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卯岁初,临春三月,于午十九,雨霁雾陈,游于凤凰之山。斯山也,余上周六(即三月十二日)曾有浅行,然其时已晚,于半山亭而止,殊不快矣!故今时再临,欲尽余兴。 ——题记 对于凤凰山,虽是新地重来,但也算驾轻就熟,只是由于下了一宵春雨,洗去了天空和草木的尘气,周遭看上去更觉清爽明媚外,其余并无二致。若有,那就是那笼天盖地的白雾了,它们在高处缥缥缈缈、缠缠绵绵,远远看去,整个凤凰山好像被拦腰截断一样,它的上半部分完全消融在浓浓的雾气之中,不见踪迹,只有山的下半部分依旧挺立,笑迎八方来客。及至近处,山雾越见稀薄,到山脚时,已可见山形全貌,只有那这一方那一团或牵连林梢翠叶、或挂檐钩峰的丝丝薄绡织成这世上最轻柔、极适妙的一围纱巾轻浮于山间树梢,此时的凤凰山就如那含羞带怯、面纱半掩的妙龄少女一般欲拒还迎、多情而妩媚地俏立于眼前,让人不由心醉神迷。
穿过广阔的凤凰广场尽头就来到了凤凰山脚下,这里有一巨石,上书着“凤凰山”三个大红楷字,大气而庄肃,是游人合影留恋的首选;字碑的前面有一座莲花池,不大,呈长方形,约有百来平米,其水虽不是十分清澈明净,但在片片浮水莲叶的映衬下也显出几分清幽来,再加上盛开正艳的朵朵莲花吸引了众多游客欣喜惊奇的目光,招徕了无数的镜头与赞美,池内此时正游荡着无数刚孵生不久的小蝌蚪,引得许多大人小孩前来捕捉嬉玩,更别有一样风情;小池的出水下是一个养鱼塘,里面住着许多或大或小、或红或白、或是鲤鱼或是鲫鱼等各种鱼类,它们或沉于水底,或浮出水面,更有跃向天空欲上青冥者,不一而足,难以尽述,乃是观鱼寻趣之佳地!
沿着字碑旁边的步福古道踏上登山之路,由于下雨的缘故,路面还有些湿滑,石阶两侧皆是山林,不知其深,但不密,只见棵棵光滑笔挺的树干昂扬直上,地面落满了厚厚的枯枝败叶,再加上丝丝缕缕的薄雾笼罩其间,颇有些古老神秘的气味。上不多久,就有一平台,面向翠绿的树林和广阔的天地,背靠高峻的山峰,上有一座夫妻合葬墓,简朴而修整,留给人们无限的感怀和向往,这就是红坟(亦即文狄介古墓)。再上几步,有一水泥砌成的约一尺来高的简陋水井,曰“圣水灵泉”,井上放着一个红色的塑胶水杯,是供游人解渴取水之用的;井的侧上方是一座不大的“半山亭”,亭周层林阴翳,不见天日,时林风轻抚,很是凉爽畅快,实是游客休憩聊天之妙处。
在长长的石阶上攀登着,除了路旁的山林以及偶尔的鸟鸣声和细细的清溪流水外,再无其他,宁静虽宁静矣,但却探不了幽,也寻不了秘,很有些乏味,这与其说是游山倒不如说是走山更来得恰当一些。走了不知多久,又遇见一亭,匾书“步云亭”,旁下两柱书有两联,曰:气喘级高试问能行几步?风和亭适何妨暂坐片时。联是好联,可惜放在这不高的凤凰山腰处就显得有些气弱了,若不然,那就是现在的人越来越娇弱无力了,以至于才上这么一点小山就有那么大的感慨,真是不亦悲乎?过了步云亭行不多久,就来到了凤岩古庙,至此,整个凤凰山风貌才终于有了一些气象……
甫登上凤岩古庙,视野顿开,不觉胸怀放荡,一扫登山时的沉闷,整个人变得神采奕奕起来。此地开于山腹,背倚凤凰高峰,面向福永山城而立,其上高台旷阔,放远而无穷;古楼雕画,幽思以难尽。惬步漫漫,花遇人以争艳,草临春而共发;视界洋洋,林沐风而摇碧,鸟冲霄以游鸣。其间虽浓雾覆盖,随风翻腾涌动,势若汪洋大海,巨浪滔天,更有一种浩然磅礴的气势,教人也有些热血涌动,心潮澎湃起来。从广场最外沿而里,拾阶三步便是另一层平台,正面修砌着一面墙形石碑,居中而立,顶上朱瓦琉璃,檐角钩翘,两旁彩雕玉饰,龙飞凤舞,精致灿然,自有一番风光;石碑正面刻着“南无阿弥陀佛”几个大字,背面则是“佛光普照”。在两旁另有两面小型墙碑相对而立,左右两面分别刻着《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悲神咒》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两篇佛家经典经文,字俊句古,意蕴博大精深,无不彰显宣扬着佛性禅意,不愧为佛家道场。碑后不远即是放生池,池中央用巨石雕刻着一只巨型石龟,它高昂着头,伸开四肢,似是游于四海碧波之上,又仿若腾身九天云雾之间,神态悠然,惟肖惟妙。池水浅而清,里面养着许多龟和鱼,或大或小,有的在相互嬉游逐闹,有的或栖在水面的浮木之上或沉于水下以养身调情,各自悠哉游哉,好不惬意逍遥!惹得围满池塘的游人流连指点,频频闪动手里的相机,久久不去。放生池后即是凤岩古庙,但见一座古气楼台扑面而来,正开的木门大气而高阔,壁柱挺立,檐角曲致,顶上玉雕彩绘,龙飞凤舞,各种奇禽瑞兽飞跃其间,气象顿显,好不气派!大门右侧有一巨大古树,不知种于何年,有几人合抱之粗,枝繁叶茂,浓荫密闭,其左半枝叶几乎遮蔽了古庙约三分之一的面积,它的主干上缠绕着圈圈红布,这也是游人祈拜之地;庙门正前面有几座高大香坛一字陈列开来,是供游人朝拜上香用的,这里不分晴雨皆有游人前来上香祈福,故时时皆有烛香清气袅绕其间,沁人心脾。踏进庙门第一间,两旁肃立着四大天王的雕像,气势凛然,雄壮而威武;对面是两排书架,陈列着各类佛教书籍,可供游人免费取阅。后进几层供奉着各位佛家重要人物的雕像,乃是游客朝拜祈祷、布施求签的主要场所。放生池的左面有一四层楼高的楼亭,名“望海楼”,虽无大气宏阔之壮美,却有幽若挺隽之灵秀,况雕梁画栋之间,有奇书彩画,都是大师风范;华章丽词,俱为名家手笔。待登高临眺,骋目无极,阅尽人间春色,畅想古今繁华,流水烟云,神思里,不知身处虚兮幻兮,古兮今兮?
望海楼后有一栋三层楼高修得古色古香的高大建筑,只对外开放第一层并题书名曰“报恩书院”,乃是凤凰山开光庄严铜佛像、沉香、翡翠玉、守护神、佛珠、法物、吉祥物流通处。书院里面陈列着各种开光玉器、名家书画、古饰佛像以及各种吉祥饰品等等,琳琅满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淘宝留念。顺着书院屋角便又发现了一条登山小道,于是欣然而上,向着凤凰山的最高处行去。这路与刚才上山时爬过的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更高更陡,游人也稀少了许多,偶有三两个也是下山而去。此时雾气也变得大了起来,丝丝缕缕飘荡在山林之间,使得十丈之外的行人都难以看清彼此,真有些“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意味。行至半山时,突然发现在路边竟然开着数朵紫色的山花,在露珠的点缀下显得越发娇艳欲滴,惹人怜爱,同时在上面不远处还发现了丛生的野竹,那碧绿的细叶、修长的竹节,不禁使我想起了家乡那遥远而又熟悉的山花与野竹来,那炫烂的彩和碧绿的翠至今仍我脑海中飘荡着,由此更是想起了家乡的人、家乡的事以及家乡所有的一切的一切,顿使我恍若梦中,不辨世中。
于混混沌沌间,终于走到山道的尽头,一座凉亭突兀地立在眼前,迎接山下和两边上来的游客,由于之前已看过许多类似的凉亭,故对于它并没有细看,直接见而无视,转眼他处而去。只见山顶块浇石铸,怪石林立,或大或小,或卧或立,或俯身山外,或挺直云霄,仪态万千,无一如是。回身而望,恰雾气蒸腾,整个山城若隐若现,斑斑点点,有若星宫;再转身回望,但浓雾层叠,不通而尽;俯身视下,尽悬崖绝壁,苍松柱石,余下雾海茫茫,一片混沌,竟不知其底是山是水,或平地高川,或汪洋细泽,可知雾浓竟至于斯矣!凭虚而立,吸天地钟灵之气;席地以坐,沐乾坤自然之风,洗劫尘气,神思雾隐,响动雷霆,凤吟龙翔,云衣雾簟,飘然欲仙也。
暮晚时雨下,忒爱煞逗人,一霎儿雨,一霎儿晴,便教人避也不是,不避也不是,更恼也无由,笑也无由,还是尽情游!
待封山而归,游思情韵不减,遂持笔挥毫,是以记。
——二零一一年三月于深圳宝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