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2-24 0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桃花结子菜生苔,细雨蛙声出草莱。一段春光都不见,却教蝴蝶误飞来。
唐宋以来的一般僧服,多着黑衣。到了元朝文宗时代,因为特别重视欣笑隐和尚,文宗便御赐黄衣。后来他的徒弟们便都着黄色僧衣了,因此萨天锡便有赠欣笑隐的诗:“客过钟鸣饭,僧披御赐衣。”到了明初,制定参禅僧的衣黑色,讲经僧的衣红色,应请诵经拜忏的僧衣葱白色。因此欧阳原元有题僧画墨菊诗:
苾蒭元是黑衣郎,当代深仁始赐黄。今日黄花翻泼墨,本来面目见馨香。
明代永乐的南征,都由师僧姚广孝的策画,事成,封为少师。有一次,姚少师领敕命,到四川云台观悬旙,路过苏州,暂时驻杖寒山寺。临时到松林中施食,独自一个人穿了一双便鞋,一边施食,一边慢慢走去。恰好碰到苏州的县宰曹二尹带着官差喝道而来。姚少师一路经行而去,并不回避,因此惹怒了曹二尹,叫官差把他抓来,打了他二十皮鞭,少师默然挨打,也不分辩。旁边有人认识他的,告诉曹二尹说:他便是当今的国师姚少师。曹二尹一听吓坏了,赶紧爬下来叩头请罪。少师当下写了一首诗给他,又默然回到寒山寺里去了。
出使南来坐画船,袈裟犹带御炉烟。无端撞着曹二尹,二十皮鞭了宿缘。
明代王阳明偶游僧寺,看到一间僧房封锁的很严密,便动了疑心,要求和尚打开门看个清楚。和尚对他说,房里有一位老僧入定,已经五十年,上代交付,不可随便开关。王阳明却坚持要开门一看,和尚强不过他,只好开关。果然看到一个和尚肉身坐在龛中入定,面色俨然如生,而且活像王阳明自己的相貌。他看了心中如有所悟,觉得这个和尚,就是他的前生。抬头四面一看,墙壁还留有一首诗:
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即是闭门人。精灵剥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王阳明怅然若失,便出钱吩咐寺僧为这坐龛圆寂的和尚肉身建塔。
《七修类稿》载元代一僧的两首诗:
百丈岩头挂草鞋,流行住止任安排。老僧脚底从来阔,未必骷髅就此埋。
残年节礼送纷纷,尽是豪门与富门。惟有老僧阶下雪,始终不见草鞋痕。
《草木子》载南宋贾似道当国时,一日漫游西湖,有一个西川和尚,看到他并不回避,反而徘徊不去。贾似道问他要作什么?和尚说:作诗。贾便指着湖中的渔翁,要他作诗,并以限用天字韵。和尚便应声写了一首诗:
蓝里无鱼少酒钱,酒家门外系渔船。几回欲脱蓑衣当,又恐明朝是雨天。
明代承天寺有僧名岫闲,自刻卖闲诗,请各方唱和。宪副李滋(号如谷),便写了一首诃斥他的诗:
老秃何人敢说闲,八旬行脚古来传。磨砖碓米僧家事,施鸟添香度日缘。
闲自已偷谁敢买,卖干天遣定追还。痴呆可卖闲难卖,鬼斧神枪不汝怜。
朱元璋当了皇帝,政纲重严重猛,有一天,要到和尚庙去玩玩,但禁止侍从人员入寺,独自一人进去。看到寺院的墙壁上画了一布袋和尚,墨迹还没有晾干,旁边还题一首诗偈:
大千世界浩茫茫,收拾都来一袋装。毕竟有收还有散,放宽些子又何妨?
他看了,立即命令侍从的人进去搜索,原来是空无一人的古寺而已。
明初禅僧谦牧,常住小有山中,各方都景仰他的道行高风。朱元璋本来就认识他,当了皇帝以后,亲自作诗要召他到南京来:
寄语山中老秃牛,何劳辛苦恋东洲。南方有片闲田地,鞭打绳牵不转头。
谦牧禅师接到朱皇帝的亲笔诗,仍然不肯出山,只回答他一首诗:
老牛力尽已多年,顶破蹄穿只爱眠。震旦城中粮草足,主人何用苦加鞭。
朱元璋看了,总算肯放过他,一笑了事。
昔日有人题诗称赞山顶一僧庵云:
高山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龙半间。半夜龙飞行雨去,归来翻笑老僧闲。
(按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上载僧显万诗云“万松岭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三更云去逐行雨,回头却羡老僧闲。”又《五灯会元》卷第十七及《续传灯录》卷第十六载归宗志芝庵主偈云:“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
明桃源陈朗溪,有题漳江寺诗,用意恰恰相反,他的诗:
吟遍三千洞,来眠四大床。白云钟鼓外,翻笑老僧忙。
南宋时,杭州灵隐寺僧元肇,法号淮海。寺有古松大数十围,与月波亭相对。史相弥远忽遣人来砍伐大松,要作建宅材料。淮海不得已,作了一首诗:
大夫去作栋梁材,无复清阴覆绿苔。惆怅月波亭上望,夜深惟见鹤归来。
同时阎贵妃的父亲阎良臣,要修建香火功德院,也想在灵隐三天竺砍伐松树作建材。淮海不得已,又作了一首诗:
不为栽松种茯苓,只缘山色四时青。老僧不会移将去,留与西湖作画屏。
淮海的两首诗,当时便受人重视,宋理宗也看到了,便命令停止砍伐。
又灵隐山中旧有久已衰败的寺基,有一权势人家,相信风水,想侵占寺基来做坟墓,淮海又作了一首诗:
一带空山已有年,不须惆怅起颓砖。路旁多少麒麟冢,转眼无人送纸钱。
淮海的这首诗,却使权势豪门看了,都不敢再起贪心,显见文字的威灵,有时也不可轻视。
转自:尚南论坛兜率天诗词曲赋别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