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精华45
注册时间2017-4-29
威望3383
金钱29179
贡献22232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威望- 3383 点
贡献- 22232 次
金钱- 29179 枚
 
|
发表于 2018-1-6 20: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8-1-6 20:37 编辑
我有一百年前民国版《康熙字典》查对了一下,与网络《汉典》基本一样,只是《康熙字典》在仄声读音前多有“去声”二字: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他含切,音貪。《說文》遠取之也。《增韻》伺也,索也。《易·繫辭》探賾索隱。《疏》探謂閱探求取。《書·多方》則惟爾多方,探天之威。《註》自取天威也。《穀梁傳·隱元年》已探先君之邪志。《前漢·董仲舒傳》春秋深探其本。
又《爾雅·釋言》探,試也。《論語》見不善如探湯。《史記·酈生傳》此所謂探虎口者也。
又去声《集韻》《類篇》《韻會》《正韻》他紺切,音僋。義同。
又《集韻》時占切,音蟾。亦取也。與撏同。《說文》本作。今文作探。《周禮》作撢。互見撢字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