
贡献- 8110 次
金钱- 11911 枚

|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8-4-25 22:53 编辑
先讲讲几个名相:
现量:通过我们人体六根对世界的初步感知就是现量。与之对应的相对“客观”的认知就是世俗真实。所谓世俗真实就是我们人类(佛教中包括六道众生)对这个世界的“客观”认知。佛教认为我们感知的这个世界是一种相对真实,非是绝对真实。
看见山,看见山中冒烟,看见火。只是初步的感知,不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
比量:依据对世俗真实的认知在意识中刻记形成所谓的“经验”,依据“经验”从而进行一定的推理性思维,从而用比拟物或是比拟场景来正确地、“抽象地”反映世俗真实,这种“真实”可以称作“艺术真实”。
看见山,看见山中冒烟,但是没有看见火。但是通过我们累积的“经验”可以准确地推理出应是由于生火做饭而导致的冒烟。
我们在诗文中根据此经验经常就直接写烟来代替火,这就是“艺术真实”,它一定是与某一对应的世俗真实是相应的,并且是被公众普遍会意、普遍感受到的。比如“吴语是乡亲”,这里面用了“吴语”二字,就是用来代指操吴语口音的人。“金盔一骑团拥过,玄甲三千奏凯还”,这里用“金盔”与“玄甲”来代指虎牢关大捷后唐太宗李世民与他的三千将士。“志攀崇岭猿舒臂,情感绝峰冰化泉”,这里用“猿”字来代指边防战士在平时训练攀岩时象猿猴一样的灵活。当我们看到这些诗句能立刻会意感知,这是源于我们在对世俗真实的正确认知的基础之上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到“艺术真实”与“世俗真实”是紧密相关的。“世俗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基础,“艺术真实”是“世俗真实”的“升华”。有人不顾此两者之间的关系,或者做学问时走马观花,学习停留在表面,从而在诗词创作中违背“世俗真实”而进行所谓的艺术加工,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从而产生败笔,应引起学人的重视。
圣量与一真法界:这个涉及到形而上的内容我们在此不便讨论,故而略过。
下面我们通过一首词来加深对上述所讲的一些名相的认识。
如梦令 怀念
作者:清莲
柳合池塘石小,倚父长杆静钓。
出水白鲦鱼,打碎斜辉一道。
知晓,知晓,此处时间不老。
这首诗是如观来诗坛见过的属于禅境比较高的一首诗。首先叙述“世俗真实”:“柳合池塘石小,倚父长杆静钓。出水白鲦鱼,打碎斜辉一道。”
紧接着讲出心里感受,进行艺术升华:“知晓,知晓,此处时间不老。”“时间不老”,念头被鱼突然跃出而打断,后一念还未生起。在这前一念与后一念之间瞬时形成一个“断层”,故而获得暂时的宁静。
俗话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人的念头如流水一般,无法斩断。时间是我们在意念上感知的,突然被瞬间打断,所以才“此处时间不老”,与佛理十分吻合。
这首词就是“艺术真实"与“世俗真实”完美结合的范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