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5
注册时间2017-8-22
威望1879
金钱5546
贡献2801
金牌会员
 
威望- 1879 点
贡献- 2801 次
金钱- 5546 枚
|
本帖最后由 临风寄语 于 2018-3-25 20:50 编辑
偶然在它版读到廖国华先生的《诗之希望在民间》一文,颇有心得。对于一个学诗者而言,比读那些大而无当的诗词理论和玄妙的诗论诗话对笔者更有启发和借鉴意义。谈几句杂感。
诗之创作源泉来源于生活——就题材而言,个人生活、集体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总之一切与自然和人类活动有关的题材都可入诗,诗是现实生活折射出的影像,是世风世貌和诗人独特的视觉感受,心灵体验和深邃思考。大可化小,小可见大,实可虚化,虚可藏实。那些在形式上临唐摩宋,虚无缥缈,只见古之风韵,不见今之气象,孤芳自赏并无多少受众的临摹诗作意义何在?
诗之生命在于真实——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真诚心语,个人情致,家国情怀,唯其真实,不仅能感动自己,亦能感染他人,至少也能会引起共鸣。真的未必都是善美的,但虚假矫饰的一定是丑陋的。无论你用多么华丽典雅的古风古韵和倨齿骜牙的诗语词汇来藻饰都掩藏不了其中的苍白和无聊。因为那个时代早已渐行渐远了,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特色新时代”。如果诗人大对所处时代的风云变幻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动于衷,而陶醉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唐风宋韵,沉溺于的空濛虚幻似是而非的古代意象中,同时代的人都看不出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什么社会背景、什么生活情境,读不懂你的诗语词汇和你要表达的诗旨诗思和意韵,这样的诗作对现实和未来的价值何在?我以为真正的好诗一定是生活的源头活水浸润之后自然而然的从作者心中流淌出来,从诗中就能领略到你所处时代的底色,并且在这幅底色背景衬托下,诗人或飘逸、或窘迫、或享受、或忧患,或痛苦,或欢乐的行走身影、精神气质和生存状态。而绝非坐在书斋里,面前放着一本诗论或诗话,一本《唐诗三百首》、一本《平水韵表》而“作”出来的或曰做旧打磨的千篇一律的赝品。
之前还在它版读到过周虽旧邦先生的《 略谈下自己于习诗目的之体会》、懵懂野叟的《我学诗两年半的体会》,虽然观点各异,但都是个人为诗的亲身体会,发逐真情。出于自然。和廖先生此文一样,感从心得,娓娓道来,读之有如坐春风之感。
以上纯属学诗新手的个见个感。无他意。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