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63|回复: 31

老教授为什么没有喊“元曲万岁”?

[复制链接]

18

主题

33

帖子

39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70
贡献
67
金钱
155
发表于 2017-12-9 11: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杜肇昆 于 2017-12-9 11:19 编辑

                   老教授为什么没有喊“元曲万岁”?

                            杜肇昆
  
       2017年6月14 日三秦都市报、三秦网刊登了一篇《93岁高数教授潘鼎坤讲诗词》的报道及视频,在微博、朋友圈大量转发。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老先生的敬意。这段视频里的老教授,就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了一辈子高等数学的退休教师潘鼎坤教授。
       1951年潘鼎坤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便与讲台结缘,一站就是60余载,直至90岁高龄,依然在为大学生做“我爱微积分”等专题讲座,还引用李煜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解释有限与无限的关系等等。这一次,潘教授没有讲自己的专业数学,而是选择《试讲中文对联、诗词中的对称美》。为了讲好课,潘教授认真地准备了好几个月,讲稿写了厚厚一沓。潘教授认为“其实,数学与诗歌具有相似性。”在他看来,数学表达的是自然规律,诗歌表达的是人的精神情感,一个是逻辑思维,一个是形象思维,但他们都有逻辑的相似性。
       在一个能容纳200人的教室,最后座位全坐满了。他们中,有同样两鬓斑白的老教授、老校友,有工学院、文学院的学生,有从另一个校区赶来的青年学子,还有当年潘老的学生。一位数学教授,会把诗词讲成什么样子?参加当天听讲的该校文学院研二学生魏女士,听过课后,惊呼意外,“以前听很多专家讲比较生涩的知识点,通过潘爷爷讲述立刻变得生动鲜活,没想到作为一位数学教授,竟对古诗词的研究如此精深。”更让人惊讶的是,潘老在临近结尾讲到激动之处,手用力一挥:“把中国真正的宝贵文化,我们一定要传承下去!唐诗万岁!宋词万岁!”。
       近年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两季大会引起热烈反响,至今其余音犹然在耳。据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2017)》数据,2016年首届“中国诗词大会”,就吸引了4.86亿人观看,激起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学诗、背诗热潮,对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承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这两则利好的消息之后,一个让我们深思的问题浮出水面:老教授在喊“唐诗万岁!宋词万岁!”时,为什么没有喊“元曲万岁”;《中国诗词大会》在洋洋数十场赛题中,几乎没有涉及到元曲知识。在2017年第二季大会56道赛题中,居然没有一道元曲内容。既然诗词曲是“三峰并峙”,同是诗体鼎足而立的瑰宝,为什么在策划《中国诗词大会》时,不见“曲”那一“峰”的云烟霞绕?等等。
       这件事只能说明,元曲在社会上、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力、感召力,远没有唐诗、宋词那么大;其普及度、深入度远不及唐诗、宋词那么广;作为一种文化高度还没有能同唐诗、宋词平起平坐。低浓度的社会影响力,元曲对于一些诗词爱好者也往往朦胧不甚了了,对一些文化研究者也缺乏关注,更不要说一些文化组织者、策划者了。这说明“三峰并峙”曲那一“峰”,还没有唐诗、宋词那两“峰”那么高、那么显眼、那么令人瞩目。按理说,元朝比唐宋是据现代更近的朝代,其主流文化影响应更有优势,但事实正好相反,却远不如唐宋。
       产生这种原因,恐怕还得从元曲传承的自身来找原因了 。
       一、对元曲 “豪旷”“婉丽”价值魅力的漠视挖掘与宣传,降低了元曲高度,缩淡了心灵敬仰的份额。
       一种文化形态的自然传播力,是依靠自身的魅力在一代代人心目中滋润、蔓展。唐诗以李白的浪漫美、杜甫的现实美、王维的诗画美、边塞诗人的雄阔美,激起一代代人心灵的共鸣。宋词以苏东坡的豪迈大度美、辛弃疾的豪放壮阔美、李清照的清丽典雅美、柳永的婉约淡雅美,激荡一代代人的心胸灵魂。唐诗、宋词的魅力在客观的挖掘、全面的表述中,一代代人敬仰的继承与发展着。
       元曲的核心美在哪里?在马致远旷达舒迈的“秋思”里,在张可久清丽典雅的“山中书事”里,在关汉卿俏俗哑然的“不伏老”里。以马致远为代表的旷达派(传统称豪放派)留下了大量优秀曲作;以张可久为代表的清丽派也留下了大量优秀曲作。这些曲作其风韵与艺术一点不亚于唐诗、宋词。元曲中另一种风格的作品是以戏谑、俗俚、俏辣、直白为特色的,可以称作俗俏派,也留下一些令人称道的作品。  
       对于元曲美学价值的认识与总结经过了漫长过程。从元后期贯云石始,到明初朱权﹐及诸朝名士均有评论。到了清晚期刘熙载对元曲评价与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跃。他认为元曲美学风格,总的可以分为“清深”、“豪旷”、“婉丽”三种类型(《艺概》)。清末民初的大学者王国维对元曲美学风格的定性,认为“关、马、郑、白”四人代表了三种风格特色,概为“本色、雄浑、清丽”。特别提到“其余曲家,均在四家范围之内”(《宋元戏曲考》)。王国维的“本色”即指俗白俚谑一类作品。民初的曲学大师任中敏对散曲风格美学观,则概括为“豪放”、“端谨”、“清丽”三体,“三派鼎立”,“已可以广包一切”,“已足以表现其各派之特色”。在数量上“豪放最多,清丽次之, 端谨较少”。而后又“剔去端谨,专取豪放、清丽两派论元人”(《散曲概论》)。任中敏从总体的曲学风格概括了散曲形成“三派”的特点及数量界限,提出了清晰的散曲风格美学认识。
       散曲的“骨感”到底在哪里,应该说,王国维界定概括的“本色、雄浑、清丽”三种美学风格,以及任中敏的“豪放、清丽”两派“主体说”,是对元曲风格美学比较客观、比较全面的总结与概括,是对元主体文学形态风格流派特点的客观评价。
       但长期以来曲界对“雄浑、清丽”(或“豪放、清丽”)两派作品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给与应有的释放、应有的突出,在解读、挖掘这些作品的价值内涵上,缺乏系统高度,缺乏作为唐诗宋词继承一面以及又发扬个性一面的深化论述,致使元曲“豪放、清丽”一面的价值与力度,被清淡化和虚无化,从而失去了诗词爱好者们的关注力,消融了元曲的社会影响力。

18

主题

33

帖子

39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70
贡献
67
金钱
155
 楼主| 发表于 2017-12-9 11: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杜肇昆 于 2017-12-9 11:24 编辑

       二、过于兴奋的夸张了元曲的俗白特征,漂白了元曲的价值色度,冲淡了诗词爱好者对元曲的关注与倾慕
       长期以来研究界相当多的文献不断的演绎着、放大着“俗白、戏谑、俚直”是元曲的根本特征,是元曲的“本质”,是元曲的“本色”,是真正的“曲味”,甚至把元曲归结为“俗文学”范畴。创作界更是推波助澜的用实践予以佐证,把俗白为美,把俚直为宗,把戏谑为“味”,甚至有的在散曲评奖时认为越俗白才越是好曲,越戏浪越是上品,把元曲的精华降低到胡同里打板儿要饭顺口溜的档次。
       事实上,根据历史上元散曲研究大家的总结,元曲本质风骨确实存在着雄浑、清丽、俗白三种风格(尽管各家的语言表述略有区别)。根据对《全元散曲》全部作品的分析统计,雄浑、清丽作品约占百分之九十左右,而俗白类作品只占百分之十左右。元曲具有三种风格,而俗白仅仅是一种风格,不能把元曲局部特征夸张、涵盖为全部特征,形成只有俚俗、戏谑、嬉笑怒骂才是元曲的典型特征的那种传统的简单化理解。鉴于此,笔者在对《全元散曲》全部作品分析归类的基础上,写成《元散曲风格流派二分界定辩疑——兼论俗俏、旷达、清丽三分界定表达》一文(发表在《中国韵文学刊》2015年第4期),以厘清关于散曲本质特征的认识。
       由于长期元曲俗白化的过度宣传、扭曲的自我陶醉,这种理念不仅误导了对散曲艺术高度的的认识,也误导了当代散曲的创作方向,进一步削弱了元曲的影响力。
       三、元散曲与元剧曲的二元化状态,削弱了元诗体文学的观察厚度,更多有价值的艺术表现被埋没
       一提起“曲”,人们很自然想到散曲,想到随树森先生的《全元散曲》。《全元散曲》共记录令套4310篇,成为研究散曲的主要资料。该数量与《全唐诗》49403首和《全宋词》21116首的确不成比例。但人们忽略了另一个事实,即元戏剧的兴旺发展。元戏剧(杂剧与南戏)文学剧本含剧曲、宾白、科介加故事情节组成,其中剧曲由小令或套曲组成,为人物的唱段,是戏剧里最精彩的文学表现。
      散曲与剧曲有联系亦有区别:散曲与剧曲均由小令或套曲组成,具有相同的音乐属性与文学属性。区别在于,散曲偏重对人自身的认识,剧曲偏重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散曲抒发作者主观情感,剧曲抒发戏剧人物情感,一个主体性,一个客体性;在审美愉悦功能上,散曲多自娱性,剧曲多娱他性。散曲与剧曲具有相同的文学本质特征,只是存放的位置不同而已。
       剧曲里面蕴育着极丰富的文学含量,其情感尺度有时比散曲更为强烈,更为撼动人心,其艺术表现手法更丰富多彩。由于戏剧内容具有跨时间跨空间特性,题材广泛,过程跌宕,有苍凉感慨的怀古之情,有悲怆肝裂的民间呐喊,有激越悲壮的边塞之风,有哀婉典雅的闺怨情怀等等,有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审美境意。其围绕戏剧环境、人物情感而展开的剧曲,更有震撼心灵的渗透力。
      剧曲与散曲是元曲诗体文学的共同组成部分,这一半壁江山的文学矿藏,没有被充分的、独立的挖掘出来,失去了人们对元诗体文学全面而客观的了解,客观上降低了对元曲认识领域的广阔度,失去了一块元诗体文学研究的容量。应当结束剧曲与散曲二元化状态,在研究元诗体文学时,剧曲与散曲一个都不能少。
    四、对元曲具有更独特风格的艺术表现手法,缺乏系统总结与宣传,掩盖了元曲中蕴含熠熠闪光的艺术元素价值
      散曲较之唐诗、宋词在格律构架上,有其更灵活的舒展空间,这就为作家施展艺术才能创造了条件。散曲中体例的灵活组合,音乐的组装、叠加,特别是衬字的存在,为在格律之外留下了自由驰骋空间。正因为如此,在散曲、剧曲中元诗体文学的“语意艺术”具有极其丰富多彩的表现,这一点是唐诗宋词远不能比拟的。但元曲中这些艺术特色远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被广泛的研究、解读、宣传,诗词爱好者被这些经典熏陶并被应用到诗词创作中。艺术手法与当代创作的结合反过来又加深了对唐诗宋词的理解与宣传,形成社会良性互动。这一点元曲就显得薄弱的多。
      鉴于此,笔者曾对《全元散曲》的全部作品进行统计分类,系统地分析总结了元散曲的艺术特色及多方位的表现形式,列举了元散曲在“体例艺术”、“语意艺术”、“声韵艺术”、“音律艺术”四个方面的40种表现形式,并列举254首例曲予以说明佐证。文章在与唐诗、宋词的比较研究中阐述了元散曲鲜明的时代个性和艺术个性,写成《元散曲的艺术特色及表现形式》一文(发表在湖南理工大学中国当代诗词研究所《中国当代诗词网——研诗究词》理论探讨栏目),作了些尝试,以期引起人们对元散曲艺术精华的关注。
       由于长期以来对元曲本质特征的混乱认识,对“雄浑、清丽、俗俏”三种风格缺乏全面、准确地表述,过高的估价了元曲中俗白、戏谑作品特点,不断自我矮化,不断贬低散曲骨风的全貌,模糊了散曲精华的价值,这种对元曲魅力价值的扭曲界定与宣传,降低了元曲高度,缩淡了心灵敬仰的份额,淡化了人们对元曲的尊仰,致使一些诗词爱好者冷漠了对散曲的研究与借鉴,再加上一些散曲研究者反复鼓吹散曲俗化及俗文学的定位,使散曲失去了诗词爱好者心目中的市场份额,大大地削弱元曲的社会影响力,与唐诗宋词比较,其社会知名度、社会深入度已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可能是老教授没有喊“元曲万岁”、《中国诗词大会》不见元曲风貌的根本原因。
      当我们通过一个时期的努力,逐步普及对元曲真正价值的认识,逐步提高元曲的社会知名度,不断增强元曲的社会影响力,我相信总有一天老教授在喊“唐诗万岁、宋词万岁”时,也同时会喊“元曲万岁”。《中国诗词大会》也总有一天能有升级2.0版的《中国诗词曲大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5

主题

8186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72
贡献
8761
金钱
10280
发表于 2017-12-9 11: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赞赏认真的治学。
烟波挽霞收入梦,黄河今宵过寸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5

主题

8186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72
贡献
8761
金钱
10280
发表于 2017-12-9 12: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早几年前写过一个《清新自然说元曲》的短文。

元(蒙)与北魏隋唐(鲜卑)、清(满),均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仅九十年短暂的元,产生“曲”这样伟大的文学成就,应当竖大拇指。最无成就就是清,直到它丧权辱国。

我是学金融与国际贸易的,博士论文涉股,后延写了《胜券方圆》,我感到诗与股境界也是一致的。格那丁炒股,应有同感。其实上升到哲学,抽象基本道理,理皆是同、

点评

崖山之后无中华!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整体做亡国奴!3/4的汉人被屠杀,北方被杀达80%以上,不是耶律楚材劝说早被杀光了。(南宋时四川有人口1300多万人,被杀得只剩下80万人。)更恶劣的是,原来的纲纪、伦常、道德被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11 07:26
烟波挽霞收入梦,黄河今宵过寸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0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2-9 19: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帖子勿须置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5

主题

8186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72
贡献
8761
金钱
10280
发表于 2017-12-9 21: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习惯说“诗词”不带曲。几年前诗酒自娱《东方诗风》网站就提出“诗词曲”为国诗,以公平对待。

其实词与曲,皆是长短句。也有人说南词北曲。词也是曲,曲也是词。原本都是能演唱的。不喊万岁不等于不万岁。山西安徽对曲就特别重视。我觉得曲更接近民间,前途无量。
烟波挽霞收入梦,黄河今宵过寸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5

主题

8186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72
贡献
8761
金钱
10280
发表于 2017-12-9 21: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中国开篇推出河南民间诗人,而且网上轰动一时。人们不喜欢东拼西凑的无聊作,对真情涌动还是很赞赏的。
烟波挽霞收入梦,黄河今宵过寸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12-9 22: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曲原来是下九流,排在乞丐后面,自王国维振臂一呼,地位一下提高,挤进了文学四家。但自后并没有人继承认真研究,于是处于虚有其名地位。因此我今天把此文置顶,以提示大家应重视这个问题。有人不同意,又放下来了。我倒是不在乎。但提醒大家,元曲确实是一个尚未开采的处女地,大有作为。本人曾想好好研究,可惜年暮,精力不济,搞过一个月,就没有继续下去,希望有志之士好好研究,必有宝矿

点评

同意有宝藏。现在人对古诗开掘都少了,更别说曲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10 17: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7-12-9 22:48: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诗是北方文化,宋词是南方文化,元曲是漠北文化。唐诗入世,宋词醉世,元曲避世。在当今中国,元曲找不到再生的土壤。

点评

唐诗是北方文化,宋词是南方文化,元曲是漠北文化。这句也有同样问题啊,把问题简单化,机械化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9 23:28
唐诗入世,宋词醉世,元曲避世。这话说的虽然漂亮,但说得不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9 23: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7

主题

916

帖子

572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77
贡献
1080
金钱
216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12-9 23: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曲是蒙元统治时期市井文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8

主题

8524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600
贡献
9975
金钱
12213
发表于 2017-12-9 23: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12-9 22:48
唐诗是北方文化,宋词是南方文化,元曲是漠北文化。唐诗入世,宋词醉世,元曲避世。在当今中国,元曲找不到 ...

唐诗入世,宋词醉世,元曲避世。这话说的虽然漂亮,但说得不对。

点评

元曲避世??  发表于 2017-12-10 17:59
我也是根据印象信口说来,抛砖引玉,先生能否具体说说反对意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10 07:32
微信号daoyu_gmd;公众号xianfengshizhan_s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8

主题

8524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600
贡献
9975
金钱
12213
发表于 2017-12-9 23: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12-9 22:48
唐诗是北方文化,宋词是南方文化,元曲是漠北文化。唐诗入世,宋词醉世,元曲避世。在当今中国,元曲找不到 ...

唐诗是北方文化,宋词是南方文化,元曲是漠北文化。这句也有同样问题啊,把问题简单化,机械化了。

点评

问题提得好。不能这样简单看待  发表于 2017-12-10 18:00
微信号daoyu_gmd;公众号xianfengshizhan_s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7-12-10 07:32: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亓魛 发表于 2017-12-9 23:26
唐诗入世,宋词醉世,元曲避世。这话说的虽然漂亮,但说得不对。

我也是根据印象信口说来,抛砖引玉,先生能否具体说说反对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5

主题

8186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72
贡献
8761
金钱
10280
发表于 2017-12-10 07: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百言。各人有各人的认识,理论筛选首先需要集大成。
诗人毛泽东,是当代第一位大诗人。我本人喜欢他的词作,尤其是两手《沁园春》,堪称无与伦比。
毛老先生在新旧诗纷纷扬扬里指出:诗要向民歌学习。我以为,有道理。《诗经》里的国风,就是由民歌加工整理而来的;《敕勒歌》《木兰辞》等是民间歌;唐盛诗,刘禹锡在宜宾一带收集修改的民歌竹枝词,为历代传唱;广西刘三姐其实是唐代人,应是与诗仙李白齐名,被尊为歌仙......一个盛世,上层与民间均需要文化繁荣。

今天的民间,与唐代的民间,其文化氛围,又有大的不用。就这几十年,每年毕业六百多万到八百万大专学生,90后找文盲比找瘦人还难。出诗集没人要为什么?不是没有受众,是那些无病呻吟、东拼西凑不上人眼。我觉得新诗、古体,都存在一个接地气问题:新诗搞到顾城、海子寻短见再到余秀华“走遍大半个中国去水泥”,可以用乌七八糟来概括;仿制古典拚七巧板,即如有几篇相当于古人水准,那也非常不够,我说的,站在前人肩上没有前人高,才有人们还是读古诗。网上是业余的,又有几位专业高人?

元曲的成就,不容小觑,元曲的接地气,正是今天的短板。轻视广场街舞的结果是,百姓不选择你,你干着急!

诗词中国上来就是河南老头的民间顺口溜,一下爆红网上。通许县民间老头还有一群诗友。我们谁不是民间诗友?有啥可高傲的?轻视别人就是自轻自茧!
烟波挽霞收入梦,黄河今宵过寸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90

帖子

59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65
贡献
131
金钱
233
发表于 2017-12-10 16:37: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曲確實在派別與佳作數都遠不如詩與詞,文學性普遍也不及詩詞。

点评

文學性普遍也不及詩詞???  发表于 2017-12-10 18: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8

主题

8524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600
贡献
9975
金钱
12213
发表于 2017-12-10 17:41: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2-9 22:09
元曲原来是下九流,排在乞丐后面,自王国维振臂一呼,地位一下提高,挤进了文学四家。但自后并没有人继承认 ...

同意有宝藏。现在人对古诗开掘都少了,更别说曲了。
微信号daoyu_gmd;公众号xianfengshizhan_s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9

主题

883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099
贡献
9199
金钱
1370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12-11 06: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曲佳作丰盈。如关汉卿、王实甫等,开一代风流,还真是今诗爱好者的榜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9

主题

883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099
贡献
9199
金钱
1370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12-11 06: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经三千多年,离万还远,两字诗是否万,有待社科院考证。唐诗千年,千岁有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

主题

1443

帖子

5716

积分

栏目顾问

诗无敌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54
贡献
1371
金钱
2344
发表于 2017-12-11 07: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寸草晨露 发表于 2017-12-9 12:03
我早几年前写过一个《清新自然说元曲》的短文。

元(蒙)与北魏隋唐(鲜卑)、清(满),均是少数民族入主 ...

崖山之后无中华!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整体做亡国奴!3/4的汉人被屠杀,北方被杀达80%以上,不是耶律楚材劝说早被杀光了。(南宋时四川有人口1300多万人,被杀得只剩下80万人。)更恶劣的是,原来的纲纪、伦常、道德被打破,金钱、暴力成了社会大众追求的目标。民众道德水平迅速滑落,社会风气持续恶化,泼皮无赖,地痞流氓,贪官污吏横行,中国社会开始流氓化,颇像现在的情况。

点评

历史有诸多不堪回首。李煜那货亡国,就几句词,也留名。有的诗人有匡扶天下之愿,但连自己生活都保不了,有的吃软饭,..... 《桃花扇》表彰李香君批判侯朝宗,你看看大清有多少侯朝宗?有骨气如文天祥史可法者,是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11 07: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

主题

1443

帖子

5716

积分

栏目顾问

诗无敌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54
贡献
1371
金钱
2344
发表于 2017-12-11 07: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异族何以掩有中国?
格那丁
中国史是一部血淋淋的杀戮史,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作为农耕民族,占据着大片肥沃的土地,生活优裕,繁殖力强,不杀掉些不得了,譬如那蚊子苍蝇,孳生得多了,总会被消灭一些。由于我们是人,便觉得特别可悲,但在老天看来,人和蚊蝇并无区别,“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看你取什么参照。
以前说到这事,人们总是把原因归咎于自身,比如拥有一亿人的泱泱大国,竟被白山黑水间一个不起眼的小部落征服了,这有点像今日新加坡征服中国,不是自身原因是什么?的确,一个泱泱大国几百年老被海上一个岛国日本欺负,一定是自身出了问题,我们管理国家的水平太差,这且不说它。异族能够掩有中国,一是依仗其强悍的军力,战斗力特强,二是汉奸多,引狼入室,为虎作伥。此外还有一个被忽略的残酷事实:杀,大规模的杀,杀得你鸡犬不留,血流成河,看你服不服?
来看一组数据:
1、西晋太康三年人口2477万,经五胡乱华北方只剩下400万。
2、安史之乱中国人口从900万户减至200万户。
3、宋宣和三年,全国人口9347万,到元初至元十一年(1274年),仅剩887万。
4、明末人口1亿,清世祖时只有1400万。
不难发现,每一次异族入侵都是一次人口大扫荡,能活下来的寥寥。当然,你我的祖先都侥幸活了下来,值得庆幸。
汉族繁殖力之强,在世界各民族中也是罕见的,原因除上述土地肥沃,生活有保障外,还与我们的传宗接代思想有关。“不孝有三,无后最大,”于是使劲生,生生不息,“五谷睦熟,子孙蕃滋”。可是为什么人多势众者总是被势单力薄者攻占统治呢?不得不考虑杀戮这个因素。
“两脚羊”的称呼你大概听到过,“老瘦男子廋词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为‘不羡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庄绰《鸡肋编》》)。不知为什么,那时从西北来了一批胡人,看见白白嫩嫩的汉人就像小肥羊,于是大肆屠戮,烹而食之,两千多万人很快就降到几百万,实在不经吃。好在冉闵杀胡,要不汉人就被吃光了,不仅亡国,绝种也不是不可能。
史载胡人行军作战不带军粮,掳掠汉族女子作粮食,夜间奸淫,白天宰杀烹食。冉闵攻打邺都一次就解救了被掠汉女二十万。冉闵被击败后,有五万名少女落入慕容鲜卑手中,一个冬天吃得干干净净,邺城外的骨骸堆积如山。公元304年,慕容鲜卑大掠中原,掳掠数万名汉女,回师途中一路走一路吃,到易水时只剩下八千。慕容鲜卑吃不掉又不想放掉,就将她们全部赶入易水淹死,河水为之断流。
史书记载吃人的方法繁多,如吃女人的方法是把女人放在大缸中,外面用火煨烤,直到烤熟,也有把女人放在铁架上像烤羊肉串的,有把女人手脚捆绑起来用开水浇烫,然后用竹扫帚刷掉身体外层苦皮的,有把女人装在布袋子放进大锅煮的,有把女人砍成若干块用盐腌的,有截取女人两条腿或割下两只乳房,其余部分扔掉的,真是花样百出。控制人口的方法是控制女人,一个男人可使十个女人同时怀孕,但女人稀少,男人再多也是白搭。
别以为这些事很久远,看看明末诗人屈大均的《大同感叹》《菜人哀》等,其时不远,距今就三百多年。李定国率兵攻新会,城中粮尽,清军杀居民为食。有个姓莫的媳妇与婆母相依为命,守将要杀食婆婆,莫氏叩头请求替婆婆死。守将说:“真是一位孝顺的媳妇!”就答应她要求,舍了婆婆把她烹而食之。一姓李的女人,丈夫被守将抓去,将被杀,李氏哭着说:“丈夫还没儿子,如果杀他就绝了后,我活着有什么用?请把我吃了吧!”守将答应,烹了李氏,把骸骨交给她丈夫带回去安葬。新会城被围八个月,守军吃掉民众近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儿童。有户人家的女人孩子全被吃了,只有他一人幸免。一天他在路上遇见一清军守将,就跪下向他叩拜。守将问:“拜我干什么?”那人说:“我老婆孩子都葬在你肚子里,如今清明节将近,我不朝你肚子拜又到哪里拜?”
除被吃外,更多的是被杀,如著名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据统计,宋末四川人口一千多万,元初不到六十万,明末四川有一千万人被杀。外族入侵初期,汉人都会选择拼死抵抗,如满清入关后下达《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谁习惯啊?《剃头令》一下,老百姓顿时群情激愤,誓言“宁为束发鬼,不做剃头人”。当年闰6月2日,江阴人为捍卫头发起义,坚守城池81天,6.7万人战死,杀清兵7.5万人。围绕《剃头令》的斗争在各地持续了好几十年。
但是这种抵抗并非没有止境,初步分析有个临界值,当被杀率达到60%以上时,抵抗就会减弱并缓和下来,历朝历代无不如此。道理很简单,人都没了,谁来抵抗?出生速度毕竟赶不上杀戮速度。不由得想起了抗日战争,写了首诗,前四句是:“蕃夷主中国,屠戮皆过半。可笑小日本,才杀两千万!”这是需要警惕的。(读史札记之十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9

主题

883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099
贡献
9199
金钱
1370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12-11 07: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格那丁 发表于 2017-12-11 07:26
崖山之后无中华!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整体做亡国奴!3/4的汉人被屠杀,北方被杀达80%以上,不是耶律楚材劝说 ...

历史有诸多不堪回首。李煜那货亡国,就几句词,也留名。有的诗人有匡扶天下之愿,但连自己生活都保不了,有的吃软饭,.....
《桃花扇》表彰李香君批判侯朝宗,你看看大清有多少侯朝宗?有骨气如文天祥史可法者,是民族脊梁,可软骨头多得是。

诗评价说诗,理,有时是无法说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9

主题

883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099
贡献
9199
金钱
1370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12-11 07:4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陈邦彦纪晓岚的平仄谱,写词人不是还在弄,你说陈邦彦纪晓岚算不算侯朝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9

主题

883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099
贡献
9199
金钱
1370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12-11 07: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陈邦彦纪晓岚的平仄谱,写词人不是还在弄,你说陈邦彦纪晓岚算不算侯朝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0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2-11 07: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7-12-11 08:04 编辑

格那丁这篇文章,应该使那些至今还把成吉思汗、大清主子顶在头上颂圣者惊醒!在每一个汉人遭难的时期,皆因汉人的文化以仁对人,当不是人的异族统治者还是野兽的时候,汉人只有被吃了!每被吃一回,汉人也自己长一次见识,最有见识的是朱元璋和孙中山!就拿当今来说吧:用仁是没有用的,只有用核才能使野兽对你有所畏惧!那些又把孔子走向全世界的人,他忘了背后不是有一根核棒,什么孔子,当孙子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11 09:17: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朝几十年光景,又不重视文化,拿占比很小的散曲与唐诗宋词相论,肯定是弱势的。他的核心处,还是在于开创了戏曲这一门类上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9 10: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