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风雅副首版
精华56
注册时间2017-5-17
威望2626
金钱11041
贡献6999
副首版
莲池风雅副首版
  
威望- 2626 点
贡献- 6999 次
金钱- 11041 枚
|
鹧鸪天. 我是山中一束藤
文/留云借月
我是山中一束藤,随缘无意扮呆萌。曾援绝壁陪霞宿,也上高枝吮露生。
时世改,大楼横,根苗移驻最高层。栉风沐雨离天近,始信人间造化能。
附刘玉德老师赏评:
赏析留云借月先生的《鹧鸪天. 我是山中一束藤》
作者/刘玉德
我是山中一束藤,随缘无意扮呆萌。曾援绝壁陪霞宿,也上高枝吮露生。
时世改,大楼横,根苗移驻最高层。栉风沐雨离天近,始信人间造化能。
在《岭南诗坛》读到留云借月先生的这首题图词,几束青藤由楼顶直拖到楼下,蔚为壮观,看到图和词,十分喜欢。但也曾为这首词的某些字句有些分歧,进行过商榷,如“呆萌”,我认为不是词语,可大白诗话老师说这是“网络用语”,我,真的老了,跟不上时代了!“呆萌”是不是“卖乖”、“固执”或者“傻帽”啊!真的不懂!我但愿作“天真”解。这首词看似普通,我认为寓意无穷,他阐述的道理是,沧海桑田,一切都在变!试赏析如下:
我是山中一束藤,随缘无意扮呆萌。
首句点题,诗人用拟人的手法,用青藤自己的语言来说:我本来就是山中一束普通的青藤,我也很随缘,无意在人前耍“呆萌”。似乎把“青藤”写成了一个谦虚、恭谨和随遇而安的小姑娘。
曾援绝壁陪霞宿,也上高枝吮露生。
第二句依然是拟人化的笔法进行自我介绍:我也曾攀援着悬崖峭壁,与晚霞同眠;我也曾登上高高树枝,借饮露而生。这句写出了青藤在自然状态下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也是青藤的本色。
时世改,大楼横,根苗移驻最高层。
第三句一转,写人世沧桑:时代变了,那原是丛林或者茅屋的地方,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我本来也应该随着丛林的消失而消失。可我却被喜欢我的人,把根苗移种到了这些新盖的楼房的最高层。世事变了,所处的环境也变了,从深山来到了闹市区的高层建筑上了,这就是生活,也是现实。原来默默无闻,现在反而成了城市中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有惋惜,也有自豪。
栉风沐雨离天近,始信人间造化能。
结尾写自己栉风沐雨依旧,只是离天越来越近了,这一切,使得自己不能不相信人世沧桑的巨变,人的力量是伟大的。
这首词谋篇老道,语言流畅,格律精准,意境也很好,用青藤的生活环境的变化,阐释人世沧桑。一首题图词,能写得如此鲜活,确实不易,非有高深的功力不行。唯感不足的是“栉风沐雨”,成语入词,有些不妥,但瑕不掩瑜。诗人看似写的是青藤,其实也是写自己的人生态度,随着我国的改革和城市化进程,一切都在变化,有利有弊,但要正确面对。还是一首成功之作!
关于《鹧鸪天》,三四两句应对仗,五六两句也应是扇面对,这样才工整,大白诗话老师说,古人也有不对仗的,我感觉还是对仗的好。
《白雨斋诗话》中说:“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沉则不浮,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妇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以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这首词用通俗的语言,写出了一篇“沉郁”之作,愈品愈有滋味。这首词触动了我心灵深处的神经,我总感觉写的就是我。也许是我的年龄大了,离开家乡太久了,我读这首词时,心中总会浮起一股思乡之情、总有一种沧桑之感。谭献在《谭评词辨》里指出对诗词的理解,有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上面的赏析,是我的理解,也许与作者的本意不同。词中的青藤由遥远的深山来到了城市,而我,由中原大地,来到了边疆,足迹不同;它是青藤,我是建筑工人,身份不同,岂不都是为了美化环境,在为人民服务。
以上是我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对之处,还望作者和方家批评指导。
(刘玉德先生是中华诗词论坛特聘参议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