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荆州一鬼脚 于 2014-11-28 12:37 编辑
阅世之深浅与创作之优劣 ——顺便寄鬼脚
寄鬼脚之前言:前几天就鬼脚大神的那首张柏芝展开过讨论,他说我虚无主义,我说他不走正道。只是一直没时间写这篇文章,今天空了点,和鬼脚掰扯掰扯。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文学创作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一定要取材于生活,贴近生活,仿佛不如此便写不出好作品。
不得不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对,可部分信之,但不可全信。
《人间词话》中有一段,我们可以看一下: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这段是什么意思呢,大致是说,词的境界,并不是作者知道了多少尘世之事,或新闻时事,就能够提高的。若是写小说杂文类的,那是知道得越多越好。咱们来看李后主的几首传世之作: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第一首,所运用的元素,无非林花风雨,甚至还有脂粉之气,所谓警句,只为结句。 第二首,所有元素,我们都接触过,并没什么特别新奇的,大家都见过春,见过雨,盖过被子凭过栏,所谓高远一点的,无非也就是个无限江山,天上人间。这些元素,简单朴实,为啥能写出千古名词?
咱们经常见到一些网络写手(大约暂时还称不上作家),今天写个钓鱼岛,明天扮个狗仔队,但弄出来的作品……。试问,咱们这些人的水平,连钦定词谱里那些无名氏的高度都还没达到,又凭什么指望别人去欣赏你那些咬文嚼字的时事评论,而不干脆去看新闻报道?
还有人说,不写这些引不起共鸣。那么,我们来看共鸣是啥。今天你早上站在岸边看见月亮落下,想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就是共鸣。明天下雨了,你站在窗前,想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也是共鸣。月亮天天有,雨时时下,共鸣处处有。而今天米价涨了,你写个米贵了,也许暂时是共鸣了一把,明天米价跌了呢?你的作品就过时了,就叫不识时务,也便共鸣不了了。
创作作品,生活,固然要取的,李后主的生活,前半辈子在深宫,后半辈子当囚犯,也简单得很,没体验过啥民间疾苦,最大的生活也不过就是“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但为啥能创作出流芳佳作?更何况,民间疾苦是生活,深宫里的脂粉堆生活、他乡的囚犯生活也不能说不是生活。而在有限的生活里,他有感悟,而不是生活越多越好。在现代这个社会,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比古人已经丰富得多了,为什么写东西还不如古人?就因为杂了,反而不专了,信息多了,反而麻木了,感悟不出来了。
因此我们说:诗词创作的优劣,境界的高低,不是你写了多少时事新闻,或者唱了多少大好河山就能提高的,情到之处,有感悟之时,一草一木皆是境界。古来绝大多数的知名词人,都没有太多的时事作品传下来,也许人也写过,但没流传就是没流传,主流是什么我们看得到,这是没办法的事情。那些狗仔队的事情,应该让记者去写,不是诗词创作人的活,当然,茶余饭后偶尔为之,作为甜点,也无不可,但当不得正餐。
附:荆州一鬼脚《暗香·看张柏芝剖白情事想不停生孩子视频有感》
风骚混搭,问此花一朵,如何安插。尔在囧途,惯听周遭笑啼杂。掀动从良按钮,迎娶这、万千纷沓。且赐我、丁点阳光,乐享片时霎。
乌拉,舞恰恰。以浪漫劲儿,获取缘法。几番踢踏,犹胜当年霍元甲。拳有迷踪路数,将狗仔、随心欺压。打和骂、亲与爱,岂容戏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