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90|回复: 15

唐诗释疑

[复制链接]

96

主题

2091

帖子

9140

积分

栏目嘉宾

大中华楹联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89
贡献
2553
金钱
3318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8-3-4 12: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行字在此应该读仄音,不是韵脚。才可以拗救。若作韵脚,出律无救。
李商隐诗好多爱这样拗救。如高阁客竟去诗,连连如此拗救。连着用仄字,然后下句倒数第三字用平声字救回。这种写法常见悲愤激烈的诗词中,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如果想表达悠闲意境的诗词不太适合这样用。这和音乐殊途同归。旋律的紧和缓也影响情绪。
行  
古:通 ◆行【下平七阳】【下平八庚】【去声二十三漾】
这里应读仄,形容词。而不应该理解为平声的动词,这里不是行走的意思。


96

主题

2091

帖子

9140

积分

栏目嘉宾

大中华楹联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89
贡献
2553
金钱
3318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3-4 13: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花须柳眼各无赖,小拗。紫蝶黄蜂俱有情,俱,平声,救上句。可见,中晚唐律诗基本定型。绝少会出律。

点评

现在看来我主贴的分析错误。七言这种拗救法,对句必然要仄起才适合,否则就变成三仄尾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3-6 09: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2091

帖子

9140

积分

栏目嘉宾

大中华楹联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89
贡献
2553
金钱
3318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3-4 13: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这律诗就出律了,颔联失粘。大概那个时期早,还没定型,也或许是有定型但李白不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3-4 14: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子规迷蝶 发表于 2018-3-4 13:34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这只是你的看法而已!

点评

是的,古人已逝,我们后人只能跟据流传下来的文字臆测。唐中后期以降律诗格律趋严,这是事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3-4 15: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2091

帖子

9140

积分

栏目嘉宾

大中华楹联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89
贡献
2553
金钱
3318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3-4 15: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8-3-4 14:55
这只是你的看法而已!

是的,古人已逝,我们后人只能跟据流传下来的文字臆测。唐中后期以降律诗格律趋严,这是事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3-4 15: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8-3-4 15:39 编辑
子规迷蝶 发表于 2018-3-4 15:22
是的,古人已逝,我们后人只能跟据流传下来的文字臆测。唐中后期以降律诗格律趋严,这是事实。

【臆测】?【唐中后期以降律诗格律趋严】?这不是事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2091

帖子

9140

积分

栏目嘉宾

大中华楹联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89
贡献
2553
金钱
3318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3-4 15: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臆测了,各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诗,李白已经不在了,又不能登录此版块来交流。我又没说我一定是正确的。其实后人许多鉴赏诗也有穿凿附会,谁能讲一定是说出了原作者的心声呢?格律上我们写诗也只遵循古代大多数诗人都遵循的规律。这一点我认同王力总结的格律规律,代表了大多数。当代理论家谁又能超过王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5

主题

4369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424
贡献
4758
金钱
5386
发表于 2018-3-4 22: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3-4 22: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拗律体虽然是少数,但一直存在。有整体全拗如老杜吴体,有部分拗如崔颢黄鹤楼和本楼李商隐诗。李商隐这种拗律是开头用古风句,后面合律,算是拗的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2091

帖子

9140

积分

栏目嘉宾

大中华楹联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89
贡献
2553
金钱
3318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3-5 08: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看来还是我鲁莽了,判断失误。抱歉。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才是拗救。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就算行真的仄声,也不是这种句式。是我一时糊涂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2091

帖子

9140

积分

栏目嘉宾

大中华楹联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89
贡献
2553
金钱
3318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3-5 08: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后来的标准,这应该是出律了第二句还是三平尾。崔颢的黄鹤楼也是一样,但是崔颢的年代早,到李商隐的时代,那时的七律很少出律,真是费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2091

帖子

9140

积分

栏目嘉宾

大中华楹联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89
贡献
2553
金钱
3318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3-6 09: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子规迷蝶 发表于 2018-3-4 13:23
花须柳眼各无赖,小拗。紫蝶黄蜂俱有情,俱,平声,救上句。可见,中晚唐律诗基本定型。绝少会出律。 ...

现在看来我主贴的分析错误。七言这种拗救法,对句必然要仄起才适合,否则就变成三仄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2091

帖子

9140

积分

栏目嘉宾

大中华楹联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89
贡献
2553
金钱
3318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3-6 09: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说崔颢王维李白的年代律诗出现今天看来出律的情况不稀奇,年代早,七律这种体裁没发展完善。那李商隐时代就不应该了。有人解释说是“丁卯句法”,还曾经记起有人说七律的首句可以放宽。我都比较怀疑。还有人说二月二日是个固有的词,由地名、人名、时序构成的不可分割的词组入诗 ,破律在所难免。具体的这句来说我也不认同,因为二月二日完全可以省略为二月二,一样的意思,还更精炼,何必多出一个日字来破律?要是我写,我会第二个日字用一个平声字来替代,如:二月二来江上行。只是这样似乎气格有些油,难道李商隐也找不到一个平声字来替代?
还有一个问题,此诗“东风日暖闻吹笙”是三平尾吗?
虽然闻也是平仄两读,分属上平十二文和去声十三问,似乎这里读平声的概率大哦。而且李商隐也不是初犯,早有前科。那首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犯同样的毛病,思虽也平仄两读,似乎这里也应该读平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8-3-6 10: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句就是一句出律句。第四字应平。
盛唐前多有七言一二词组失替现象,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等,应化雨先生称作律中带古句,并举有数十例。古有互律体,皆七言首二字失替也。可称之古律句,后遭淘汰。李句是三四字失替,只能称非律句。称古风句误也,因所有句式在古风诗中均能找到。
行,吹,思在例中均读平声

点评

是的,首句出律无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3-6 10: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2091

帖子

9140

积分

栏目嘉宾

大中华楹联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89
贡献
2553
金钱
3318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3-6 10: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吾闽 发表于 2018-3-4 22:22
拗体,少研究,不乱说了,搜点资料大家参详:

《贞一斋诗说》:

此诗绝不是丁卯句法。

许浑的律诗对仗工稳,格律严谨。丁卯句法是诗句的尾三字,不是其他的位置。并且是“仄平仄”用“平仄平”来对,是拗救孤平的。具体为:
中平仄仄仄平仄,中仄平平平仄平
中仄仄平仄,中平平仄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2091

帖子

9140

积分

栏目嘉宾

大中华楹联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89
贡献
2553
金钱
3318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3-6 10: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8-3-6 10:08
首句就是一句出律句。第四字应平。
盛唐前多有七言一二词组失替现象,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等,应化雨先生称作 ...

是的,首句出律无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0 04: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