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8-3-6 05:36 编辑
关于“故城”的两种解读
对格那丁的诗句“四望唯遗垒,故城今隐沦”解读有歧义,所以产生争论。现在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为“登临四望唯见遗垒,昔日的城市(昔日的繁华城市)已经隐沦了。用隐沦,就有个时间的问题,不是一下子就沦亡了,而是渐渐的,极有沧桑感。有时间,有空间。” 显然这是作者想表达的原意。
另一种解释是“举目四望尽是遗垒,高昌废墟现今在隐沦中”。显然这种解读非作者原意,在语义上重复啰嗦,不合逻辑。
那么哪种解释符合现有文字的意思?分歧产生在何处? 关键在“故城”。
“故”字的本义,老,旧,过去的,原来的。例如:故乡:故国,故园。那么“故城”是否是“昔日的城市”?比如高昌故城,是否是说“原来繁华兴盛时的城市”?还是指现在看到的这样的废墟?
我认为答案应该是后者:“故城”是指现在看到的、已经老旧荒废的城市的现状。并非是指以前繁华兴盛时的城市。如唐·张九龄的《奉和圣制度潼关口号》“嶙嶙故城垒,荒凉空戍楼。在德不在险,方知王道休。”------看见破败的城垒遗迹,只剩荒凉的人去楼空的城楼。想到要维持国家安全在于好政策,不在地势险要。诗里“故城垒”即故城,不是指兴盛时的关城,而是指张九龄当时看到的颓废的废墟。
再看《建邺怀古》(唐·杨乘):“故城故垒满江濆,尽是干戈旧苦辛。见此即须知帝力,生来便作太平人。”由此可知故城和故垒词性是一致的,皆是形+名词组,已经老旧了的城和垒,这里故城即故垒,故垒不是故城的一部分而是全部,因为后面解释为“尽是干戈旧苦辛”,而不是说这个城市的旧垒部分是“旧苦辛”,旧垒以外的部分就不是“旧苦辛”。
可见将“故城”解释成“回忆中的、先前的、新建或正在使用中的城市”是不对的,因为诗人作诗时是看不见的,就不会使用“望故城”“入故城”“绕故城”“登故城”“哀故城”这种词语。
诗例: 《云梦故城秋望》(唐•戎昱)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 《襄阳怀古》(明•童轩)
匹马南归望故城,半林残雨夕阳明。云边岫接秦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
堕泪有碑苔色古,拦街无曲酒旗横。那堪回首成陈迹,笳鼓西风怆客情。 《和永叔晋祠诗》(宋•梅尧臣)
并州古来称近胡,山雄气壮民足储。北望故城无旧物,泱漭野色连丘墟。 《过汉中》(明·李贤)
忆昔高皇王汉来,故城千载使人哀。寒烟犹锁观星阁,芳草空铺拜将台。
---------显然“故城”指当时看到的荒凉的城市已经过去了千年。而不能说是“昔日的汉中使人哀”。若说昔日景象,就应该是“忆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