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丁若水 于 2014-11-22 16:27 编辑
古典诗词较诸其他文体,是更侧重于抒情的文体。中国悠久的抒情传统孕育了丰富的抒情母题,而且在不同时代侧重于表达不同的抒情母题:“如汉魏的思乡,惜时调重;魏晋的游仙,生死语密;晋宋的出处之嗟;齐梁与晚唐北宋的相思风盛;中晚唐与元代的怀古;南宋与清初的黍离之思… …以及绵延不息的春恨秋悲咏叹。”
这些抒情传统,在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嬗变之后,都会在形象方面形成诸多的原型意象。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前者是后者的载体,一定的原型意象表达,暗示一定的抒情母题:如浮云与思归、大雁与怀乡、流水与伤逝、蓬莱与羡仙、杨柳与惜别等。
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而且“柳”与“留”谐音,这都暗示柳树与离情别绪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为使柳树成为表达离情别绪这一母题的原型意象奠定了基础。抒情作品中“柳”的形象比比皆是,形成了以“柳”为核心的意象群:“烟柳”、“岸柳”、“春柳”、“秋柳”、“边柳”、“新柳”等等。“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年年柳色,霸凌伤别”,“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由此看出,柳树在中国抒情传统中是分离树,它所包含的韵味是苦涩的。有学者指出:“我国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植物很多,最重要的可能是杨柳”,颇有道理。杨柳是别离的象征,而中国人喜聚不喜散,最怕与亲人和朋友分开,但在人生的旅途中,不管是生离或者死别,别离又是经常发生的。于是在古典诗词当中,别离成为重要的主题,诗人笔下经常出现那依依的柳条,飘舞的柳絮,以及笛声呜咽的折杨柳曲。
除了离情别绪,柳还蕴藏春天的盎然生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展示着女子婀娜美好的身姿:“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修饰着女子姣好妩媚的容颜:“露滴幽庭落叶时,愁聚萧娘柳眉”;夸耀女子明敏出众的才华:“堪怜咏絮才”… …
我相信,在古典诗词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道路上,“柳”还会衍生出无尽的抒情意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