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5-6-22
威望2573
金钱11911
贡献8110
金牌会员
 
威望- 2573 点
贡献- 8110 次
金钱- 11911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8-4-18 14: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官韵的韵部太繁,不利于写诗,于是在诗人群体中就开始尝试邻韵同用。唐初许敬宗向皇帝奏明了在诗人群体中的邻韵同用的这种现象,得到了皇帝的默许。这个就是平水韵首次得到官方认可的事例。而这种邻韵同用尝试并不是在唐代才开始的,说明在唐代以前就有此类现象,但是在有记载的首次被官方认可的是在唐初许敬宗的那次奏议。虽为认可但是并未强制执行,只是用来做一参考。
为了区别起见,我们把在官韵(切韵、唐韵)的基础上进行的邻韵合并现象叫做“邻韵同用”,这就是平水韵的雏形,这在以后的宋代官韵典籍有所反映,专门标注“同用”、“独用”字样。但是于民间在平水韵的雏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邻韵合并(不占主流)而用于律诗创作的现象并未再得到官方认可,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邻韵通押”。
唐宋两代的官方都认为,这种在民间形成的第一次把官韵经过“邻韵同用”而形成的诗韵(106、107部)不繁不简,用于律诗创作刚好适合,没有必要再进一步进行韵部的合并。所以只承认了这次对官韵的合并。而在平水韵的雏形基础上的再次合并韵部并未再次获得官方的承认,但是在民间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邻韵通押”,以示与"邻韵同用“的区别”。当然,这种现象作为以后词韵形成的参考蓝本是后话。
宋末只是依据唐人的用韵情况做一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概括了唐人的用韵情况(仅是重点依据唐初许敬宗的奏议的那一次邻韵合并现象)。
综上所述,平水韵是经历(主要在民间)一个漫长的时间逐步磨合与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并非只是在宋末孤立地存在。
--------------------------------------------------------------------------
王文郁编的那个平水韵叫作《新刊韵略》,是一种民间行为,没有被官方认可。而刘渊编的那部称为《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有“礼部“
字样,是得到官方认可的。
王文郁编的《新刊韵略》直到清代才被官方正式承认,并更名为《佩文诗韵》。现在沿用的实际上是王文郁版的《平水韵》。
你的问题回答完了,那么请你也去回答一下我的问题吧?新韵的未来将如何面对我所提出的那个两难选择?
如果实行新韵将会面临两难选择
--------------------------------------------------------------------------------
什么叫作源头讲不清?我讲了这么半天不是都在讲源头的?你竟然视而不见?是对我的提问难以面对吧?
你说的那些百度都能搜得到,而我讲的就不同了,带有我自己的合理分析与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