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云狮 于 2018-1-22 22:41 编辑
说说刘长卿与《别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
这是一首辞行,不是送行诗。有的版本把“东道”换成了“君去”,认为是一首送行诗,这是不对的。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不需要引经据典,原诗整体的口吻都是辞行,仅仅改了这两个字不会动摇整体,只会让这首诗变得不伦不类。 刘长卿,自号“五言长城”;《唐诗纪事》云:“以诗驰声上元、宝应间”。历代诗家对他都很重视。这首诗也是唐诗中上品,只是从刘逸生以来,大多人云亦云流于字面了。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至德三年初,诗人被贬南巴,从苏州地区将行之时。他到苏州城里来向好友严士元辞行,这才写下这首精典之作。 第一句: 春风倚棹阖闾城。 这个“阖闾城”是指如今江苏的苏州城。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阖闾所筑。诗人当时就是在这个苏州辖区里任职。 “棹”是一种行船用的工具,类桨,但比桨大。桨是空手拿着的,而它的中间多个凹洞,用来套在船边的“棹柱”上,行船时就手拿着棹拐来回摇。桨是没有拐的,用桨的船一般都很小,不能远行。用棹的船比用桨的船大,可以远行。还有一种同类的,行船用的工具叫“橹”,比棹更大,中间也有一个凹洞,那是用来套在“橹柱”上的,不过,橹柱在船尾,橹也没有拐。 什么是“倚棹”呢?倚棹也是泊船不走了。为什么诗人不用“泊船”而要用“倚棹”呢?“倚棹”就是不把这个“棹”从棹柱上拿下来,只是把它倚在船边上,也就临时停靠的意思。相当于我们在路边不熄火的临时停车,一会儿就要走了。 有人说,诗人与严是偶遇,却又不见其证,所以我认为,辞行更靠谱。 这个“倚棹”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那就是士途的挫折或者顿挫。 正如“春风不度玉门关” 一样,这个“春风”,也不仅仅是自然的春风,还借指皇上或朝庭。不同的是,前者是讲皇上的关心与恩惠 不会远到玉门关来,而这里却是暗指他的这次被贬也是来自于皇上的。 陆游的《钗头凤》有这样的句子:“东风恶,欢情薄…”大家知道,这个“东风”也指主人公妈妈。比较一下,我们不难看出,那时,对皇上是不能用“恶”的,“东风”,也是一个比较中性的词。而“春风”是褒义的,其实,它也有皇上英明,皇恩浩荡,我被贬对皇上没有一点怨言和不满的意思在里面。 这样写很显然,是有诗人深远考虑的。 第二句: 水国春寒阴复晴。 有人说,这个“水国”的“国”应该是“阁”;还有人说这个“春寒”的“春”与第一句的“春”犯复,可能本来也不是这样的。我倒觉得,这不是一个原则问题,这样顶真非专业不可,引经据典,扯得太远,我们这里就没有必要了。重要的是“阴复晴”没见有什么异义。 这个“阴复晴”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自然天气,再一层是世事无常。 不过,这两句的深层含义仅仅从这两句诗的本身是看不出来的。实是求是的讲,说看出来那也瞎猜,没有意义。 证据是什么?首先,就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 青袍今日误儒生。 “青袍”在这里是指当时的一种官服,如果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那些晴呀阴的,雨呀花的,跟这个“青袍”又有什么关系呢?它怎么就会误了“儒生”呢? 当然,这一句诗,我们后面再讲。
第三句: 细雨湿衣看不见 从自然科学或生活常识上讲,这个“看不见”的确不如“人不觉”更准确。但是,诗人又为什么要说“看不见”呢?怎么说他也是科班进士,真会傻到这点常识也不懂吗?显然不会的。那么,这个“看不见”又究竟好在哪里呢? 百度一下,不难发现:连同下面一句诗,一些书法也喜欢当做对联来写。它其实也可以挂在房间里,用以自勉的。正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样,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说,宝剑和梅花风马牛不相及,梅花也决不是越寒越好。这里还多加了一个“苦”字,梅花又怎知道苦呢?“苦寒”又是什么样“寒”,梅花又是怎么分辨苦和甜的呢? 那么,为什么又没有人说它错呢?就因为: 诗有诗的语言,诗有诗的逻辑。 或曰:又是什么样的语言可说是诗的语言,什么样的逻辑可说是诗的逻辑呢? 比如毛词“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说,那个百丈的大瀑布都冻成了冰,会有梅花开吗?然而,毛词好就好在这里。众所周知:他老人家是在用“悬崖百丈冰”及梅花,这样的语言来表达共产党人胸怀与志向。 这就是诗的语言,诗的逻辑。 一句话,也就是: 用日常生活的语言,来表达那些非日常生活的事。 回过头来,“细雨湿衣看不见”这句诗,又是用的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什么样的事呢? 首先,这里是苏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又是春暖花开,雨过天晴。多好,多美呀。可诗人都不提,却说“细雨湿衣”。当然还有“闲花落地”。为什么呀?不就是被贬了嘛?贬到哪里呢?“南巴”。南巴又怎样呢?在唐代,南巴,湖南,是发配人犯,发配贬官去的地方,正如宋代的岭南,海南,以及清代的新疆一样,苏东坡,林则徐不就是被发配去那样的地方吗? 请试想,一个是被贬,将行的人,还有一个送行的人,他们在话别。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般会说什么,关心什么呢?真的只是细雨与落花?再说,他们又可能会在哪里话别呢?不是酒店也是家里吧,外边下小雨,落花,看见吗? 按常理说,刘长卿与严士元话别,有些话是一定会说的。比如被贬的原因,被什么人排挤,陷害,此去又有什么打算,什么安排等等,可是这些诗人都没说,那又为什么呢? 就因为: 这首诗很重要,它流传出去,诗人的朋友,对手都能看到,皇上也可以看到。朝庭要用人,当然也要考察,安史之后,也是用人之时。一个官员被贬,他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态这也是朝庭所关心的事。比如李白就说:“长安不见使人愁”,这是李白对皇上,对朝庭的态度。而刘长卿的这两句诗又算是一个什么的态度呢? 对那些排挤他诬陷的人,对被朝庭贬谪这样的事,他并不认是多大了不得事,更算不上是重大的挫折。对他来说,那不过毛毛细雨,算不上什么,小的他都“没看见”! 这是什么样的胸襟,什么样的情怀呀? 换句话说,正人君子,君子不党嘛,与那些跑官要官的,走后门,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的人没有一点关系,绝不搞那一套!正如“梅花欢喜漫天雪”一样,从自然科学上不一定正确,但毛用它形容党,那就一定正确了。这个“没看见”也一样,用它来形容“湿衣细衣”也不是那么恰当,当用它撇清主人公与那些人的关系就一定远比“人不觉”好了。 毫无疑问,他要是真“看不见”,也一定想不起来那么写。可见其用意主要是还有于表明的态度而已。
第四句:闲花落地听无声 什么是“闲花”?百度:闲花就是野花。“野花落地听无声”,这是不是废话?什么花落地冬冬响? 好诗就象好的谜语,猜不到的时总觉得它悖理,当被说明了答案之后,它又是那么自然贴切。不禁让人莞尔一笑。 这句诗一共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是讲自己被陷害,被排挤,如今落得被贬巴南。除了你(指友人)没有人送,没有热闹的场面,更没有盛大的酒宴…就象落花一样悄无声息地就要离开苏州这个地方了。想当年又是如何信心满满(这个地区是当时极少的好地方嘛),而如今又是这样落魄的离开,心中是几多的惆怅,几多的凄凉,几多的无奈与忧伤… 请看,他并没有直接讲自己冤枉,被人陷害,也没有一点埋怨,没有一点牢骚怪话,却又显得是那样的情真意切,不容置疑。 第二层,这个“闲花”有“等闲”的意思。岳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就是平凡,胸无大志。诗人其实就是把自己比作“闲花”,也就平凡,等闲之辈。一方面是自谦,同时也是表明心态。所谓无大志,换句话说:也就等于说,没有什么野心,没想跟什么人争位置。当时下层地方官,不都是进士出身,象他那样有还诗名在外的就显得比较突出显眼。他这样表态,既是对上,也是对那些有想排斥他的人。 第三层,这个“闲花”也是对应那些跑官要官,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的那些人的。陆游的《咏梅》中就有“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诗人把自己比作“闲花”也就是要把自己与那些“争春”的“群芳”区别开来。与那些整天忙着跑官的人相比,他不就是“闲花”了吗? 这一句同时还为最后一句作了铺垫。整诗的讲又会有一个升华。 孟浩然有一首相近题材的诗,为历代评家们所津津乐道,这就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它好在哪里呢? 原本一个怎么写怎么俗的题材,他却化腐朽为神奇: “明明是求人引荐,却没有一句求荐的话,而是结合洞庭湖的描写,用“欲济无舟楫”来暗示,并说自己不出来做事对不起这个时代(不是一心想做官——百度)”。同时,顺便歌颂一下太平盛世,皇上圣明,一点也不显做作。 相比之下,刘长卿的这首诗就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这首的面前,孟诗也就是一个过程了,它才是一座高峰。 同样的,本来也是一个俗不可耐的事:被排挤,被贬谪,一个喊冤叫屈,一写就俗的内容。刘长卿硬是把这个烂树根变成了艺术品,把一个坏事变成了好事。变成一个表现自己忠诚正直,绅士风度,君子胸怀的大好机会。短短的半首诗,二十几个字,就差不多方方面面都说到了,而且还是那样的情真意切,恰到好处。 比如,对皇上的恭维,他不象李白那样直来直去:“龙颜一开四海”。当然,李那是应酬之作没有技术含量,不好比。这里,诗人只是暗用“如沐春风”来歌颂皇恩,遭贬也只暂时的“春寒”,不是春的大方向,前途自然是光明的。同时,也表明自己对遭贬一定会正确对待,只当是皇上对自己的一个考验吧。又暗示:皇上是英明的,我这只是暂时的,上面一定很快就会真正查清的。同时,也为后面暗示自己是被人陷害排挤作铺垫。 “阴复明”是自然现象,这里用以借指世事的无常。毛词有“风雨送春,飞雪迎春到”的名句,形容人间世道大治与大乱之间的辩证关系。当然一代伟人,站在人类社会的最高点,这是刘长卿不好比的,但这之间的继承关系还是可以看出来的。 对于被排挤被贬谪,尽管,他就要就象无声的落花那样悄然离去,心有戚戚,却又把它看作是小雨淋湿了衣服一样,不计较,不追究。 史载,时间不长,他就被“解放”,从“巴南干校”调回了苏州地区,并且还升了官,一直做到省部级。可见这首诗还在起到一定作用的。当然这是后话。 这首诗分两段,起承是一段,转结是又是一段,它的转结也是相当高明的。 本诗第五句: 日斜江上孤帆影 单看这一句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唐诗里用到“孤帆”“转蓬”的诗句多着哩,比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许多学者至所以认为这是一道送行诗,也许正因在唐诗里,象“孤帆”“转蓬”这样的词多见于送行的诗里吧。 我们单看这句本身也更象是送行的句子。我们只有把这它与下一句,合起来推敲,它的特点和好处才能看出来。 本诗第六句: 草绿湖南万里情 用春草喻离愁,古已有之。西汉的淮南小山就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就更是老少皆知了。再如后来的李后主:“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那么,这首诗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好有那里呢? 在唐代的送别诗里,一般有“孤帆”就没有“春草”,有“春草”就没有“孤蓬”,而这首诗不仅把两者用到一首诗,还用在一联里,变成辞送的意思了。 这两句诗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 我虽然一片孤蓬只影,凄然而去,但是,有了你的友谊,(感谢人家送行与款待嘛)我就是一直到走尽了(太)湖以南的万里(到巴南),只要看见这一路的春草,我总会感受到,那都是你的深情厚意啊。 很显然,只有走的那个人才能看到这万里路上的春草。 本诗的最后两句: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 “东道”当然是指严世元,他是东道主送行的,所以称他为“东道”。(也有人说原是“东君”);“青袍”自然是青色的袍子,因为那个时期下级官员的官服也是青色的,所以这里也是指官服,转意是指士途,做官这个职业。 有学者认为,这是首送行诗,就把“东道”改成“君去”,其实,仅仅就这两句诗,送行的观点就经不起推敲了。 一个被贬要离开的人,一个是正常送行的人。他们本来都在苏州这个地方做官,自然有一些双方都相识的人,一个离开了,自然会有人向留下的那个问起走了的人:为什么走呀,现在如何了呀等等。相反,走的那个人,到一个什么情况都未知的地方去,又怎知有没有双方都相识的人呢?而且,送的人,很正常,没有被贬,没有什么变化,又会问什么呢? 这两句诗又该什么理解呢? 如果有相识的问起我(当然,那些排挤陷害的人不会问),你就不要讲我们今天所说的那些恼骚怪话了,就说我这个人一身的书生气,不适合做官,如今我还正为入错了行,作官而后悔不已呢? 请试想,这样一个有才,有正气,有胸怀,还没有野心的好官上哪里去找呢?安史后正是用人之时,朝庭或皇上不用这样的人又能用什么样的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