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北戴河 于 2017-12-12 10:59 编辑
看一下元朝对于当时一件重大文人案的处理,就可以大致明白他们的态度。这件案子叫“茅山诗祸”,主角是文人梁栋,他曾写过这么几句诗,“碧云遮断天外眼,春风吹老人间心,大龙上天宝剑化,小龙入海明珠沉”。茅山道士许道杞与梁栋有怨,于是向元朝统治者说梁栋“谤讪朝廷,有思宋之心”。
这件事要是放在清朝,根据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原则,明显是死罪了,比如南山集案。但元朝最后给出的审判结果是,“诗人吟咏性情,不可诬以谤讪。倘是谤讪,亦非堂堂天朝所不能容者。”意思很明显了,元朝统治者看来这是小事一桩嘛,别说人家没有“谤讪”,就算“谤讪”了,我堂堂天朝,岂是几个文人就能骂垮的,还能没有这点度量吗? 梁栋“茅山诗祸”的处理,可以说是元朝对待文人关于文字狱的标志性案件了。由此,元朝算是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在文字狱案底上还比较干净的朝代。
对于元朝有没有文字狱这个问题,历史记载中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元朝没有文字狱, 茅山诗祸就是元朝没有文字狱的有力证据,元朝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古代唯一一个没有用文字狱来疯狂地迫害文人的清白朝代。使得元朝时期中原的汉文化的开辟变得更加容易继承。元朝思维变化、创作拓广的广阔宏伟的源泉离不开茅山诗祸。也有人认为茅山诗祸是元朝弃绝文字狱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元朝之前是有文字狱的。但是茅山诗祸却没有,说明元朝开始抛弃文字狱,正是因为这样元代的文学作品中才会出现了那么多关注现实社会、重视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并且最终出现了元曲。
那么元朝有没有文字狱呢?有人认为元朝有文字狱,据史料记载,元朝刚打下天下的时候,汉族人的反抗情绪非常激烈,赵显就成了这些反抗人的精神领袖,忽必烈却没有杀掉赵显,以彻底的断绝暴乱的后患,而是给了赵显一大笔钱,还找了个地方给他,送赵显去西藏萨迦寺出家了。忽必烈想这样既能稳定他的统治,又能保全了赵显的姓名。可是公元1323年的时候,宋恭帝因为怀念宋朝,写了几句的诗句: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他的诗句触怒元朝朝廷,就被元英宗赐死。元朝有没有文字狱,没有确切的证据,但是文字狱确实是盛行在明代,而明代之前即便有,也是寥寥无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