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理论特邀嘉宾
精华10
注册时间2017-12-1
威望1859
金钱9014
贡献6163
栏目嘉宾
诗词理论特邀嘉宾
 
威望- 1859 点
贡献- 6163 次
金钱- 9014 枚
|
发表于 2018-3-8 16: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绝谷野樵 于 2018-3-8 16:51 编辑
据说孤平一说最早由王渔洋提出,远在赵执信之前,因此赵是否无稽之谈还不一定也。转载一篇文章,你看看是否无稽之谈?
一、关于“孤平”
“孤平”,是律诗的专用术语与禁忌。对于这个问题,历来争议很大,为什么会有争议呢?主要原因是唐人没有告诉我们,乃至清初的典籍里也没有关于这个理论的记载。直到清康熙年间后,方见有王士祯等几位学者的关于此问题的论述。然正如启功所言:“律句中忌‘孤平’,是从来相传的口诀,但没有解释的注文,也没说哪个字的位置例外。”概念尚不够明晰。
到现代,有王力、吴丈蜀、启功与林正三等学者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顾名思义,推理演绎,又总结出了不尽相同的两种定义,而形成两派。所以说,一直缺乏统一的、权威性定义,存有争议。下面就将两派学说的理论基础、源流与定义,系统梳理一下,做归纳整理,理清脉络,以供观者认识了解、比较分析。
(一)清四家对“孤平”的理论学说
根据资料显示,历史上最早提到“孤平”这个问题的人是清康熙年间的学者王士祯。随后,他的甥婿、康熙进士赵执信有进一步的论述。但他们均没有使用到“孤平”这一名词。到乾隆年间,有学者李汝襄第一次使用了“孤平”这个词语,之后,同治年间的董文焕又提出了“夹平”的概念。
1、清·康熙学者王士祯说
清康熙大臣王士祯(1634—1711),在其著作《律诗定体》中第一式“五言仄起不入韵”中列出例诗后,用大字标明指出:“五律凡双句二四应平仄者,第一字必平,断不可杂以仄声。以平平止有二字相连,不可令单也。其二四应仄平者第一字平仄皆可用,以仄仄仄三字相连,换以平字无妨也。”
王士祯认为在五律用韵句“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必平,断不可用仄声,使平声字孤立,要保持两个平声字相连不单;在“仄仄仄平平”句中,则第一字可平仄不拘。
又于第七式〈七言仄起入韵〉引例诗起句:“待日金门漏未稀”第三字下有注曰:“此字必平,凡平不可令单。此字关系,起句不比三五七句。”
此谓起句用韵者,与双句用韵同例,不可令单,关系不比其它三、五、七不押韵的单句。即是说用韵的句要比不用韵的句子要求严格,在用韵的句子要注意“孤平”。这里,王士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孤平”的概念,也没提到“拗救”,但他所说的就是当代学者王力所总结的定义。所以说,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到“孤平”的人。
2、清·康熙学者赵执信说
继王士祯后,他的甥婿、康熙进士赵执信(1659—1733),在其《声调普》于五言律诗中,引杜牧《句溪夏日送卢霈秀才归王屋山将欲赴举》诗第二句“茧蚕初引丝”,于初字下注“宜仄而平,第一字仄,第三字必平”。又举李商隐《落花》诗首联对句“小园花乱飞”,花字下注“此字拗救”。并于诗后注明:“‘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盖下有三仄上必二平也。”又云:
“律诗‘平平仄仄平’,第二句之正格。若‘仄平平仄平’变而仍律者也(即是拗句),‘仄平仄仄平’则古诗句矣。此格人多不知者,由一三五不论二语误之也。”“七言不过于五言上加平平仄仄耳,拗处总在第五第六字上,七言之五六字即五言之三四字可以类推”。
“起句第二字仄、第四字平者,如‘仄仄平平仄’或‘平仄平平仄’或‘平仄仄平平’俱可,若‘平仄平仄仄’则古诗句矣。”“起句‘仄仄仄平仄’或‘平仄仄平仄’,唐人亦有此调,但下句必须用三平或四平(如‘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是也)。”“上句第三字平,下句第三字可仄,若上句第三字仄,下句第三字断宜平。此在首联,唐人亦有不拘者,若二联则必不容不严矣”。
这里,赵执信即提到了五言用韵句“仄平仄仄平”与七言的“孤平”问题,也提出了非用韵句“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的“孤平”问题。更主要的是还提出了“本句自救”与“对句互救”的拗救办法。比王士祯的理论更进了一层,更显具体些,但他仍未使用到“孤平”这个词语。
4、清·乾隆学者李汝襄说
李汝襄(生卒不详),在其所著《广声调谱》二卷卷上〈五言律诗〉一章,所列五律诸式中有“孤平式”,引诗例三首;
唐?杜甫《翫月呈汉中王》起句:“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
唐?李白《南阳送客》次句:“(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
唐?戴叔伦《送友人东归》次句:“(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
李汝襄在此三例诗句的首字旁,均标出“孤平”所在,并在后面写道“孤平为近体诗之大忌,以其不叶也。但五律近古,与七律不同,故唐诗全帙中,不无壹二用者,然必借拗体以配之。此在古人故作放笔,非无心也。若不察而误用,失之远矣。”还明确指出:“凡遇‘平平仄仄平’之句,其第一字断不宜仄。然亦有第一字用仄者第三字必用平,谓之拗句。”并引郑谷《书村叟壁》诗首句为例:“‘草肥朝牧牛’,草字用仄,使朝字亦用仄,则肥字为平字单行而不纉矣。此将朝字用平,则肥字不得于上,犹得于下也,仍不单行,故名拗句而可用也。”
李汝襄所列的三例“孤平”句式,俱是用韵句(平平仄仄平)首字原当平声而拗用仄声(仄平仄仄平)),出现第二字“孤平”的问题。并没有提到非用韵仄脚句存在“孤平”的问题,这就是说全是在“平平仄仄平”这样的句式中犯“孤平”。首次使用了“孤平”这个词语和提出是近体诗“大忌”一说。以此看来,李汝襄的“孤平”理论算是阶段上集大成者,对后世王力等学者的研究影响至深。
4、清·同治学者董文焕说
董文焕(1833——1877),在其《声调四谱图说》卷十一指出:“‘仄平仄仄平’这句式中,单一平声为两仄所夹者为‘夹平’。”这里首次出现了“夹平”之说。再看他的解释:“‘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一联首句三字拗仄,首字不救,则下句三字必拗平救之也。若下句三字既平,则首句亦可拗仄,盖二三连平即不犯夹平,则首句首字又不必斤斤拗平以救之也。”
即是说,如上联第三字当平而拗仄了,则需在下联同位该仄而用平来“救”,下联三字拗平则上联可拗仄。“二三连平即不犯夹平”指的是“平平平仄平”这个句式,二三字连平,已保证不犯夹平,那么第一字就可平可仄了。有两个平声相连即不犯“夹平”。讲的是“对句互救”问题。
再如:“‘平平仄仄仄’句,乃正拗律而非借古句者。首二连平亦无夹平之病。”言外之意,首二字如不是连平,变为“仄平仄仄仄”,也是犯了“夹平”。
这里又提到了仄脚非用韵句的“夹平”问题,就是说不论用韵句或非用韵句,都存在“夹平”问题。由此看来,董文焕解释的“夹平”问题,实际上就是“孤平”问题,只是使用了不同的概念而已。但他在卷十二又云:“至于孤平、夹平诸句律诗最忌,而拗体则独喜孤平而忌孤仄。”却将“孤平”与“夹平”两个概念并举,而至于什么是“孤平”,却没有举例说明。这里存疑了(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