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2|回复: 2

诗钟赏析·肖晓阳

[复制链接]

5719

主题

4万

帖子

15万

积分

副首版

闽海诗钟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7701
贡献
41992
金钱
5568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3-7 18:58: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钟赏析
肖晓阳

“枕、船”二唱
佚  名
压船山影何曾重,入枕溪声不碍喧

诗钟之作,能有一句精警便属难能。此诗首句构思不凡。从作者勾画的诗境看,行船不在宽阔的水面上,而在溪中或峡谷中一路伴山而行。山岸的倒影映在水中,在普通人眼里是极为平常的自然现象,但在诗人眼里却能转化为绝妙的创作素材。山影可有二解:山在日光或月光下的投影;或者是山在水中的倒影,两种意象都可成立。诗人不同与常人的慧眼在于:能看到山影“压”船。影子或倒影只是虚像,没有重量感,但因山有重量,于是通过“通感”就使影子或倒影也有了重量。既然有重量,自然就能“压”船,这又有曲喻的成分。但影子毕竟无重量,因此用“何曾重”来圆场。此句成功于“化虚为实”,即将捉摸不到的事物,通过修辞和造句技巧,转化为易于感知的意象。对于学诗者具有借鉴意义,亦可旁推解读其他相类诗句。
溪声,溪涧的流水声。唐陈润《宿北乐馆》诗:“庭木萧萧落叶时,溪声雨声听不辨。”宋陆游《登紫翠楼》诗:“水落溪声壮,天寒山色奇。”本诗下句的溪声原是“入耳”,言“入枕”是说明人卧榻而眠之时,因枕头离耳朵最近,故借“入枕”言“入耳”。唯此安静状态下,溪声最为清晰。溪声是天籁,能令人尘虑尽消。今人研究认为适当分贝的溪声有安眠作用。因溪声能使人意识所处环境的清静优美,进而使心情舒放。故“入枕溪声不碍喧”实在是诗人的深刻体验。即便远离溪山的城市人,亦喜欢在自己的居室挂这样的楹联:“溪声来枕上,山翠落樽前。”
    辨析此诗,勾起笔者一段趣事:笔者于2015年在闽西培田古民居游览,见一楹联颇佳,下句与上述诗句相类,联云:“半园花影云生地,一枕溪声月在天。”此联木板新刻,张挂于古驿站边厢,因作句典雅,特向房主询问作者,告知是当时连城“三把笔”之一的项朝兴所作,从附近荒废古厝的大门楹联复制而来。但因书体是行草,房主竟坚持将“园”辨作“亩”、“溪”辨作“经”。理由是原古厝附近有一座妈祖庙,所以是“经”声。为探究竟,特请房主带路考察古厝,发现附近确有一条溪。于是告诉房主辨“园”与“溪”的理由:一,“亩”为仄声,不合律,且与“园”字外形相去甚远。二,附近有溪,辨“溪”有根据。三,妈祖庙不念经。四,“入枕”多是夜晚睡眠之时,经声入耳,有扰人之嫌,有煞风景。五,“花、云、溪、月”属于同类意象,对仗均衡,如果“溪”改作“经”,则缺了一“足”,在诗钟上犯“三足蟾”之弊。作者既是名家,一定深谙诗钟之道,作联断不会出此瑕疵。房主最终完全同意笔者的观点,并对此联的纠错大感欣慰,笔者也因此释然,可谓皆大欢喜。

“枕、船”二唱
佚  名
压船山影何曾重,入枕溪声不碍喧

诗钟之作,能有一句精警便属难能。此诗首句构思不凡。从作者勾画的诗境看,行船不在宽阔的水面上,而在溪中或峡谷中一路伴山而行。山岸的倒影映在水中,在普通人眼里是极为平常的自然现象,但在诗人眼里却能转化为绝妙的创作素材。山影可有二解:山在日光或月光下的投影;或者是山在水中的倒影,两种意象都可成立。诗人不同与常人的慧眼在于:能看到山影“压”船。影子或倒影只是虚像,没有重量感,但因山有重量,于是通过“通感”就使影子或倒影也有了重量。既然有重量,自然就能“压”船,这又有曲喻的成分。但影子毕竟无重量,因此用“何曾重”来圆场。此句成功于“化虚为实”,即将捉摸不到的事物,通过修辞和造句技巧,转化为易于感知的意象。对于学诗者具有借鉴意义,亦可旁推解读其他相类诗句。
溪声,溪涧的流水声。唐陈润《宿北乐馆》诗:“庭木萧萧落叶时,溪声雨声听不辨。”宋陆游《登紫翠楼》诗:“水落溪声壮,天寒山色奇。”本诗下句的溪声原是“入耳”,言“入枕”是说明人卧榻而眠之时,因枕头离耳朵最近,故借“入枕”言“入耳”。唯此安静状态下,溪声最为清晰。溪声是天籁,能令人尘虑尽消。今人研究认为适当分贝的溪声有安眠作用。因溪声能使人意识所处环境的清静优美,进而使心情舒放。故“入枕溪声不碍喧”实在是诗人的深刻体验。即便远离溪山的城市人,亦喜欢在自己的居室挂这样的楹联:“溪声来枕上,山翠落樽前。”
    辨析此诗,勾起笔者一段趣事:笔者于2015年在闽西培田古民居游览,见一楹联颇佳,下句与上述诗句相类,联云:“半园花影云生地,一枕溪声月在天。”此联木板新刻,张挂于古驿站边厢,因作句典雅,特向房主询问作者,告知是当时连城“三把笔”之一的项朝兴所作,从附近荒废古厝的大门楹联复制而来。但因书体是行草,房主竟坚持将“园”辨作“亩”、“溪”辨作“经”。理由是原古厝附近有一座妈祖庙,所以是“经”声。为探究竟,特请房主带路考察古厝,发现附近确有一条溪。于是告诉房主辨“园”与“溪”的理由:一,“亩”为仄声,不合律,且与“园”字外形相去甚远。二,附近有溪,辨“溪”有根据。三,妈祖庙不念经。四,“入枕”多是夜晚睡眠之时,经声入耳,有扰人之嫌,有煞风景。五,“花、云、溪、月”属于同类意象,对仗均衡,如果“溪”改作“经”,则缺了一“足”,在诗钟上犯“三足蟾”之弊。作者既是名家,一定深谙诗钟之道,作联断不会出此瑕疵。房主最终完全同意笔者的观点,并对此联的纠错大感欣慰,笔者也因此释然,可谓皆大欢喜。

“夜、声”七唱
佚  名
压住乡愁中酒夜,唤回闺梦卖花声

中酒,饮酒半醉之时。出自《汉书·樊哙传》:“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 。”颜师古注:“饮酒之中也。不醉不醒,故谓之中。”中酒亦指醉酒、病酒。如前蜀韦庄《晏起》诗:“迩来中酒起常迟,卧看南山改旧诗。”又如唐王建《赠溪翁》诗:“伴僧斋过夏,中酒卧经旬。”上句意指通过醉酒来抑制乡愁。
卖花声,卖花的叫卖声。卖花现象唐朝时即有,但以宋为盛,卖花声入诗词出现于宋代。宋人喜插花、戴花,春天卖花声到处可闻。张晓红《宋代诗词的卖花声意象》认为这与宋代经济的繁荣、都市的建制、俗乐的发展及行会制度有关。卖花声经艺人的改造,成为一种说唱伎艺,曲调婉转。文学中卖花声意象的内涵主要是:象征春天、都市的繁华、和平美好的生活。象征春天者,如宋刘辰翁《临江仙》“湖边柳色渐莺啼,才听朝马动,一巷卖花声”,宋赵葵《柳花》“三月名园草色青,梦回犹听卖花声”。象征都市繁华者,如宋洪皓《次种野花韵诗》“却忆故园都谢子,卖花声断几时闻”。象征和平美好生活者,如南宋亡后,诗人何应龙《清明》“踏歌槌鼓近清明,小雨霏霏欲弄晴。唤起十年心上事,春风楼下卖花声”;诗人陈著《夜梦在旧京忽闻卖花声有感至于恸哭觉而泪满枕上因趁笔记之》“万花厄运至此极,纵有卖声谁耳倾”;诗人方回《漫兴九首》“枕上半醒中酒病,楼前时过卖花声。千门万户俱更换,惟此依稀旧太平”。此诗亦有“中酒”“卖花声”,本诗或从此脱出。
本诗为抒情佳作。上句“压”字尤为传神!不仅化虚为实,富于形象,还体现愁的程度——难以抑制。新生意象:一腔乡愁如潮上涌,唯仗酒压之。下句情意朦胧,“梦”可以是实指,也可以是虚指。实指则言闺梦被卖花声唤醒;虚指则言卖花声勾起对往日闺中生活的美好记忆,暗含旧梦重温的温馨和芳年难再的伤感。所梦为何?或与卖花声的内涵有关,给读者留下难以穷尽的解读空间,诗味由此而出。

“平、乱”一唱
潘主兰
平越功隳歌舞顷   乱齐祸伏割烹中

平越,平定越国,指吴王夫差平越之事。隳,毁坏,崩毁。顷,短时间。夫差继父登位之初,励精图治,大败勾践,使吴国达到鼎盛。在位后期,生活奢华无度,任用奸臣宰嚭,逼死伍子胥,沉迷于西施美色。对外穷兵黩武,屡次北上与齐晋争锋。黄池之会,勾践趁虚攻吴,吴国一蹶不振。公元前473年,勾践灭吴,夫差自缢。上联意指夫差平越建立的功业,瞬间毁于歌舞享乐之中。
乱齐,指齐桓公恩宠的易牙、竖刁祸害齐国之事。伏,潜藏、埋伏。“割烹”包含两个故事,“割”指竖刁为了出入宫庭方便,不惜自宫(阉割),赢得齐桓公的怜爱。“烹”指易牙为了让齐桓公吃上人肉,不惜杀死自己3岁的儿子,烹煮后供齐桓公食用。下联的史实是: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继续宠信易牙、竖刁、开方。齐桓公病重之时,易牙、竖刁欲拥立公子无诡继位,假传圣旨,将齐桓公隔绝起来,致使其饥渴难当,羞悔交加,衣袖遮颜而亡。下联意指祸乱齐国的根源,早在易牙自宫和竖刁烹儿时就已埋下了。
    两联均以历史上的著名事件为题材,典中带评,颇有咏古劝今意味,揭示瞬间荣辱祸福之因果,令人概叹!立论深刻,属对工切。

合、作”一唱
郑名彦
合否要求常问己,作何评价且由人

前贤自古注重修身。《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自律为名者,当属曾参。《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合否要求常问己”岂非现代版之“吾日三省吾身”?
倘能时时反省自己,检点行为以合乎规范,则不必计较他人评价,可以问心无愧。正如刘伯温自勉联云:“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此联自古以来为人崇尚,林则徐、邹韬奋等很多名人都引以为座右铭,也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
    诗钟评取,先前多不喜白描,而今常有口语化诗句。笔者认为,诗句平实如口语亦无大碍,关键看作意,倘能句平而意峻,也不失为好诗。此诗立论深刻,颇有格言的意味,当属平中见峻的范例。上下两句既独立,又有关联,作楹联用亦佳。

江、树”二唱
伟  人
万树梨花春有泪,一江芦苇月生毛

梨花以其洁白无瑕和曼妙芳姿,赢得历代文人的钟爱。作为诗词的常用题材,梨花因诗人的心境不同而表达不同的意象。大体而言,梨花可表达素雅、高洁、

5719

主题

4万

帖子

15万

积分

副首版

闽海诗钟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7701
贡献
41992
金钱
5568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5-23 08: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关山牧马人版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9 22: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