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7|回复: 1

《切韵》是隋朝当时国家的普通话[转针叶林]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0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1 19: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8-1-1 19:56 编辑 ]\n\n   金筑子按:针叶林此文是为驳金筑子文《 汉语四声对不同的方音有不同的四声》而写的。与其写,还不如说抄(重庆三峡学院中文系博士研究生《试论切韵系韵书的语音规范作用》),他说:金筑子拍脑袋想象的一派胡言!陆法言的四声是为了“满足了甲地方音,也满足了乙地方音”吗?当然不是。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颐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隋代陆法言等编写韵书《切韵》,实际是编的国家当时的标准语。所谓标准语,是以当时国内使用人口最多的某一方言为基础加以改造而成的一种通用的语言。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金筑子不懂语言的基本知识,思想方法主观武断,思维逻辑混乱,

《切韵》是隋朝当时国家的普通话
   语言文字统一是国家统一的标志和必要条件。中国早就有民族的共同语言,也就是当时的“普通话”。孔子弟子三千,来自全国各地,孔夫子教书就用“雅言”。《论语》记载,孔夫子“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雅言,就相当于当时的普通话。以后历朝历代,也都有各自通用的“普通话”,只是称呼不同,秦称雅言,以后叫正音,到明代叫官话,是跟民间口语相对应的官方语系,为办公读书之用。
至于雅言更古老的来源,郑张尚芳称,夏朝太康以后建都洛阳,洛阳地区的语音自然成为全国的标准音。殷商都城也在洛阳周边,语音上承夏言;周朝又是向殷商学习的文字。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就在洛阳一带,教育、办公都要求学标准音,这从上古、中古一直沿袭至近代官话,历时4000多年。
    在这期间标准音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唐、宋、明等朝代,都城都不是洛阳,其都城的语音对标准音会有某些影响,但由于这些地方的读书音也源于洛阳,最多只是出现某些官话支派,音系核心基础本是一个,那就是古代洛阳音。而这历代“普通话”标准音的基础,始终是在中原洛阳一带。郑张尚芳还说,通过对上古音研究,他已经重新构拟出了雅言的音,现在已经能够把《诗经》、《论语》用孔子时代的上古音来读。
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当时中国北方地区在北方游牧民族统治之下,汉族习俗文化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心想恢复汉族礼乐的隋文帝做了很多恢复汉族文化的举措,其中包括命陆法言等编著《切韵》,审定比较经典、纯正的汉语。《切韵》音系为参考洛阳话和建康话为主。
读书音就是古代阅读文言文时用的一种语音,和平常百姓说话用的“白话”不同。在古代,官方口头用语是有专门的正音标准的,这就是读书音。例如,在宋朝的时候,官方的书面语言是文言文,官方的口头语言是以《广韵》这本书为参考。读书音往往是当时的普通话。虽然历代因为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普通话”有所变化,但其标准音始终以洛阳一带的读书音为基础。
   唐代的《唐韵》是在《切韵》的基础上,制定《唐韵》作为唐朝标准音,规定官员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
宋代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广韵》。《广韵》是目前四大读书音中最完备、拥有最详细记录的读书音,也是中国古代汉语读书音研究的重点。
     明代《洪武正韵》的制定:元代将近百年的统治使得传统的汉人的礼乐风俗、语言文化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明太祖即位第二年(1369),以唐宋制度作为模范,恢复了科举制度,并立了儒学。明代以后,由于语音演变的原因中国北方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元代所编的《蒙古字韵》仅存十五韵,失去了传统汉语的特点;但是当时的语音距离唐宋的二百零六音韵体系甚远,明太祖误以为宋代的《广韵》是出于江浙一带。于是即位第八年,朱元璋命乐韶凤、宋濂参考典籍中的中原音韵和当时的南京话,编著《洪武正韵》作为官方韵书。《明史•乐韶凤传》记载:“八年,帝以旧韵出江左,多失正,命与廷臣参考中原雅音正之,书成,名《洪武正韵》”。因此,南京话也是官话的代表之一。可惜的是,《洪武正韵》并未推广开来。
  《佩文韵府》是清代官修大型词藻典故辞典之一,专供文人作诗时选取词藻和寻找典故,以便押韵对句之用的工具书。清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等七十六人奉敕编撰。“佩文”是康熙的书斋名。其正集四百四十四卷,引录诗文词藻典故约一百四十万条。《诗韵集成》诗韵汇编。清余照亭编。六卷。据清初官修韵书《佩文诗韵》所用“平水韵”系统,按平、上、去、入四声一百零六韵部排列编次韵字。《诗韵合璧》是清代来极为流行的韵书,系作者采择以前各韵书之长编辑而成。收词极丰富,排列甚精当。书中还辑入《诗腋》、《词林典腋》二书,收大量诗词典和旧诗常用语词。
以上可以看出:凡是官方所编篡的韵书,皆是为了统一国家语言文字之用,皆无例外。
切韵系韵书是我国中古时期为诗文创作调平仄、定押韵而作的,对当时的文学语言起着实际的语音规范作用。影响所及,对汉语语音的逐渐统一和后世的语音规范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语言文字的统一是国家、民族统一的重要标志,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是语言文字走向统一的必由之路。言语不通、文字异形影响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历代王朝为了加强自身统治,都十分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
   秦统一以前,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统一后,制定书同文政策,以国家政权的力量推行文字规范。但字形统一,虽然对字音统一有促进作用,但是,汉字毕竟不是表音文字,只要字同形,即使语不同音也可以进行书面交流;人们认识汉语语音非常困难, 语音是语言文字的要素之一,语音统一具有与文字统一同等(甚至更大)的重要性。汉字科学注音方法相对晚出,这些情况都延缓了汉语/语同音0规范的形成和实施。汉语在反切、韵书产生以前不可能有统一的语音规范标准。在切韵出现以前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国土辽阔,语言分歧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 汉语语音存留在人们的口耳之间,各地语音千差万别,没有客观统一的标准。 就书面语来说,由于汉字不能直接表音,人们用直音、读若、譬况、声训以及分析声符等办法揭示和记录汉字读音。这样揭示和记录的读音很不准确,也不一致,读音流传则主要通过师徒授受,不同方言和师承造成读音不一,这样流传的读音自然也分歧百出,一字往往数读。上述种种情况,造成汉语读音极端复杂,没有统一的语音规范。
    东汉末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人们在学习佛经的过程中,接触到印度语音学。受此启发,中国学者也开始用音节内部分声(辅音)、韵(元音及韵尾,包括声调)的办法分析汉字字音,创造了反切注音、记音的办法,使汉字字音的分析和记录走上了比较科学的道路。
    反切出现以后,人们可以比较精细地分析每个汉字的字音,为专记字音的韵书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切韵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各有乖互,,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 欲更捃选精切,除削舒缓。反映出当时语音和各家韵书的概貌。切韵吸取了前代韵书的经验教训,对前代韵书增益取舍,兼包南北古今之音,是集大成的韵书著作。
(参阅陈会兵 (重庆三峡学院中文系博士研究生《试论切韵系韵书的语音规范作用》2006年第1期(总第180期)学术论坛 )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0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1 20:2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的结论:隋代陆法言等编写韵书《切韵》,实际是编的国家当时的标准语。所谓标准语,是以当时国内使用人口最多的某一方言为基础加以改造而成的一种通用的语言。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这个结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切韵》这个标准语是以洛阳音(一说以长安音)为基础音,兼顾各种方音和古音书面杂合而成,因为它是以甲字音为声母,乙字音为韵母拼出(反切)丙这个字音。如何读准甲字音和乙字音就是个最大的问题:当时读甲字音和乙字音,一靠以前的字典直音注,二靠之前的韵书反切音。而这两者限于当时的条件,是无法满足到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因此,切韵音就只能是当时全国遵守的一个书面音,无法在实用中进行语言交流。它跟今天的普通话完全不同。其根本区别在于,今天的普通话只是一地(北京话)一时(当代)之音。它不兼顾方音和古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9 09: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