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5
注册时间2017-12-4
威望104
金钱539
贡献410
高级会员

威望- 104 点
贡献- 410 次
金钱- 539 枚
|
《钦定》云:即《千秋岁》调添字减字、摊破句法,自成一体。与《千秋岁》较,惟前段第二句减一字,后段第一句、第二句各添二字,第三句添一字,前后段第四、五句各添两字,结句各减一字摊破作三字两句,其源实出于《千秋岁》。《词律》疏于考据,类列于《千秋岁》后,而又云两调迥别,故为两列而论之如此。
偶个人并不认同钦定“源于千秋岁推破”的说法,觉得还是《词律》说的“两调迥别”是对的!试分析如下:
千秋岁引 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它情耽阁,可惜风流总闲却。
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
梦阑时,酒醒后,思量著。/
上、下片各由三个完整乐句组成,符合张炎说的“引、近六均”说法。在此中“引、近”不过是中令的代名词,未必是小令摊破得来的。ALL千秋岁引,按语意划分,都是如此。
再看千秋岁词牌:
千秋岁 张先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
惜春更把残红折。
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
上下片各由四个完整的乐句组成,字数虽少,但按张炎“慢八均”之说,当为慢词。
千秋岁词牌的前人之作很多,大多数作品,按语意划分句子,都是如此。
因此,千秋岁引词牌,绝不可能由千秋岁推破得来的!
推测王安石《千秋岁引》词格,源于《高丽志‧乐志》无名氏之《千秋岁令》。
千秋岁令/千秋岁引 无名氏
想风流态,种种般般媚,恨别离时大容易。
香笺欲写相思意,相思泪滴香笺字。
画堂深,银烛暗,重门闭。/
似当日欢娱何日遂,愿早早相逢重设誓,美景良辰莫轻弃。
鸳鸯帐里鸳鸯被,鸳鸯枕上鸳鸯睡。
似恁地,长恁地,千秋岁。/
这里还有一个钦定词谱未载的另一格,主韵为平韵,下片第一乐句间入两仄韵。
千秋岁引 魏了翁
天生耆德,占断四时先,春院落,锦山川。
万家灯市明朱紫,一庭花艳傍貂蝉。
妇承姑,翁抱息,子差肩。/
匼匝是文公开九帙,陆续看武公逾九十,从九九,到千千。
海风谩送天鸡舞,蛰雷未唤壑龙眠。
且从他,歌缓缓,鼓咽咽。/
很明显这词,与最常见《最高楼》格式是一致。
而《钦定》所载李冠变格《千秋岁引》,与《梅苑》无名氏的全仄韵《最高楼》差不多。
《梅苑》无名氏《最高楼》:
梅花好,千万君须爱,比杏兼桃犹百倍。
分明学得嫦娥样,不施朱粉天然态。
蟾宫里,银河畔,风霜耐。
岭上故人千里外,寄去一枝君要会,表江南信相思晒。
清香素艳应难对,满头宜向尊前戴。
岁寒心,春消息,年年在。
此调全押仄声韵者,只此一词,无别首宋词可校。
李冠词《千秋万岁》:
杏花好,子细君须辨,比早梅深夭桃浅。
把鲛绡淡拂鲜红色,蜡融紫萼重重现。
烟外悄,风中笑,香满院。
欲绽全开俱可羡,粹美妖娇无处选,除卿卿是寻常见。
倚天真艳冶轻朱粉,分明洗出胭脂面。
追往事,绕芳榭,千千遍。
这两个最好玩了,两者之间肯定存在一些关系,有明显的仿痕。
李冠《千秋岁引》词格,无非比《梅苑》无名氏《最高楼》词格上下片各多一衬字。
《翰墨全书》无名氏《千秋岁引》
词赋伟人,当代一英杰,信独步儒林蟾宫客。
名登雁塔正青春,更不历郡县徒劳力。
即趋朝,典文衡,居花掖。
得隽词科推第一,便掌丝纶天上尺,见说庆生辰当此日。
翠蓂三四叶方新,况朱明正属清和节。
行作个,黑头公,专调燮。
这也与《梅苑》无名氏《最高楼》基本相同,惟多衬字而已。
因此,我猜猜猜!
1、《千秋岁引》与《最高楼》的DNA基因,具有同源一致性。甚至可能宋人自己也拎不清,或者他们只是同调异名。
2、最先《高丽史·乐志》无名氏将《最高楼》词牌翻成全仄韵,以词中句“似恁地,长恁地,千秋岁”,改名为《千秋岁令》。
3、李冠又从《千秋岁令》延变出《千秋万岁》。《梅苑》无名氏仿李冠词格,但词牌名又回到《最高楼》。
4、《翰墨全书》无名氏用这词牌来写祝寿词。魏了翁也用来写寿词,虽冠名为《千秋岁引》,用的却是常见的《最高楼》词格。
5、王安石一体,将其律化,去掉衬字、领字,名为《千秋岁引》。
6、钦定云“此调始于此词”,说是王安石创调,不足为信。李冠,约公元1019年前后在世,字世英,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真宗天禧中前后在世。而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很显然要其所处年代在李冠之后。而《高丽史·乐志》无名氏、《梅苑》无名氏、《翰墨全书》无名氏,均不可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