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8-3-25 07:40 编辑
谈谈“粘律”和“粘式律” “粘律”和“粘式律”差了一个字,却是两种用途。 一、“粘律”是指对联中的一种声病,即“失对”。 “粘”意为“相同”“合适”。因为只有形状相同的物体才能粘着、粘合。一副对联内有两联:上联和下联,也叫出句和对句。联律规定上下联偶数位置(律句节奏点处)必须平仄相对。例如: 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 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王剡题天台万年寺联) 再看粘律联: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刘墉四照亭联) 第四字“在”和“满”同仄粘律。 评价粘律,也可称为上下句“失粘”“不粘”,实际就是“失对”,即出律的意思。 例如:
1,赵执信(1662—1744)《声调谱》的说法:《青溪》王维: 随山将万转【律句】,趋途【不粘】无百里【律句】。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二句律粘】。 ----这里的“不粘”即指上联内“山”“万”与下联“途”“百”平仄失对。 2、南宋蔡正孙(1239—?)《诗林广记》的说法: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营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不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琼营”,营字失粘,疑当作“岛”
------颔联内“营”字与“城”同平粘律,这里叫“失粘”。(联内) 3、清初王夫之(1619—1692)的说法:
又如杨用修警句云:谁起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烽烟。若谓“安”字失粘,更云“谁起东山谢太傅”,拖沓便不成响。足见凡言法者,皆非法也。
-------这联里第六字“安”与“烽”“粘律”,故说“安字失粘”。 二、“粘式律”: 在律诗中,若组成律诗的各联之间,是首尾两句平仄相粘的接续关系,则谓合乎“粘式律”,是正格律诗。例如近体诗七律: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四联三处接续处下联第二字与上联第九字(即对句第二字)平仄相同,叫“粘式律”。 与“粘式律”相对的就叫“对式律”,如永明体诗: 谢朓《离夜诗》: 玉绳隐高树,斜汉耿层台。离堂华烛尽,别幌清琴哀。 翻潮尚知恨,客思眇难裁。山川不可尽,况乃故人杯。 -----四联之间首尾两句第二字平仄皆相反,这就叫“对式律”。 永明体是兼有粘式、对式的混合律。到了初唐,由沈宋定型了近体诗,其中由对式律和混合律进化到粘式律是律化的主要内容。 《独不见》唐代: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四联之间全为粘式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