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8-4-23 18:07 编辑
论汉语诗韵的历史和现状及其发展方向(毛元晶)[绝谷野樵]转
一 汉语诗韵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前代学者对于声韵学之研究,萌芽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而双声、叠韵之说大盛。韵书始于魏之李登,继则有吕静、夏侯咏、李概、阳林之、杜台卿诸人之作,至隋陆法言 切韵 而大成。 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韵为宋朝陈彭年、邱雍等奉诏编修的 广韵 ,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 ; 广韵 的前身为唐朝孙忄面的 唐韵 ; 唐韵 的前身是隋朝陆法言的切韵 ; 切韵 之前,最早的韵书是北魏李登的 声类 。 切韵 是中国传统语言学(语文学)中划时代的著作,也是我国两大韵书之一(另一部为周德清的 中原音韵 )和中古音韵学的主要研究对象,遗憾的是今已亡佚,仅存序言一篇。 广韵 是 切韵 的增广,它既是中古音韵学的主要研究资料,又是考察上古音韵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章太炎 小学略说 中说: 后出之书,独有 广韵 则其粲然者矣,上考 经典释文 及 一切经音义 ,旧音绝响,多在其中。 广韵 共206韵(平声韵57,上声韵55,去声韵60,入声韵34),作为诗韵,分韵太细,不便使用。到了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在其所著 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中,把 广韵 中同用韵合并,得107韵。此后,金人王文郁在其 平水新刊韵略 中进一步归并为106韵(平声韵30,上声韵29,去声韵30,入声韵17),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平水韵 。平水韵尽管出自南宋,但它实际上反映了唐、北宋诗人用韵的情况,而且被南宋及其后来诗人所遵循。正因为它跟诗歌关系密切,所以人们把它称为 诗韵 。清代康熙时张玉书等人奉敕编写了 佩文韵府 (由康熙皇帝的书斋佩文 而得名),全书106卷,收韵字1万余,词语近58万条,且列有相关史料,篇幅庞大,使用不便。为此,张玉书等人在 佩文韵府 的基础上又撮要编成 佩文诗韵 ,不收词语及史料,篇幅大为减少。 佩文诗韵 以平水韵为基础,著为功令,颁发全国,从而使近体诗的创作以平水韵(诗韵)为依据的情况至今难以改变。平水韵作为传统诗词用韵,不仅国内有深厚的传统习惯,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如日本、东南亚和美国等。
但时至今日,语音有了很大改变。人们感到近体诗(律诗)创作平水韵与现代汉语脱节,押韵不和谐。为此,音韵学家们在古诗韵的基础上撰写了不少适合时代需要的新诗韵。主要有:一是中华民国时期的北京音系十三辙 和 中华新韵 。二是1965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的 诗韵新编 。 诗韵新编 把常用字各分为阴平、阳平、上声18部,其中8部又分出入声,合起来共有分声调韵79部,接近于明朝宋濂等人撰写的一以中原雅音为定 的 洪武正韵 (76部)。 诗韵新编 带有较大的试验性质,分为18部,完全远离诗韵轨迹,把支、儿分为两韵,不便查阅,使人迷惑。
皆 、 鱼 、 支 3韵都有。又将 诗韵新编 18韵部中 痕 部中的 n和un分列入 侵 、 真 两部,将韵字较少的儿 韵放置末尾。此20韵目为东庚江支微,鱼无齐佳开,先萧皆歌波,尤侵真青儿。韵目的排列充分考虑到邻韵通押的需要。每个韵部下韵字按平仄两部分列,将入声字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化读音,专门开辟 旧读入声 一栏,列入所属韵目的平仄两部后,便于查找。另外,所有韵字下均注明旧属 佩文诗韵 的韵目,如 江 韵中的 光 字,下面括号内注有 旧属七阳 ,一方面使读者清楚新韵目的构成、每个字所属韵目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服务于仍用旧韵的诗词写作者。再加上第二部分呈列的古韵,使得这部韵书对运用新旧韵、写作新旧体诗的作者均非常实用。五是2004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中华实用诗韵 。此诗韵,韵部中字条依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的现代汉语词典为标准,以普通话语音为基础,以国际音标(单元音、复合元音、前鼻音、后鼻音)排列为序。词条按国际音标声母表列序。共分14个韵部。收有效字1.2万余个、词汇约30万个。字条体例:有效字(简体附繁体);标准读音(拼音);释义;倒序词汇;正序词汇。六是2005年9月岳麓书社出版的中华新韵府 。此韵府借鉴了 佩文韵府 的体例,重新分韵,给每个韵字加注释,收词语,附例句,备索隐。中华新韵府 按照普通话的读音规律和诗词音韵学的原则将汉字分为19个韵部,设5部入声韵,收韵字0.75万个和大量词语。新韵府把er音并入 歌 (e)韵,把en和in分开,成为 真 、侵 两韵;把eng和ing分开,成为 庚 、 青 两韵;把an和ian合并到 寒 韵中去了。另外,新诗韵还有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出的 简化统一诗韵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卢甲文先生近期撰写的 新华诗韵 。 新华诗韵 根据普通话韵文用韵的实际情况,把普通话诗韵分为14个大韵(无调韵),56个小韵(有调韵)。如果把阴平韵和阳平韵合为平声韵,把上声韵和去声韵合为仄声韵,又可得出28个中韵。也就是说,每个大韵可以分为平声韵和仄声韵两个中韵,使平仄分明;每个中韵可以分为两个不同调的小韵,使四声分明。以上韵书分韵不一,但各有千秋,可互为补充。至于像刘勰的 文心雕龙 、钟嵘的 诗品 、魏庆之的诗人玉屑 这类探讨评赏诗词的著述就不胜枚举了。于是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原有基础上修订重印,增添了通押后的十八韵与十三辙对照表 ,指出某几个韵部可以通押,并从18个韵部中减去5个,跟十三辙相差不大。三是1975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的 现代诗韵 (1979年再版)。此诗韵基本按 十三辙 声韵所定。四是200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 中华韵典 。此韵典顺应了时代和读者所急需,是目前体现诗韵改革较为科学完备的一部新型韵书,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中华韵典 主要分五个部分:今韵(20部)、古韵(3种)、诗律(16式)、词谱(400调)、曲牌(50阕)。今韵20个韵目是充分吸取前人和当代有关音韵学的研究成果,并克服此前 诗韵新编 韵目中存在的问题重新整合完善而成的。如研究者认为 寒 、 先 似不应分为两部, 乌 韵不应含 , 皆 、 鱼 、 支 等韵不可缺少。即 中华韵典 把 寒、 先 归为一个韵部 先 部;u 。
二 汉语诗韵的发展方向
研讨会上指出: 21世纪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提出以普通话作基础,实现声韵改革。这是从语言发展现状出发,获得最大诗词效果、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必要措施。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诗韵的语言要素语音同样如此。 平水韵 之类的旧诗韵已很难适应社会和汉语发展的需要了。另外,规范语言,推广普通话,这有利于国家的和平统一和社会政治的稳定,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科技、教育的交流,也是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因而传统诗韵的演变,最终必然以使用普通话音韵系统为归宿。作为规范诗歌语言的韵书,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例如一直奉为圭臬的 佩文诗韵和 词林正韵 已和现代汉语拼音的声韵有了很多差异,如 佩文诗韵 中 冬 和 东 , 江 和 阳 分别属不同的韵部,而 花 、 车 、 斜 反而同属 麻 韵,可以通押。单说平水韵中的平声字,有些读音也与现在大不相同。如 十三元 韵部中元 字的韵母为 an,平水韵却把 温 、 恩 、 奔 韵母为en的字收入其中。若照此韵书作诗填词,势必会让很多人难以理解。因而,在原有格律基础上采用现代汉语拼音的新韵,是诗韵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趋势,昭示了新韵的发展方向。
三 汉语诗韵设想举要
近些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在新韵研究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纵观诗韵历史,严格说来还没有一部真正简单实用且完全以普通话语音为规范的新韵书。虽然上述韵书有的标以新 或 现代 等之名,但还是分韵不一,或新旧并存,或纷繁复杂。我们认为汉语诗韵的发展主要有两条途径。第一,严格来说,现代汉语诗韵应一律以普通话语音系统和 新华字典 所标语音为准,(诗韵)韵字主要元音(韵腹)和韵尾必须相同,平仄以阴平和阳平为平(轻声为平),上声和去声为仄(不列入声),其他诗律不变;第二,宽泛一些来说,可用十三辙来定韵(注明古入声和平仄)。十三辙就是十三韵,在明清以来北方说唱文学中押韵时广泛使用。十三辙有其历史基础,又接近现代语音系统且简单实用。同时,汉语诗韵以 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或 新华字典为标准,以普通话为基础,以十三辙为韵序,既可对常用韵字作确认和编排,纠正平水韵同现代语音脱节的弊病,又可分辨古入声,确定平仄,没有完全放弃古汉语四声的声调系统和平水韵的旧韵系统;既有利于现代汉语诗歌用韵,又兼顾到旧体诗作者的某些方便,照顾古今,以今为主。
十三辙的辙目和理由为:
第一,发花辙。本辙包括a,ia和ua3个韵母,它们的韵腹都是 a ,所以又叫 a 韵类。第二,梭坡辙。本辙包括e、o、uo三个韵母。uo和o的韵腹相同;o和e或uo和e的韵腹虽不相同,但在古代 波 字归 戈韵 ; 歌 、 戈 两韵在韵书中规定可以 同用 ,所以现代的e、o、uo韵的字可以押韵。第三,乜斜辙。本辙包括ie和 e两个韵母,它们的韵腹都是e,所以通押。第四,一七辙。本撤包括 ,和er3个韵母,i和 发音很相近,念i时,嘴唇是平展的,如果把嘴唇撮圆,那就变成 了;er和I、 不那么相近。从历史上看,er是从i演变而来的,又er韵平声字只有 儿,而几个。 而 是虚词,不作韵脚,只有 儿,鸸,尔,耳 等字另分一撤没有必要,所以把er也归入本撤。从戏曲或新诗的用韵来看,也是常见的。第五,姑苏辙。本辙只有u1个韵母。第六,怀来辙。本辙包括ai、uai2个韵母,它们的韵腹和韵尾都相同。第七,灰堆辙。本辙包括ei、uei2个韵母,它的韵腹韵尾都相同。第八,遥条辙。本辙我们认为,近体诗(律诗)的改革应从诗韵开始,并主张改用十三辙或使用普通话语音系统押韵,废止 平水韵 或 佩文诗韵 所定读音的使用,今后诗词用韵及字音的平仄一律以普通话,即 新华字典 所标的语音为准。诗词对 韵 的要求是主要元音(韵腹)和韵尾必须相同,与韵头没有关系。所以,汉语诗韵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就可以相押,如叶剑英的诗 攻关 :攻城不怕坚(jian),攻书莫畏难{nan}。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guan}。诗中一、二、四句最后一字韵腹和韵尾都相同,可以相押。这样既简单便捷,又符合现代汉语发展的需要,人们也容易把握。至于平仄可以把现代汉语四声一分为二,阴平和阳平为平(轻声为平),上声和去声为仄(不列入声),其他格式要求可以按传统诗律不变。再如鲁迅先生用新韵所作的 无题二首 (之一): 故乡黯黯锁玄云(yun),遥夜迢迢隔上春(chun)。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酒卮食河豚(tun)。 此诗中的 云 原属 文 韵, 春 属 真 韵, 豚 属 元 韵,分属相邻但不同的韵部。根据新韵,用在此诗中作为同一个韵相押,声律流畅和谐而切合诗旨。第九,油求辙。本辙包括ou、iou2个韵母,它们的韵腹和韵尾都相同。第十,言前辙。本辙包括an、ian、uan和 an4个韵母,它们的韵腹和韵尾都相同。第十一,人辰辙。本辙包括en、in、uen和 n4个韵母,它们的韵腹相近而韵尾相同。第十二,江阳辙。本辙包括ang、iang和uang3个韵母。它们的韵腹和韵尾都相同。第十三,中东辙。本辙包括eng、ing、ueng、ong和iong5个韵母,理由是从中原音韵 起,ueng与ong两韵就已有相混的趋势;在发音方面,eng和ong也很相近,所以把它们归为一辙。
这样,以十三辙为韵序的汉语诗韵其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可拟定为:
总体框架:第一部分为诗歌用韵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介绍;第二部分为以十三辙为韵序,以普通话为语音基础,以最新出版的 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或 新华字典 为诗韵用字标准,以倒序词、典古为参考词汇的研究描写;第三部分为诗词曲用韵、体式实例和附录。
基本内容:汉语诗韵可以是一部集字典、词汇、典故、诗韵理论和格律、体式于一体的综合性韵书,既可检字、查义、分别平仄、选用典故,又可作为写诗用韵的依据和参考。第一部分为诗歌用韵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介绍,可以简明扼要、浅显易懂。第二部分内容把普通话韵母分为十三辙,按辙安排内容,同辙的字、词、典故均可通押,每辙开头标明辙名和所包含韵母并说明通押理由,然后举出用本辙字为韵脚的例诗,让读者一目了然。字头(可收实用单字1万个左右)应选用最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或 新华字典 中的字,用大号字排印。字头后的第一项内容为字的音义,用汉语拼音方案标音,并标明其或平或仄和声调。凡古属入声,分化为今天普通话平声的,不论是阴平或阳平,均可加 按 说明;如分化为上声、去声者,因古今都属仄 ,所以不加 按 。凡一字多音者,采用互见法,指出其余读音。注音之后为释义,字义解说应多引用 新部首大字典 和 新华字典 ,力求准确详尽。字头后第二项内容是词汇,应多收能反映现代生活的时兴词语。为了诗歌押韵的需要,其组词方式与其他工具书可以不同。其他工具书是以字头为词头组成的,如 安 字,则有 安宁、安康、安居乐业 等词;而汉语诗韵可倒序组词,如 安 字,则有 建安、平安、长安、长治久安 等词,词条可多引用 汉语正序倒序多用字典 。字头后第三项内容是典故(同样为倒序)。创作诗词无典无故直白无味,适当用上一些典故,会显得更委婉含蓄而诗味盎然。典故可根据字头实际收录,可选用中国典故 、 常用典故词典 和 常用典故选释 。所收典故,可以不录原文,只用普通话简介其内容,说明它的使用范围,达意即止。所选典故名其末尾一字与字头相同,以便押韵,如 安 字头,可拟收典故竹报平安、掷果潘安、索米长安 等。音义、词汇、典故三项内容,并非每个字头都有,有的有两项,有的有三项,但音义一项,则每个字头都有。第三部分为诗词曲用韵、体式实例和附录。实例可精选名家名篇;附录可附 平水韵 、十八韵、古入声字表等。韵书前应列 音序检字表 、 笔画检字表 、 辙韵目录表 和 典故目录表 等,以便指导读者查字检典。
汉语诗韵既要简明实用,又要用途多样,形式新颖;既要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要有充分的实用意义。读者如使用它,应在识字、用词、读典和写诗填词等创作中均可获得 自修有无师自通之乐,教授可免东翻西阅之劳的效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