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7-12-30
威望210
金钱1937
贡献1578
金牌会员
 
威望- 210 点
贡献- 1578 次
金钱- 1937 枚
|
本帖最后由 吟者归来 于 2018-1-13 16:42 编辑
如此交流了无意趣
笔者于“论今人发明的撞韵挤韵说之荒唐”下临帖点评说:
“平水韵失声那么久,还有人奉为佳餚。就无声之韵于纸面上扯来扯去,挤、撞如何,不挤不撞又如何?”
岂料不待帖主表态,便有诗友如是点评在下临帖道:
“这也是类似三羊的老“声”常谈。”
笔者据实而论,如是回复:
“就中古读书音以及依托其语音系统而成立的所谓平水韵而言,你不加引号它也无声,加个引号它还是无声,与常谈与否无涉。”
万没想到,该诗友居然当即回了这样一帖:
“这就叫无声胜有声。”
笔者登时愕然,对如此严肃的学术问题如此插科打诨以求自保,当真了无意趣,便再无跟帖兴致了。
大家知道,韵乃声韵,无声则无韵,此乃基本韵理。难道这位先生连这点儿常识中的常识都不懂吗?进而不禁要问,他那无声的关东平水韵又是如何胜过舌间耳畔均确切可读可听的现代读书音以及现今各地方言的呢?笔者深知,如果我接过话茬儿陪其扯淡,便会像其它诗友一样,不仅交流目的未能达成,反而陷入表面上谁也说服不了谁甚至永无休止的怪圈。诚如是,版面倒是热闹了,帖量也会大幅增长,可这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这里毕竟是大中华诗词论坛的理论版,就学术问题开展的有关研讨,难道不该讲点儿起码的学术规矩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