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关于遗垒和故城的对话 见有这样一段对话: 我:兄觉得遗垒和故城重复吗?
天许:不重复吧。
我:我个人觉得这个句子没有问题。登临四望唯见遗垒,昔日的城市已经隐沦了。用隐沦,就有个时间的问题,不是一下子就沦亡了,而是渐渐的,极有沧桑感。一二句有时间,有空间。三四句绝无意见,而沉慨其中。
天许:遗垒是现实场景,故城是回忆中的场景。而且,遗垒是故城的一部分,就像碎镜片与镜子的关系。
天许:我觉得不重复。
天许:由局部想到整体,
天许:古寺留残垣------这句讲得通,那句就讲得通。 --------评: ① “天许:由局部想到整体”,
高昌遗址现在的遗垒就是已被遗弃的高昌城的全部。哪里还有不同于“遗垒”的部分?如果说襄阳附近的遗垒是“古襄阳”城的一部份还可以,但古襄阳城不能称作是“故襄阳城”。 ② 天许:古寺留残垣------这句讲得通,那句就讲得通。
“古寺”“古城”和“故寺”“故城”一样吗?“古寺”是指年代久远的寺庙,“古城”是历史悠久的城市。它们在颓废崩塌之后会留下残垣断壁,所以说的通。而“故城留遗垒”却不通:这里“故城”是指“没有人居住的被遗弃的城市”,而不是历史久远的仍然有人居住的城市,如“古碧云寺”“古襄阳城”。说“被遗弃的城市留下故垒”不通,不是重复啰嗦是什么? ③“故城是回忆中的场景”吗?
四望唯遗垒,故城今隐沦(格那丁)。意思是举目四望只看见故垒,故城现今已经沉沦了。第二句“故城今隐沦”只是重述高昌已被遗弃,对第一句没有任何补充作用。“今隐沦”也没有时间长度,“隐沦”是不需要多久时间的。这两句诗既没有拓开空间,也没有延续时间。 据【汉典】,“隐沦”:埋没,沉沦,隐士。隐沦在古诗中多用于人事,指人隐姓埋名地隐居到山林寺庙等偏僻之处。埋没:埋入地下。沉沦:沉入水中,又指死亡。高昌城十三世纪毁于几个月的战火,并非渐变。这个城市沉沦并没用多久,是突变。
“故”:《廣韻》舊也。老,旧,过去的,原来的。故城:旧城,过去的城市。
“故垒”:前人的營壁。故垒就是遗垒---被遗弃的营垒。「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苏轼)高昌是汉元帝派兵建立的军事要塞,后来几经被外族占领。到元朝时毁于战火。所以现在留下的就是旧城(故垒),这些遗留是现在能看到的古高昌城的全部,而不是高昌城里的一部分。所以说“故城”也好“遗垒”也好,皆是镜子的碎片。若说是完整的镜子,应该是焚毁以前的高昌古城。可以用特指如“要塞”“名城”“孤城”“丝路明珠城”等,而不能用“旧城”“故城”“破城”“鬼城”等泛指。“故城”不等于“回忆中的城市”。“回忆中的城市”是留在脑海里的、虚幻的,非实体的、看不见的城市。而“故城”是现在仍然看得见的实体: “望故城”诗例: 云梦故城秋望(唐•戎昱)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 襄阳怀古(明•童轩)
匹马南归望故城,半林残雨夕阳明。云边岫接秦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
堕泪有碑苔色古,拦街无曲酒旗横。那堪回首成陈迹,笳鼓西风怆客情。 和永叔晋祠诗(宋•梅尧臣)
并州古来称近胡,山雄气壮民足储。北望故城无旧物,泱漭野色连丘墟。 故城=遗垒(故垒),诗例: 东郡怀古(唐•李德裕)
数仞城既毁,万夫心莫留。徘徊望故垒,尚想精魂游。 题吕城庙(宋•刘宰)
吕公遗垒枕高冈,落日西风草木荒。王气悬知南国在,不妨北面俨冠裳。 汉阳(清•赵文楷)
江流东注大军山,汉上孤城扼楚关。三国旧愁春浪碧,千年遗垒夕阳般。
樵歌牧唱刘琦墓,沙鸟风帆鲁肃湾。我欲招魂凭楚些,夜深疑有鬼雄还。 静安八咏 沪渎垒(元•余寅)
我过袁崧宅,重寻沪渎津。英雄千载下,遗垒大江滨。
(沪渎津即沪渎垒,故址在宋代坍陷江中。) 过虎门(清末民国初•康有为)
粤海重关二虎尊,万龙轰斗事何存。至今遗垒馀残石,白浪如山过虎门。
----遗垒不是虎门的全部,因为虎门并非整体废弃。所以虎门不能称为“故城”,但可以称作“古城”“历史名城”“抗英英雄城”。 结论:遗垒与故城基本同义。对于军事要塞完全同义。“四望唯遗垒,故城今隐沦”两句基本同义,犯有文赘之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