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论坛看到一篇文章:
【 从“叠词”看所谓“挤韵”的荒谬、“挤韵,撞韵的荒谬规则是我们文化酱缸的一个生动示例。”】
—— “叠词”在诗词界从来没被认为是“挤韵”,而这位诗人却混“叠词”于”挤韵之列,自身认知产生错误,却进而无情批驳,并说:“挤韵,撞韵的荒谬规则是我们文化酱缸的一个生动示例。是概念不清,指鹿为马的推理,是我们文化中的奴性和盲从,是毫无逻辑和客观根据的胡说八道。是盲从经典,膜拜权威,以偏概全更是我们文化中的糟粕。”
一个构词技巧的问题与中国文化这毫不搭界的荒谬结论,真是令人瞠目!
关于挤韵
在诗词写作中,古人所谓的“押韵八戒”,即一戒落韵、二戒凑韵、三戒重韵、四戒倒韵、五戒哑韵、六戒僻韵、七戒挤韵、八戒复韵,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在声韵上,并且在韵律、意境、语法、听觉美感上都会有一定的伤害。
需要指出的是,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语句结构有时是很复杂的,不能胶柱鼓瑟,挤韵,是指在句中用了与韵脚同韵的字,如果用了同一个字算不算挤韵呢?不能一概而论。如果这个字不是有规则的重复使用,不能构成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造成句读拗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挤韵。一般来说挤韵的字距离韵脚或相互间越近,挤韵的负效应就越大,但如果它们与韵脚连在一起的话,形成叠字,而叠字入韵则是一种修辞手法,比如,“草青青、雾茫茫,”无论出现在句中什么位置都不能算挤韵。有时看起来没有连在一起,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手法相连,如“瞧一瞧”、“试一试”等,它是一种特殊的构词法,至于叠韵如苍茫、婵娟、抖擞等,词组是不能拆分的。这些都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挤韵。
挤韵可以变通,也是可以破解的,这个多有论述。诗中押韵的句子我们叫它“韵句”。对于韵句而言,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也即落在了韵脚上,这样的韵我们称之为“死韵”。反过来,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脚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韵我们称之为“活韵”。 一般来说,韵脚为“死韵”时挤韵就容易对诗词的韵律产生伤害,形成“硬伤”,而韵脚为“活韵”时,挤韵(撞韵、连韵)就不会对诗词的韵律产生太大的伤害,甚至完全没有伤害,所以在构句构字上有工力的诗人往往能较好地掌握其技巧而避免挤韵的负效应。除了句读重心合理安排外,在韵脚尽量选用开口韵字,少用收口韵字。比如“晚烟残”读起来感觉涩口,但“晚烟寒”却比较顺口,这就是选韵的不同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