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州先生未见打神者先生这帖吗?
本帖最后由 打神者 于 2016-7-26 21:26 编辑
“新声旧韵皆宜”是个伪命题
时常看到有诗友在诗题后标明“新声旧韵皆宜”之类字样,不以为然。日前,资深诗友植杖叟先生在拙作“早行【东南韵】”下临帖说:“这首诗,合于平水韵,也合于新韵”,请恕我直言,笔者对此实在不敢苟同。
诗韵的本质毕竟是声韵。说实话,作为现代读书人,对于晚清以前的旧韵,笔者实在是读不来听不懂,委实惭愧之至。大量事实表明,数以亿计的国人亦然。以拙作“早行【东南韵】”为例,尽管按相应韵书纸面上的平仄归属判断,无论句中平仄还是句尾韵脚都是合乎旧韵的,可是,谁又能按旧韵读音规范确切读出来呢?即便有个把人能读,又有几人真能听得懂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毋庸讳言,现今一些方言中的确有中古乃至上古音遗存,然而即便以方言的角度观之,古今读法也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入声字的多寡及其读音的规范性方面,更体现在众多古今非入声字元音(韵母)、辅音(声母)的南辕北辙,这是不争的事实。
“新声旧韵皆宜”之类说法显然是建立在案头文学基础之上的。窃以为,失却了科举制这一重要封建基础,时下盛行的所谓格律诗理当返璞归真,尽早走出案头文学的窠臼,回归读书人、回归官场、回归民间、回归大自然、回归舌间耳畔。惟其如此,振兴现代民族诗词文化才不致成为空谈。
是吴语就标吴语韵,是粤语就标粤语韵,是温州话就标温州韵,是客家话就标客家韵,是东南规范方言就标东南韵,是现代读书音就标所谓新声韵,不要希冀脚踏两只船,不要寻求左右逢源,不要以现今某地方言冒称中古韵抑或上古韵,一是一二是二,这才算实事求是,也才是一个科学的态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